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农村信息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来源:云南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中国移动云南公司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记事(昆明篇) 本文TAG:昆明 中国移动 云南公司 昆明分公司 136工程 农村移动 分享到新浪微博告别昆明繁华的街道、耸立的高楼、闪烁的霓虹,20公里之外,碧绿的山林、广阔的田野,一派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景象。

昆明市是一个典型的大山区、大农村、大城市,是一个二元结构和二元矛盾十分突出的城市。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在一体化的推进中,二、三产业向农村辐射,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当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中国移动云南公司昆明分公司(下简称“昆明分公司”)深入、细致推广信息化工作,“136农村移动信息富民工程”为昆明——这颗闪烁的高原明珠集聚腾飞的力量。

花瓣里飘散信息的“香气”

走进昆明市宜良县匡远镇黄堡村三角梅生产基地,鲜艳饱满的色泽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错落有致、色彩丰富的三角梅在明亮阳光的照耀中更显一份独具特色的傲然美丽。赵新生师傅是三角梅的种植好手,他翻开手机里的“农信通”短信给记者看,“盛花期每3至5天施一次矾肥水,每7天喷0.3%磷酸二氢钾。”还有很多条短信都储存在老赵的手机里,“从来都舍不得删”,他经常会翻看短信,“提醒自己做好修枝、施肥、分芽等工作” 。今年,赵师傅的花早已被来自贵州的采购商订下了,“多亏了农信通,我的花越种越好,订单更多了,收入可喜啊!”

大渡口村花农李明培植了近万株不同规格的盆栽三角梅,每年卖花的收入都超过3万元,而在此之前,老李却因为种植鲜切花赔了不少钱。自打加入移动“惠农网”一年多来,他通过“农信通”短信了解到种植三角梅收入比较稳定,政府也十分支持这项产业,他决定放弃鲜切花种植,转而选择了三角梅,“花卉收购企业近年收购玫瑰、非洲菊的量少了很多,而且价格是别人说了算,一天一个价,花农们损失不小” 。李明告诉记者,他从“农信通”短信里学到了很多三角梅的种植方法,现在还发展了山茶花、杜鹃花等品种,他说:“种植玫瑰花和三角梅虽说都是种花,但三角梅是宜良县的地方特色花卉,全国各地的花商都来这里收购,主动权就掌握在我们手里了,而且价格很稳定。”“农信通”短信除了种植技术,市场动态、收购价格等重要信息都应有尽有,花农黄明华告诉记者,由于各地在大力发展城市绿化,三角梅因为易活好种,维护成本实惠等特点脱颖而出,连公路上都开始大量使用三角梅,因此销售量越来越大,现在收入年年增加。

“136农村移动信息富民工程”(下简称“136工程”)自2009年在宜良县试点以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加入“惠农网”的客户除了享受到便宜的话费,更重要的是,通过“农信通”的信息交流,花卉种植、水稻培育、蔬菜加工、烤烟种植、市场销售等重要的农业资讯让农民足不出户,在自家田地里就能知晓,“农信通”为农民“耕好田、栽好花、买好价”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源,花农李明告诉记者,山高路远,农村最需要的就是信息。如今,随着中国移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们种植、养殖有了好方法,农产品质量逐步提升,带动了销售量,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耕作有了方向有了出路有了动力,在宜良县,农村移动信息化带动经济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中国移动云南公司石林分公司(下简称“石林分公司”)开发的“花卉种植自动监控系统”在花卉培育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景苑花卉企业与石林分公司共同合作,引进了该系统,在温室湿度、温度监控方面,信息化开始占据种植花卉的重要角色,石林县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还将开发土壤检测、数据采集等业务,为当地的花卉种植行业提供更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鲜花是云南一张香气四溢、浪漫美丽的名片,鲜花种植背后凝聚着信息化的广泛运用。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宜良分公司的小杨喜欢说一句话,“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朵芬芳的“玫瑰”就是“136工程”,无论“惠农网”还是“农信通”,畅通的移动信号、实惠的手机话费、丰富的农业资讯为农村送去了实在贴心的信息服务。

凝视着娇艳欲滴的朵朵鲜花,仿佛信息元素在花朵与绿叶间跳跃、翻腾、延绵,信息勾勒的图景与鲜花的交织奏一曲浪漫的圆舞曲,直入人心,感动常在。

移动信息机与大喇叭

距离昆明市区60公里的梨花村是一个山区村,拥有美丽的名字却不一定有舒适的环境。梨花村近年来发展迅速,大家都把移动信息化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去年一场山火真正考验着信息畅通。在风的吹刮下,火势向山体的西北方向蔓延,空气中弥漫着呛鼻的焦糊味并不时飘过来一阵阵灼人的热浪。情况危急,村干部正在从昆明会议现场赶回的路上,如何组织村民抢救自己的家园迫在眉睫。大伙儿正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时,村头村委的广播响起来了,“是村支书的声音!”,村民们踏实了,村支书在广播里紧急布置100多位村民进行扑救,并立即向宜良县政府报告,随后,汤池镇以及附近乡镇的专业扑火队带着扑火工具赶到了现场,经过3个多小时的奋力扑救,山脚起火点附近的明火基本扑灭,村民开始清理余火。事后,村小组长感激地拉着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宜良分公司片区经理小杨的手一直不肯松开,“移动信息机及时救了梨花村啊!”。原来,中国移动在梨花村安置信息机以来,各种信息通过村头村尾的大喇叭传递出去,村民们已经习惯村长在喇叭里的信息传达,移动信息机在手机之外开辟了广阔友好的新天地。

农村“村级服务站”站长们的责任与风采

晋宁县关岭村,距离昆明市70公里。作为一个普通的昆明人,或许我们依然认为70公里外的世界有城市的影子,而当我们把高楼霓虹甩在身后,汽车行进在曲折蜿蜒的公路上时,满眼的绿色田野超乎想象。关岭村下辖13个自然村,中国移动的一个“村级服务站”设在离村委会几公里之外的新房子村。陈延亮,中国移动农村“村级服务站”站长,恪尽职守为关岭村所有的村民提供移动通信服务。老陈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却依然奔波在13个村子间。村落之间相隔遥远,他不会骑车,只能依靠踏实的双脚一步步走在陡峭的山路上。村子很多地方道路泥泞,一到雨天就变成了泥潭,好几次老陈背着SIM卡、充值卡、宣传单走在湿滑的路面摔倒,赶紧爬起来看看油布包里的材料完好无损,他就放心了。

陈延亮的家在新房子村头,他说“这里方便村民进出充话费办短号加入惠农网” 。家门口是老陈亲手砌起来的宣传墙,上面贴满了宣传画,“大家一看就明白自己要办什么业务”,从村委会沿路而上的水泥墙都满贴着“惠农网”的宣传,一张张都是老陈认真仔细地贴好。

每个星期天是陈延亮的重要日子,平日里乡里乡亲隔得实在太远了,每天老陈都能接到村里人的电话让他帮忙充值,他把话单打印出来整理清楚,一到星期日晚上就在村委会办公室交接话单收取话费,两年,风雨无阻。提到这些细节,老陈搓着粗糙的双手特别腼腆,“这些都是小事,应该的” 。憨厚的笑容、淳朴的言语让记者为之动容。站在新房子村的高处远眺,一座座山峦绵延不断,老陈在山间小道一走就是两年。移动基站离陈延亮家不远,遇到停电,老陈都要把发电机从家搬去基站,100多公斤的重量在他和伙伴并不笔直的腰杆上是一份不轻的负担,何况从家到基站都没有一条平直的路。这些困难老陈总是轻描淡写,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快60岁的人从事着年轻人的活儿,那需要多么坚强的毅力和崇高的责任感?

石林县北小村中国移动“村级服务站”站长张云峰也是一位“明星站长”,记者到他家的时候,老张正给一个村民介绍:“现在快到十一了,你们家要出门,还是选择长话王业务,长途每分钟只需要一毛二分!”张云峰十分熟悉移动业务,还会给村民定制手机彩铃,村民有疑问都来找他。

更多的“陈延亮、张云峰们”行走在村村寨寨,他们把“惠农网”带到了村民手中,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中国移动实实在在的惠农政策。守望,是寂寞的,一个人长年累月行走在山路的孤单换来了“惠农网”里热情的对话,陈延亮眼里的快乐内心的满足伴随他的脚步印在青山绿水间,温暖,踏实,幸福。

农村信息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昆明市兼具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的特点,随着工业化加速、城市化提升、市场化转型、国际化拓展的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着眼于昆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实现农业农村经济良性发展,移动信息化对推动城乡一体化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官渡区阿拉乡是一个彝族聚居地,超过75%的人口是彝族,其下辖的6个社区有2个靠近昆明城区,最远的地方接近山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曾经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收入的阿拉乡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逐步过渡到工业、加工、服务等行业为主,当地居民对信息的需求十分迫切。2009年8月,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官渡分公司在阿拉乡开设“惠农网”业务,加入“惠农网”的百姓不仅享受到降至每分钟3分钱、对打免费的话费优惠,而且“农信通”送来的信息资讯让老百姓在市场经济发展中逐渐占据了主动地位。

阿拉乡海子村、高坡村大面积种植水晶葡萄,往年葡萄成熟之后缺乏市场价格导向和收购商,农户们只能把葡萄挑到集市售卖。葡萄柔软易坏,十分考验运输技能,农户们简单的扁担怎能保证葡萄完好无损呢?自打“农信通”短信发送以来,收购价格、商家的信息能够及时掌握,收购商亲自开车运输葡萄,农户能卖个好价钱,再也不用眼睁睁望着一串串辛勤耕耘收获的水晶葡萄烂在地里。

昆明市下辖5个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转变,由单纯抓“三农”转向以“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服务“三农”,着力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离不开思想观念的转变。在阿拉乡街道办事处,葛琼凤副书记告诉记者,居民思想的转变首先来自于他们接受信息的多寡,“看得多,听得多,在潜移默化中观念就会改变” 。现在,昆明市城乡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外出务工,“136工程”其中的“务工易”通过手机平台发送真实可靠的务工信息,解决了一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葛副书记说:“服务为民,信息发展就是我们为大家服务的重要部分。”

中国移动云南公司“136工程”在昆明市开展一年多来,“农信通”、“农政通”、“惠农网”等平台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服务“三农”,惠及“三农”。官渡区官渡街道办事处使用“农政通”以来,“一句话党课”成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掌中“红宝书”,各项方针政策、指导理论都在手机里实时学习,团结党员干部,为人民做实事。最近昆明市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的活动中,街道办事处积极运用“农政通”平台,将市委市政府的指示指导发送到党员干部手机里,及时开展好各项工作。官渡街道办事处龚红春书记感慨地说,“创卫、创文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如果每天都要召集社区干部开会布置,花在路上的时间都可以做一大堆事了。‘农政通’平台把短信及时发送出去,各个社区就可以及时开展工作,节省时间,提高办事效率。”

采访中,昆明分公司总经理李乔明感慨于信息化发展的突飞猛进与迫在眉睫,“当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时,信息桥梁比任何时候都凸显出重要的意义”。 “136工程”从“信息之桥”的基础开始,移动人兢兢业业建设基站、优化网络、搭建“惠农网”……点点滴滴的付出考验着移动人极大的心力,然而,他们坚持下来了,将优质的精品网络奉献给广阔农村,把“三农”服务送进千家万户。

“金叶通”撬动烟草发展的支点

“金叶通”工程是基于移动通信网络,面向烟农提供烟草生成管理领域的信息化解决方案。2007年底,昆明分公司率先在石林县开展了“金叶通”业务的试点工作。2008年10月,云南省烟草公司昆明市公司石林分公司与中国移动云南公司石林分公司双方合作就烟农“烟草信息化到户工程”开展深入合作,有效地向烟农提供种植技术、政策法规、公告通知、技术热线等服务工作,构建一个以烟草公司为核心、紧密连接烟农的数字化链接,加快烟草种植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推进了石林县烟草农业的现代化建设。

“金叶通”业务平台是通过中国移动部署的MAS移动代理服务器,按照降费、减工、增效的经营理念设计的信息化应用服务方式,实现烟草政策法规、合同签订、生产技术措施、烤房远程监控、烟草气象、服务质量反馈、投诉等信息的发布、查询等功能,使烟草信息服务进村入户,提高服务烟农的质量和水平。

去年,石林县烤烟种植基地之一的板桥镇突遇霜冻灾害,相关农业管理部门紧急发布天气预报消息。其中,经由“金叶通”平台收到短信的烤烟种植户王新标赶忙铺设薄膜,准备稻草,霜冻天气结束,老王家的烤烟没有一点损失。这次灾害,凡是定制过“金叶通”的客户,都通过信息平台及时得知了消息,积极有效地采取了预防措施,从而避免了即将丰收的烟叶遭遇霜冻之灾。板桥镇片区经理在灾害天气过去几天后连续接到很多电话,烟农纷纷要求定制“金叶通”,新客户黄玉明表示,“如果自己早些定制,地里的烟叶就能有保障了。” 。如今,“金叶通”业务在石林县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已经发展客户4900余名。

烟草公司通过“金叶通”信息业务管理平台,快速地向烟农提供了各类政策法规、种植管理技术、烟叶收购信息及热线服务,及时处理烟农提交的投诉和建议,为公司与农户之间搭建了信息交流的桥梁,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国家烟草总局及省、市烟草公司相关领导对“金叶通”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表示了极大的肯定。

烟草是昆明市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传统的种植方式在经济快速发展、农业飞速进步的现在将受到挑战,“金叶通”运用中国移动的通信技术手段,发展烟农的数字化链接,加快烟草种植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效推进了石林县烟草农业的现代化建设。

“136农村移动信息富民工程”实施一年多来,昆明分公司让全市120万农村客户享受到信息富民工程带来的实惠。昆明分公司始终把农业农村的需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昆明市建立了1304个村组惠农网、110个乡镇干部惠农网,惠农网成员数达到67万,一年辛勤耕耘,终见春华秋实的丰收景象,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农业信息化在昆明正在绽放鲜艳的花朵。

相关链接:“136工程”简介

2009年7月,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136农村移动信息富民工程”,即:围绕一个中心:以“信息到户,农民致富”为中心;重点建好三个平台:网络平台、服务平台、信息平台;在公司内部落实六项关键措施。通过狠抓六项具体措施,积极推进云南农村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移动通信普及率和信息化服务水平,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有利条件。

记者 李杭韩 通讯员 付琦 王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