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本质促电子政务健康发展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抓住电子政务本质 促障电子政务健康发展

 作者:胡亚伟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跨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电子政务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进行行政。牢固抓住电子政务的本质对于推行电子政务,树立正确观念,改进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促障电子政务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抓住电子政务的本质是树立正确观念的要求

   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因为,在如何发展电子政务的认识上,还存在不少误区。其中突出表现为两种倾向:其一,是把电子政务仅仅当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不去重视软件的开发和政府业务流程的改造,而仅仅是用计算机系统去模仿传统的政务处理模式,导致很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设备等同于打字工具,或者成为一种摆设、一种待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二,是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以为把政府一些政策、法规、条例搬上网络就大功告成,没有下大力气,把传统的政务工具同网络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些都是由于只注重信息手段而忽视政府业务流程改进的错误观念造成的恶果。

   什么是正确的观念?其含义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用电子、重政务”的观念,对电子政务本质的准确把握,有助于人们在总体上树立这一观念,也就是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注重改造政务的结果。在电子政务中,电子是工具,政务是目的,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惟电子而搞电子。我们在选定电子政务方案,要以“重政务”的态度,采用效果评估的方式,对到底要通过电子政务压缩多少流程,提高多少服务,以及如何调整下属各部门的职能等方面进行摸底,认真分析。

   当然,因为电子政务会带来权力机构、行政管理方式、官员思维方式甚至官员人数等方面的变化,带来部门利益的重新调整,仅仅树立“用电子、重政务”观念是不够的,还必须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员作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于领导者,要培养长远意识和脚踏实地的作风,不能把电子政务做成形象工程、花瓶工程、豆腐渣工程;对于政府机关普通工作人员,要求积极主动地接受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切实转变阻碍计算机应用的一些错误观念和思想误区;对于政府各部门,要求切实转变等待观望、畏首不前和搞电子政务只是一种应付上级政策、塑造形象工程的错误观念,树立电子政务是改革行政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的意识,要积极支持配合电子政务开展工作,要对照当前存在的问题,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以保障电子政务各项工作正常高效运转。

   如何才能树立正确观念?我们必须加强宣传,使电子政务的本质深入人心,从根本上突破误区。当前必须就电子政务与传统的政府管理的差异、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区别、电子政务对政府改革的巨大作用等内容加强宣传工作,破除各种错误认识,使各级领导树立正确观念,使社会各界都来支持电子政务,共同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

   二、抓住电子政务的本质是提高管理效益的要求

   正确地理解电子政务成败的本质对于提高电子政务的管理效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推行电子政务是适应信息化时代政府管理活动的需要,提高电子政务的管理效益始于正确的观念,重要目标是追求显著的管理效益。电子政务的管理效益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加强政府内部管理,获得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减少人员开支,基本实现无纸办公等效益;二是通过政府监管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有些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产生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例如金税工程,一期投入23亿元,一年以后增加了250亿元的收入,效益是投入的10多倍,为政府减少了巨额损失。

   当前,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已经为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就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通过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管理效益的新要求。

   电子政务要走出高投入、低产出、微收益的怪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精简机构和人员,降低管理成本,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首要的任务是严格“控制成本”,注重降低投资的成本与收益比率。这是因为:

   其一,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我国政府管理的成本意识淡薄,庞大的财政支出不仅影响了政府的形象,也妨碍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明显与“三个代表”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时代发展的潮流相违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总量不断下降的同时,其中的行政支出却呈现不断上升的趁势。行政管理支出增长速度大大快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平均每年17.7%,与财政支出的平均增长率12.3%相比,平均高出5.4个百分点,在国际比较中是属于比较高的。

   其二,政府的资金不仅是国家的钱,更是人民的钱。虽然“政府是少有的几个有钱的领域”,但是政府资金也是国家物质财富的一部分,是纳税人对国家的一种奉献,必须把钱用好,能省则省。政府花的钱是别人的,是纳税人的钱,与之相比,企业则完全不同,企业花的是自己的钱,花多了就会亏损,所以有经济压力。一般来说,花自己的钱会比较谨慎,花别人的钱往往是不谨慎的,所以要花谁的钱,就应由谁进行监督。

   其三,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浪费较多,效益偏低。搞电子政务往往与企业搞电子商务不同,由于缺乏“成本控制”,没有必要的监督,往往对投入的资金缺乏足够的控制和约束,对支出缺乏严格控制,极为容易造成浪费。其结果必然是,在管理上一片混乱,在效益上一塌糊涂。

   总之,只有深化机构改革,才能使上述问题的得以根本解决。机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起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重点是强调政府职能的转变。就机构改革的“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以及“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来看,都与电子政务的公开、统一等特性基本符合。电子政务完全可以作为实现政府机构改革目标的手段和工具,政府机构改革同时也为我国解决电子政务推进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深层次体制障碍,开辟了道路。

   三、抓住电子政务的本质是健康发展的要求

   只有准确抓住电子政务的本质,才能充分认识其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才能在建设过程中不迷失方向,使之得到健康发展。要保障电子政务的顺利发展就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充分认识电子政务建设的艰巨性。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着许多难题亟待解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电子政务的内容亟需充实。从我国已有的电子政务网络来看,在内容和形式上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内容有限,相当一部分的政府部门建设的电子政务网仅仅是把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从纸面上,搬到网上,公开的信息量少、质次,更新迟缓;二是,政府信息网络仅重视了网站的静态宣传功能,而没有反映政府部门的动态信息,也缺乏和用户的交流沟通手段。受众只能从网上了解到一些简单的政务信息,政府与上网公民之间缺乏互动性、回应性。这些问题都反映了电子政务建设过程必然是非常的艰巨。

   其次,要充分认识电子政务建设的长期性。目前,我们必须认识电子政务建设的结果不仅是完成一项IT工程,而是改革旧的管理模式,开拓一项需要长期运行的新型流程。比如,政府网站的建设成果不是仅仅做出了若干网页,而是开始了一项以网站为重要纽带的服务流程。它需要持续地更新、维护与改进,永不停息。又如,网上审批同样也不是一件可交付竣工的工程,而是开始了一种新的行政服务方式,人们要以这种新的服务方式一直做下去,并将在服务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直到有更先进的服务方式替换这一流程为止。因此,电子政务就完全不同于一座楼、一座桥,建成后就可以交付竣工,任由别人去使用。流水不腐,电子政务突破了静态模式的限制,其生命力在某种意义上,是以不断开发和完善新的行政服务流程来体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