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妙、好”,这是深圳“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给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留下的深刻印象。“它妙在把物理的图书馆和数字的图书馆有机结合在一起,妙在把人文理念和高科技结合在一起,妙在把中心图书馆的服务和社区图书馆的服务结合在一起。”程焕文说。
如今,深圳街头的自助图书馆系统已达140台。类似这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创新,不仅给群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有效满足了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十一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不断加大,设施体系逐步完善,公共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服务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队伍素质稳步提高,呈现出蓬勃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势头。
公共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加大
“十一五”前4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总计超过900亿元,年均增幅达25.28%。2009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为292.32亿元,与2005年的133.82亿元相比,增幅达118.44%。人均文化事业费从2005年的10.23元增加到2009年的21.9元,增幅为114.07%。国家对城市和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5年间增幅分别达到110.24%和140.98%,均已实现翻一番。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力度也显著增强,仅2009年就达到29亿元,“十一五”前4年总计投入63亿元,是“十五”时期总和的8倍。
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十一五”时期,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修缮专项资金、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专项资金等一系列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顺利实施。2009年,全国共有县级公共图书馆2491个,覆盖率达到87.16%;县级文化馆2862个,覆盖率达到100%;乡镇(街道)文化站38736个,覆盖率达到94.8%,基本实现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村文化室209600个,覆盖率达到34.2%。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成效显著
截至2009年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数字资源量达到92.27TB,已建成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县级支中心达到2814个,覆盖率达到96%;乡镇基层服务点达到15221个,覆盖率达到44%;与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合作共建村级基层服务点达到75万个,其中配备文化共享工程专用设备约47.5万个,覆盖率达75%,2010年底即可实现“村村通”。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量已达到327.8TB,服务范围覆盖互联网、电子政务外网、卫星、移动通信网、数字电视网等。随着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的稳步实施,基层读者也可享用到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此外,送书下乡工程和流动舞台车工程的实施,使基层文化资源更加丰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顺利推进,设立“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服务方式不断改善和创新
2009年,全国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已达1447家。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流动文化服务、区域文化联动一体化、群星课堂等。浙江嘉兴等地探索多种形式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实现了借书还书“一卡通”,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服务效益;深圳等地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创建了“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广东等地还普遍开展流动文化服务,与阵地服务相配合,使图书馆服务惠及更多的基层群众;江苏吴江推动区域文化联动一体化,盘活文化资源,增强群众文化活动活力,丰富区域内群众文化生活;浙江宁波打造“群星课堂”等公益文化品牌项目,不断拓展和提升群艺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在群星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重要 示范性、导向性评选活动的带动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风声水起,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局面。今年5月在广州举办的第十五届群星评奖活动,推出了近千件优秀群众文化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目前,全国已有963个县(市、区)及乡镇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今年初,文化部组织了“大地情深”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展演活动,充分展示了近年群众文化创作的丰硕成活。实施了“中国少儿歌曲创作推广计划”,组织多届少儿合唱节和“永远的辉煌”老年合唱节,为保障特殊群体文化权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政策法规建设取得突破
2007年,中办、国办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公共图书馆法》等公共文化相关法律立法工作启动,《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和《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等设施建设标准陆续出台。
“十二五”将努力实现广覆盖、高效能、可持续
文化部社会文化司有关负责人说,“十二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型、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理论建设和实践推动并重,坚持软、硬件建设并重,突出软件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以基层建设为重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以机制体制建设为保障,切实提高服务能力,提升均等化水平,争取到2015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广覆盖、高效能、可持续,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记者马子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