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圆
前言
近年来,我国电子书产业发展迅猛,但相关标准的缺失却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为解决目前电子书行业缺乏统一标准规范,市场竞争无序的问题,电子书内容标准正在加紧制定。7月7日,“电子书内容标准项目组”工作启动会在京召开,项目组随后即投入到紧张有序的筹备工作中。10月18日上午,项目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确定了组长单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组长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人民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宏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副巡视员谢俊旗、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主任委员郝振省为组长、副组长单位举行了授牌仪式,并向50余家第一批成员单位颁发证书。
根据会上公布的消息,电子书内容标准体系将充分体现内容的核心地位,以内容为中心,构建标准体系,初步分为基础性标准、通用性标准、内容质量标准、内容格式标准、内容平台标准、版权保护标准、质量检测标准等若干大类。
当天下午,项目组召开了组务扩大会议,进一步确定相关专题组名称与相应的组织机构,并对电子书内容标准的分类与具体的标准立项建议进行了讨论。会议决定,将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于今年11月20日前向秘书处提交第一批标准项目提案。
业界声音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周辉:标准应当前瞻、实用、开放
标准的制定应该遵循前瞻性、实用性、开放性的原则。前瞻性,即标准的制定要有一定的高度,制定出来的标准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起到示范领先作用。实用性,即标准的制定不是科研,而是要应用到实际生产工作中去,要做到制定出来后就可用、好用。开放性,即标准不是封闭的,制作出来后技术厂商和内容厂商、出版单位都可以快速应用。在制定产品相关软硬件兼容标准时,最好能实现内容在不同品牌产品上统一显示。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胡大卫:建议明确电子书概念
电子书的概念虽然已经出现了很久,但社会各界对其的理解仍然有所不同,个人认为这一概念对今后制定标准非常重要。关于电子书的定义,建议标委会能够组织相关单位进行统一规范。因为对于所要制定标准对象,应当有严格而明确的科学定义。
人民出版社沈水荣:希望解决格式兼容难题
为了解决目前手持阅读器(电子书)存在的“内容固定单一、阅读可选择性差、用户打捆买书不合算”等问题,人民出版社计划开发一个手持阅读器无线传播平台,向各种形式和款式的手持阅读器传播电子书,但该系统的建设遇到了一个难题,就是目前各种手持阅读器所支持的格式和标准不统一,无法兼容。希望通过本次电子书标准的制定,解决好手持阅读器所支持电子书的格式和标准问题。
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齐文健:技术、版权和内容质量都应规范
希望通过标准的制定,能实现电子书技术上的通用,包括触摸屏、外接端口、充电电压、扩充卡、数字转换格式等。在技术参数方面,在灰阶、显示屏尺寸、刷屏速度、待机的时间等方面应当建立规范。对著作权的保护,应该完全采用正版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并注明作者和出版单位以及信息来源。在内容质量方面,要规定内容差错率比例。对电子书出版、复制、发行要进行登记许可。最后,建议尊重阅读习惯,加强内容的版式设计,增强电子书的书感。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张文飞: 建议加快进程注重实效
我认为要加快标准制定进程,注重标准应用实效。主管部门主抓关键点,建立标准权威,比如实行电子版号制度、严格规定内容制作及输出格式标准等。实力企业承担标准提案,分解标准工作量。简化行政报审程序,提高标准建设效率。充分利用国际通用标准,助推文化“走出去”。建议不必一次性推出所有标准,而是成熟一种就制定一种,逐步完善标准体系。
权威声音
谢俊旗: 标准是出版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标准是出版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是推动出版技术应用、维护产品传播的重要手段。总署始终坚持:积极推进行业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技术的研发,努力促成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基础上形成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直至成为国际标准;鼓励具有技术优势、资源优势的出版企业与业内相关技术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工作;深入推进标准化工作,规范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分工与合作,提高出版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在出版产业领域,电子书产业近年来异军突起,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是突出的问题之一。
电子书设备的制造商各自为战,出版单位无所适从,从市场自身的发展和政府的监管两个角度来说都十分不利。总署对此始终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今年年初,将电子书内容标准的研究编制工作列入了总署的重点工作。今年4月起,在总署的指导下,正在筹建中的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始与各相关单位协商,就电子书内容标准开展了前期调研。7月7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电子书内容标准项目组在京成立,10月9日,总署公布的《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中也专门强调,组织成立电子书内容标准项目组,研究制定电子书格式、质量、平台、版权等方面的行业及国家标准。
电子书内容标准项目组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后,电子书标准的制定工作要抓紧展开,力争在电子书标准制定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电子书内容标准是一个系列标准,工作量很大,这要求项目组扎实细致地展开工作,深入研究电子书产业的特点和市场规律,找到现有产业发展的瓶颈和问题,尽快通过标准加以规范和完善,为行业发展和政府监管提供有力的支撑与保障。毋庸置疑,这一项目的进行将进一步带动与提高全行业的标准化意识,推动行业内电子书企业间的交流,提高我国电子书标准化的研发水平与应用能力。
郝振省: 标准制定将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快电子书标准的制定,组织成立电子书标准的工作组,研究电子书的格式、质量、平台、版权等方面的行业和国家标准,加强对电子书的质量检测、认证等工作,为促进电子书产业的发展提供标准支撑。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将作为电子书内容标准项目组组长单位,承担关于电子书理论研究和标准制定方面的职责。
电子书内容标准项目组将着眼于新闻出版行业数字化的总体发展方向和电子书产业的发展需求,建立完善电子书产业标准体系。项目组的工作原则是:以内容为重点,协调产业链上下游相关标准;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电子书标准在新兴媒体管理和规范中的重要作用;以企业为主体,调动产业链各方在标准制定修订过程中和实施过程中的积极性;严格标准立项、制定和审查等程序要求。
将在与国际标准兼容前提下制定自主知识产权标准
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副巡视员谢俊旗,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主任委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为电子书内容标准项目组组长、副组长单位授牌。电子书内容标准项目组 供图
记者了解到,在电子书内容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还将有可能涉及其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如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此外,由于国外部分发达国家电子书业务发展较早,相对成熟,在他们的主导下已经出台了一些国际标准。针对这些情况,电子书内容标准项目组负责人表示,项目组将抱着积极的态度和开放的思想,与相关的技术委员会充分沟通和协调,以便使制定的标准兼容和互通,为整个行业谋福祉;项目组将充分开展调研,了解国内外电子书及其标准化发展的状况,在力争与国外标准基本互通的基础上制定出更加符合我国产业实际的电子书相关标准,要在与国际标准实现基本兼容的情况下,尽量制定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书国家标准,并推动其转化成国际标准。
项目组表示,一方面将积极吸引广大企业和相关单位的参与,同时还将通过中国标准化法的实施细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章程和GBC167331997国家标准制定程序的阶段划分及其代码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保证标准制定的公益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制定标准是电子书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国电子书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已累计出版电子书60万种,销售手持阅读器70万部,成为全球电子书最重要的消费市场之一。2010年,我国电子阅读器销量预计达300万台,销售额将达60亿元。然而,内容制作水平不高、格式不统一、服务能力不高、版权保护缺乏、市场准入退出机制缺失等问题,对产业发展将产生抑制作用。
“避免一哄而上、一哄而散,避免造成产业发展大起大落、资源浪费,标准化工作必须跟进,才能使电子书产业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正如新闻出版总署有关负责人所说,电子书是数字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内容是出版的核心,因此电子书不等同于一般电子产品,对于内容的编校和把关不容忽视。就电子书产业自身而言,未来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关键也在于其内容资源的质量。作为出版物内容监管职能部门的新闻出版总署,将其纳入管理和标准制定范围之内,并适时出台《意见》、成立电子书内容标准工作组,研究制定电子书格式、质量、平台、版权等方面的行业及国家标准,可谓恰逢其时。
电子书的产业链,包括设计、内容、创作、内容出版、服务平台和终端生产等各个环节,只有产业链上的利益各方实现均衡,才能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真正推动整个电子产业的健康发展。从内容标准体系的分类来看,标准的制定恰恰针对的是现阶段电子书行业最突出的几大问题,例如内容格式标准的制定将致力于解决目前电子书格式不统一和不兼容问题,版权保护标准的制定将对目前电子书市场盗版泛滥的现象予以制约,而通过质量检测标准的制定,大量“山寨”电子书将有望被清理出市场。
标准是利益相关方面协调一致的结果,行业携手制定共同规则,打通整个产业链,才能使整个产业链在有活力、有规则的轨道上运行。有理由相信,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出台,无论对未来出版社向数字化转型,还是电子书生产链的终端厂商,以及政府监管部门而言,都将是福音。
新闻出版领域已建成四个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70)于1991年由国家技术监督总局批复正式成立,是代表我国印刷业唯一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印刷技术委员会(ISO/TC 130)对应的中国印刷标准化机构,代表我国参与国际印刷标准制修订工作,承担着国际印刷技术标准的投票表决工作。秘书处的承担单位为中国印刷技术协会。
SAC/TC 170负责全国印刷技术领域的标准化归口管理,包括按产品划分的书刊印刷、报纸印刷、包装印刷、票据印刷、标签印制等领域;按工艺划分的印前、印刷、印后处理;按技术方式划分的胶印、凹印、柔印、网印、数字印刷及特种印刷;按产品印刷过程控制要素划分的印刷设备(如印刷机械、印前设备、印后设备等)、原辅材料(如纸张、油墨、版材、橡皮布、软片、塑料等)的印刷适性及印刷工艺的条件要求、生产环境安全要求等。
SAC/TC 170成立以来共制定或修订了94项/次国家和行业标准(其中国家标准44项次、行业标准50项次)。
全国出版物发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2004年6月18日,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全国出版物发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发行标委会”)。2010年9月8日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简称“国家标管委”)的批复,发行标委会成为国家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发行标委会是在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标管委领导下的出版物发行专业领域内从事全国性标准化工作的非法人技术组织,主要负责组织出版物发行专业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包括出版物发行术语、出版物发行信息分类与编码、出版物发行物流技术、出版物发行电子商务、出版物发行作业和流程规范、出版物发行服务及管理等方面标准制修订。成立至今已制定9项标准:其中行业标准8项,指导性技术文件1项。正在组织制修订的标准有14项:其中2项国标、11项行标,1项指导性技术文件。涉及信息分类代码、作业规范、发行单证、信息交换和管理等方面标准,实现了发行标准从无到有,并初步建立出版物发行标准体系。
发行标委会秘书处作为发行标委会的常设机构,负责处理发行标委会的日常工作,业务上接受新闻出版总署的领导和管理,行政上受秘书处承担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领导和管理。
全国新闻出版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
全国新闻出版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出版信标委”)于2007年8月正式成立。成立之初,出版信标委定位为新闻出版行业信息标准化技术工作组织。2009年7月,经国家标管委批准,着手筹建成为国家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出版信标委是全国性的出版信息标准化技术工作组织,负责出版专业领域信息化建设方面国家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立项、制修订、管理及推广工作,受国家标管委和新闻出版总署领导。主要负责出版专业领域信息化建设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具体包括新闻出版电子政务、书报刊等传统出版物中涉及信息技术、数字出版(包括手机出版和电子书出版)中涉及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立项、起草、审查、报批、复审、归口及推广工作。
出版信标委已经完成制定并发布行业标准4个,正在研究制修订的行业标准17个。
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
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暨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出版物格式分技术委员会(简称“七分会”)成立于1984年,负责新闻出版领域的标准化工作。2009年经国家标管委批准,以原七分会为基础筹建成为国家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其秘书处曾设在国家出版局标准室、新闻出版署技术发展司和新闻出版总署科技发展司,2005年至今秘书处工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承担。
七分会标准制修订的范围涵盖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未来在逐渐完善以图书、期刊、报纸、音像电子出版物为主的传统出版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快动漫出版、游戏出版、互联网出版、手机出版、纸质有声出版等新兴出版物标准的研究制定;并且配合总署行业管理提出的“四大准入”,组织制定出版物市场准入质量要求、从业人员职业准入及职业发展、出版企业行业准入资质及评价、新闻出版服务规范、新闻出版企业社会责任、版权保护、国家知识资源开发和利用等为核心内容的国家和行业标准。
七分会现已完成9项国家标准和25项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正在制定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50项,申报国际标准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