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 邓 明 白培生 何 斌 刘晓军 欧笑天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这是古希腊力学家阿基米德的醒世恒言。此语道破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撼人心魄的真理:善用杠杆,巧借支点,便能以小搏大,四两拨千斤。
这个论断,对于承接产业转移收获多多的郴州而言,无疑是一个最好的诠释。
郴州是湖南省的“南大门”,是对接粤港澳的“桥头堡”,是国家商务部确定的全国首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聪明的郴州人,紧紧利用和抓住这一得天独厚的机遇,在省委、省政府支持郴州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34条新政”的基础上,跳起来摘“桃子”,一“摘”惊人。
巧借杠杆
天降郴州“歌大风”
众所周知,随着国际及沿海地区新一轮产业转移加速,以及2007年7月国家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的44号公告,对加工贸易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
在这个背景下,勤于思考的郴州市委、市政府一班人,用敏锐的眼光和“四两拨千斤”的态势,在新一轮产业转移“杠杆”的作用下,把“承接产业转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重拳出击。他们多次走出去,请进来,摸清家底搞调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座谈会商,多次作出专门批复和指示,并率先在全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承接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意见》(郴发〔2008〕2号)。
这是一个载入郴州发展史上的“红头文件”:工作有思路、任务有目标,政策有措施,一时间,全市上下齐心协力,一个始终坚持抓产业转移就是抓开放型经济的战略理念,一个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呼之欲出,深入人心。
市委书记戴道晋、市长向力力在多次重要会议上强调,郴州是一个资源型城市,重化工业、矿山经济、节能减排任务十分繁重。如果不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来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结构的大调整,郴州就没有出路。
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引导下,郴州率先领跑,主动参与国际大循环,通过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原材物料,搞好上下游产品配套,延伸了产业链条;通过狠抓“三增四转”,形成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优化了产业结构布局。
一是快速“增多”的加工贸易企业如星火燎原。去年以来,全市累计引进转移型企业531户,新增就业岗位4万多个,加工贸易企业近300家,加工贸易备案企业从原来的几家猛增到36家。
二是快速“增大”的招商引资总量如虎添翼。近两年来,全市已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44亿美元,相当于“十一五”前三年总和的85.3%;到位内资280.2亿元,相当于“十一五”前三年总和的76%。实际利用外资总量连续8年、到位内资总量连续5年居湖南省第二位。
三是快速“增强”的经济实力如鱼得水。去年全市对外开放度达8.4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1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均逆势上扬,增幅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市完成生产总值843.2亿元,增长16.5%,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增幅居全省第1位;实际利用外资4.65亿美元,到位内资156.2亿元,分别增长19.2%和1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9.9亿元,增长19.3%。
宏观着眼,微观着墨。郴州“三增”的完美一跳,实现了历史性的“四转”跨越,呈现出了单个企业转移向集群式“转移”,部分生产线转移向总部、总厂“转移”,一些过去以市区承接为主的企业,也纷纷向市县“转移”,过去低层次的加工型企业正向着高层次、创新型企业“转移”。台达电子、高斯贝尔、骏峰电子、三九制药、上海杉杉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已在郴州形成了一个集群式的大转移,配套企业达几十家、上百家。
开放开发的郴州,适时依托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咬住”珠三角,拓展长三角和闽三角,大力实施“9112”工程,即依托全市9个省级工业园区,建设好1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力争3-5年新引进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和外向度高的加工制造企业100家以上,实现年进出口总额20亿美元。
一个把郴州建设成为全国加工贸易承接示范基地、全国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基地、江南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华南能源供应基地、湖南数字视讯产业基地的宏伟蓝图,在湘南大地唱响“大风歌”。
完善平台
承接产业“射大雕”
郴州携承接产业转移的弓箭发力,已成为一种内在的能量和行动,其来势不可阻挡。他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把打造“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作为郴州中、长期发展目标,借助和完善“三大平台”优势,在提高承载能力上下夫,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在创新政策平台上,他们充分利用08、09两年省委、省政府先后给予郴州的关于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政策、土地利用、财政金融、国企改革、旅游、人才、海关等八个方面的政策和《关于支持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若干政策措施》(湘办[2009]24号),给予郴州在建设用地、环保审批、财政支持、口岸通关、园区建设等11个方面的34条政策优势,结合本市实行,配套出台了《郴州市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发展实施细则》。
其次,按照“升级、扩园、放权”6字方针,做强载体平台。市委、市政府对全市各类园区在建设和发展上,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统一布局、突出特色、适度聚集,配套完善的原则,在加强园区产业定位,完善园区承载功能,创新园区建管机制上下功夫。
其三,建立健全开放平台为我所用。去年开始,郴州顺应构建“融入珠三角和长株潭城市群‘1小时经济圈’、形成市域内‘半小时或1小时经济圈’”的对外大联通、对内大循环的交通格局要求,举全市之力破解交通瓶颈,打通断头路,在优先发展铁路,积极推进高速公路网架建设上,构建了一个便捷通畅、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目前,全市所有乡镇都通上了水泥路或油路,今年还将有10条干线公路建成通车。同时,郴州人民盼望已久的“郴州机场”也正在紧锣密鼓的争取规划建设之中。
目前,武广高铁和6条干线公路已建成通车,特别是武广高铁的通车,标志着郴州跨入了与广州、长沙的“同城时代”。区位优势更加凸现。
良好的发展平台,为郴州注入了活力。去年,郴州海关开关、出口加工区叠加保税物流功能申报成功、公路口岸开放,并开通了铁海联运,形成了“一站式”、“一条龙”大通关平台,为企业便捷、低成本通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良好的发展平台,也吸引了众多投资者、投资项目抢滩郴州。
电力方面,已投入运行的500千伏和第10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大身手;湖南第一个风电场——仰天湖风电场已并网发电;核发电项目与中核集团框架协议正式签订。
融资方面,浦发、光大银行在郴机构现已正式营业,组建中的“中信、广发、交通”等3家银行正蓄势待发。这些金融机构的友情加盟,将为支持郴州优质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发行集合债券和集合信托等方式融资,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等,发挥良好的保驾和护航作用。
去年,全市各类融资168亿元,增长98.2%;今年上半年融资115.6亿元,增长67.5%。
走进郴城,站在规划拥有150平方公里园区面积的土地上,心旷神怡,感慨万千:1个重点规划建设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正在申报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9个省级承接园区、2个省级承接示范县,以及一批特色工业小区,象一匹匹在湘南大地上奔跑的“黑马”,你追我赶,扬鞭奋蹄。
去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3.2亿元,增长16.5%,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实际利用外资4.65亿美元,增长19.2%。
今年1至9月,实际利用外资4.2亿美元,增长12.5%,总量居全省第二位;外贸进出口总额6.8亿美元,增长97%。
今年1月,该市还与湖南省商务厅签署了《湖南省商务厅、郴州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湖南省商务厅、郴州市人民政府2010年厅市合作工作要点》,标志着郴州正在成为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平台最全、功能最优的口岸城市;标志着郴州站在承接产业转移的高地,又一次向新的“大雕”发出点射,又一次向新的目标发起冲刺。
强化措施
阳光体系“引凤来”
以实力和实干为动力,激活了郴州承接产业转移的“郴江水”;以强化措施和阳光体系为杠杆,撬动了郴州这座城市喷薄欲出的“南塔岭”。
大智若愚的郴州市委、市政府决策者,把握未来,着手长远,把强化标准厂房建设、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政务环境、强化企业劳动用工、强化考核和激励机制等五项措施,作为全市上下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五驾马车”,力往一处使,劲往一处发。
从2008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示范县和示范工业小区各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承接园区的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去年以来,全市已累计建成标准厂房337.8万平方米,目前在建99.6万平方米,出租率达85%以上。
在招商引资方面,该市采取大活动招商与小分队招商相结合,突出点对点招商;在以商招商与产业链招商结合上,突出商会(协会)招商;在“走出去”与“请进来”传统招商上,突出先行先试招商,在“自主招商”与“委托代理招商”上,突出专业队伍招商,突出招大引强,重点在项目。不拘一格的招商形式在郴州各显其能,各得其所,形成风景。
在政务环境建设方面,郴州在全省率先创新和运行了行政审批管理模式。即以市政务服务中心为“圆心”、以“两集中、两到位”(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部门行政审批科室向市政务服务中心集中;所有行政审批项目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到位、行政审批职能授权到位)为“半径”,在大刀阔斧实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全市统一的、功能完善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目前,全市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审批的事项达719项,即办件达50%,审批时限缩减了50%以上。与此同时,覆盖全市的电子政务网,也渴望今年实现市、县两级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联网互动。
在企业劳动用工方面,郴州市委、市政府更是高看一筹,厚爱一等。他们认为,企业劳动用工的好与坏,是衡量一个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强与弱。对此,他们在全市建立健全了市、县(区)、乡镇(街道)、社区(村)等四级劳动保障服务网络,加强对加工贸易管理部门、中介机构和企业人员的培训,要求市场引导就业占到企业用工的35%。
为确保企业用工制度的严肃性和连续性,该市还针对园区出台了园区企业用工优惠政策,从2008年开始,市里就设立了工业园区企业用工服务专项补贴资金,市财政每年从就业专项资金和承接产业转移资金中各拿出500万元,作为实施园区企业用工制度的政策保障。
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加工贸易,在郴州彰显出一种使命,一种常态,一种个性,一种魅力。
“一把手”工程,为实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鸣锣开道,从上至下高规格领导小组、高规格领导小组各项活动和会议等工作机制一应俱全。每季度一次领导小组会,每月一次领导小组办公会,每月一次重点企业调度会,架起了市县联动、政企联动、部门联动的桥梁。
为使招商引资工作落到实处,不走过场,主管部门还把招商、加工贸易出口绩效等考核指标、内容进行量化、细化,穿衣戴帽,各守其职。各县市区和省级以上园区都有硬指标,年终综合考核,并通报考核情况。其考核指标包括承接产业转移的到位外资、内资数额,以及安排就业人数和加工贸易企业进出口额、年增幅等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考核和激励在相辅相成中存量、共勉。市政府以红头文件明文规定,对到位重大外资项目的,奖励地方政府工作经费;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引资人,亦有同等奖励。反之,对重视不够、工作不力的进行批评和问责,对损害投资环境、影响产业发展的违纪违法行为,将进行严肃查处,毫不留情。
有位哲人说过,业绩是数字的科学。近两年来,郴州承接沿海加工制造型企业近300家,其中加工贸易备案企业36家;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1.28亿美元,增长88.7%,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量居全省第二位、新增绝对额居全省第一位,出口增幅居全省第一位,机电、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品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全市大半壁江山的79.1%。
去年,郴州实际利用外资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39个百分点,在全国实际利用外资下降2.6%的情况下,全市实际利用外资4.65亿美元,同比增长19.19%。预计今年底止,全市新批外资项目65个,是15年前的2.16倍。
开弓没有回头箭。大开放、大投资、大建设、大发展已成为郴州破浪前行的不竭动力。2010年,全市预计实际利用外资5.2亿美元相当于15年前的18.7倍,年均递增22%。外贸进出口总额9亿美元,出口6.8亿美元,分别增长63.3%和49.2%。
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郴州人不言弃、不放弃,力争到2015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有2个以上过100亿元的园区,5个以上过50亿元的园区,并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至少有1个落户郴州。全市力争实现利用外资13亿美元以上,加工贸易总额突破10亿美元大关。
毋庸置疑,郴州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加工贸易的精彩亮相,在未来发展中将会在湖南、在全国产生磁场效应,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率先崛起的一颗耀眼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