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网站与网民再亲近些
来源:新华日报 更新时间:2010-10-29

   “今天,互联网用户已占据我国人口总数的30%,网络不仅是一种生活和生存资源,也是民众必须的生存和生活方式。”这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教授李希光昨天在第十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表达的观点。

  今年暑假,他做了无网络生存实验,带清华大学10个本科生,到喜马拉雅山脚下生活,那里完全没有网络,学生手机被没收。一天没到,他们就像犯了毒瘾一样。“这10个学生的反应代表了大多数网民的状态,他们的工作、生活、娱乐都被网络绑架了。”但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很多花大力气打造的政府网站,内容缺乏吸引力,魅力指数不高,不像很多商业网站、新闻网站那样,让人天天惦记着。

  昨日论坛上透露的数据显示,到2009年末,我国75个中央和国家机关、32个省级人民政府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网民对这些网站似乎关注不够。《中国青年报》曾做过调查,47.9%的民众对本地政府网站没有印象。即便对于政策层面的权威信息,网民选择的第一渠道也是商业网站。

  在李希光看来,政府网站缺乏粉丝和点击率,源于一些地方干部对网络不积极适应,网站网管不善于运用网络规则。国新办网络新闻宣传局副局长刘正荣则表示,从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来看,官员对网络事件不重视,不主动,或者居高临下的态度,尤其是遇到突发事件时,反应总是慢半拍——舆论本来应该先发制人,但政府网站的沉默,往往给了谣言扩散的时间。

  新华网副总裁魏紫川表示,政府网站本身拥有独特的权威性,应充分利用这点来吸引网民。他说,我国政府部门掌握80%以上的有价值的社会信息,“这是政府网站很大的优势。为什么不利用?”李希光则建议,政府网站在决策上需要科学理性,但在吸引网民时应该多讲感情、多讲故事。“政府网站不是在火星上,网民也不在水星上,为什么不加强互动沟通?”他说,广州的“惠民在线”是政府与民众良性互动的典型例子,网站通过论坛和网民互动,对网民提出的问题,一般要求5个工作日内回答,超过5天就亮黄灯,超过半个月就亮红灯了。此外,他还认为,“政府网站必须有一批或者几个作者作为舆论领袖,聚集网民意见,加以沟通与引导”。 (记者 张粉琴 朱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