综合运维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运营商竞争力
来源:慧聪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一、通信网络飞速发展,促进综合运维信息化

    目前,在移动通信领域,从2G,3G到4G,无线技术正变得越来越丰富,技术发展的脚步催生了网络融合的趋势。在电信重组之后的全业务运营环境下,各运营商在新系统建设的过程之中将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与此同时,随着信息化向移动发展的需求,要求各运营商能够提供涵盖固网和移动的全方位信息化服务,这同时给运营商运维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于网络运维和支撑、管理这方面,广东高新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十多年专注与运维信息化领域,掌握该领域内多个关键技术,打造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可扩展性、统一接口、集中管理、融入不同组网方式、接入不同厂家监控平台的综合运维信息化管理平台。

    二、关键技术打造综合运维信息化管理平台

    运维信息化管理平台包含采集、传输、协议解析、数据存储、统计分析、运维派单、决策分析,高新兴通信作为国内领先的运维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经过12年的深入研究,掌握了运维管理平台中关键技术,包含测点采集MPC、传输链路TL、分布式协议解析DPA。

    测点采集MPC

    测点采集包括智能数据采集、非智能数据采集,采集部分基于底层嵌入式linux开发,核心处理器采用高性能ARMX+AISC作为核心处理单元,ARMX负责通信及其他处理,AISC负责进行视频编解码处理,处理器达到400M,同时具有AISC专用视频处理模块(内置的H.264编解码模块,可以实现D1,25fps的图像效果),基于SPI总线的采集,通过SPI总线和12位AD处理芯片实现,采集部分与CPU的独立,系统具备极高的移植性。

    传输链路TL

    早期,大部分通信局站动力环境监控均采用半永久连接传输方式。利用GSM网络设备具有的半永久连接功能,通过在通信局站与通信局站控制器之间ABISE链路上占用某个话音信道的空闲时隙进行数据传输。这种传输方式将主业务与辅助业务传输链路捆绑,数据带宽有限,业务拓展能力不强,线路割接,影响整个系统监控,系统维护效率低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高新兴在业内率先提出2M总线环组网技术,它利用独立的E1电路进行监控数据的传送,具有双向业务传输功能,可以实现成环保护。进入3G通信时代,传输链路丰富,高新兴有先后提出基于光收敛和PTN(ALL-IP)组网技术。光收敛组网方式:通信局站采集数据链路由SDH网络供传输通道,即通信局站内采集上来的信息装载到E1电路中随SDH网络供传输通道一起到监控中心。各通信局站的监控电路经SDH转为155M光口,SDH设备的155M光口连接至路由器,SDH设备或ODF出光口以后,用路由器对其光纤进行收敛,在由路由器出网口连接到运维信息化管理平台前置机服务器上,中心无2M落地,大大减少传输维护工作量,提供运维管理效率。PTN组网:通信局运维信息化管理平台中动环监控业务已不局限于简单的动力、环境参量基础信息的采集。基于该平台已扩展出如能耗管理、视频监控、节能减排系统(通风换热等)并在逐步推广应用,随着业务的发展,对带宽的需求也从原来的1路E1(2M)向4M或更高带宽扩展。

无论从PTN网络部署策略还是从运维信息化管理业务发展需求看,PTN作为大容量/高效承载、低成本运营的接入方式将在通信局站运维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PTN具备统计复用/带宽合理分配共享、无阻塞的数据报文转发能力以及传送网可网管能力、可维护、同步特性,顺应了网络IP化的趋势。同时,PTN网络高效率承载、低成本运营的特性,逐步成为运营商数据传送的主流传送模式。PTN传送将在中国移动网络中得到普遍使用,后续新建3G站业务接入将全部通过PTN网络传送,2G站IP化后也可通过PTN传送,通信局站运维信息化管理通过PTN承载传送近在眼前。
    分布式协议解析DPA

    在通信局站运维信息化领域,曾经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老牌监控厂家推行的底端协议解析模式。随着运营商经营理念的提升,集中监控、集中维护、集中管理三集中思想的集中监控理念更加成熟。高新兴公司创造性的提出了中心协议解析模式。这种解析模式做为一种创新型的监控解析技术,它在很多方面突破了传统底端解析技术的壁垒。但不可否认,它自身也存在一些弊端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现阶段,两种解析模式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中国移动在2007年下发的新的动力环境监控规范中把这两种解析模式并列为可选方案。随着IT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中心解析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单纯的底端解析模式将会逐渐被包容性更强的中心解析模式或者进一步被分布式解析模式所替代。为了适应运维信息化的发展,高新兴提出一种开放性数据分布式解析模式及底端解析和中心解析结合的一种混合解析模式。(这也是中心解析的相比底端解析的一大优点,中心解析能够包容底端解析,而底端解析却无法对中心解析进行包容)。分布式解析模式就是为了自底向上沿着原始协议数据流向理清整个数据解析脉络。所以它对整个运维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软硬件集成度要求比较高,它把通信局站智能设备采集,协议解析,传输,中心处理等一系列环节全部纳入统一规划部署。协议解析根据一定的条件或者配置能够选择在底端或者在中心端进行解析。把所以跟硬件设备息息相关的特性数据进行重新规划划分配置,系统根据配置好的数据自动对数据进行自动选择如何解析。解析后的数据根据配置进行分别在底端和中心进行应用功能扩展。

    三、综合运维信息化管理平台多业务集群适应未来发展

    综合运维信息管理平台在电信运营商运行维护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应对运营商的整体转型战略,运维体系应当实现从网络运行维护向网络运营支撑转型;实现从职能管理向流程管理转型;强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保障无缝覆盖及服务实现;实现横向管理职能拓展;实现资源结构性优化整合,确立价值领先优势;探索从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的演进;系统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开方式综合运维信息化支撑系统作为基站/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一种延伸,从早期的实现基站/机房动力设备和环境监控、智能门禁系统,传统的动力环境监控制系统目前正受到运营商的日益关注。综合运维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视频图像防盗、空调控制、节能系统控制、远程抄表与能耗管理、通信局站进出管理、资产管理、代维管理与考核、基站巡检、停电保障与油机调度、应急物资调度、信号拨测与效果监控、设备故障管理、PDA动环监控/调度。由于运营商降低成本、提高强化核心能力、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加大节能减排考核力度,监控集中化、系统抗灾能力等新需求加大,高层对运维系统越来越关注,综合运维信息化管理平台提供智能建站决策、线路新建/割接/整改决策、智能防盗决策、节能减排考核与决策、设备故障检修决策等,不断提升电信运营商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