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趋势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2-04-14

政府信息化从OA(办公自动化)、政府上网,发展到2002年的电子政务,尽管他的本质和终极目标没有改变,但是它的形式和内涵却都被时间烙上了不同阶段的烙印。OA阶段集中于政务办公管理,目标是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政府上网阶段主要工作是建设政府互联网页面,增加网上内容,提升政府形象;而电子政务阶段,伴随政府管理职能的部分“下放”,政府主要集中于宏观管理,建立一个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从今天来看,尽管电子政务的热度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但是其中的热点却有可能发生六种转向。 

 “十二金”转向新“金字工程”

 对于“十二金”工程中的“金审”、“金财”、“金关”、“金盾”等来说,他们更多地停留在监督监管、维护社会稳定等职能上,这些工程主要目的是建立社会信用体制,它们更多承担着疏通政府内部经脉的作用,服务对象以政府机构和部门为主。但是新一轮的金字工程,则向更多行业衍生,更加强调服务公众职能,主要涉及一些关乎民生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比如: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红盾工程”的职责是维护消费者权益、规范市场秩序;“金版”工程从新闻出版、音像出版、百科出版方面制定统一规则;煤炭电子政务的主要目的是以信息化手段降低煤炭事故发生机率、减少人员伤亡。新一轮“金子工程”让 们看到,电子政务将从监管型政府转为服务型政府。

 试点工程转向全面推进

 在现阶段电子政务建设中,主要以“试点工程”作为引导。从纵向来说,国办(国务院办公厅)与科技部确立了电子政务十六个重点示范工程;而从横向来说,部委的电子政务建设,也在本单位尝试推行试点的模式。但是伴随电子政务建设的逐步深入,以及试点模式探索的成功,更多部门、单位,将从目前的观望或者“各自为政”的状态进入统一规划的电子政务建设中,而很多试点模式将有可能在一些部门进行移植。

 中央集中转向地方分散

 截至目前为止,绝大多数部委机关内部业务已经开始在内网上运行,但是尽管二、三层网络已经搭建到各地省、市,但是地方电子政务建设却进展缓慢,主要表现为应用欠缺、对电子政务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地方电子政务建设更多是以试点的模式推行;另外,由于少数省市的领导层对电子政务的重视,也出现了有地方特色的电子政务模式,比如“南海模式“。但是在未来几年,电子政务的推行力度将会从中央转向地方,并且这种转向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单打独斗”,而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统一协调。

 集中投入转向细水常流

 在过去两年中,电子政务市场数百亿的商机让厂商们热血沸腾,但是在未来,这种一个项目投入巨额资金的情况将逐步转为细水常流。因为电子政务前期购买设备和搭建基础网络的工作已经就绪,取而代之的将是每年少部分的维护费用以及设备更新费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电子政务建设也将从硬件建设进入到软件开发阶段,而这类软件将从个性化角度进行开发,这部分费用与买设备和建网络相比,可能是较低的。而且鉴于电子政务市场的逐步成熟,用户的采购也更将趋于理性,动辄上亿、上千万的项目将较难出现。

 单一安全威胁转向整体安全威胁

 伴随对网络依赖程度的升高, 们的生活秩序将面对网络的突然事故而被打乱,信息化程度越高,受损程度越大。互联网灾难让银行无法取款、零售业无法划帐、甚至政府职能部门无法提供服务......如果在电子政务发展初期, 们面对的网络威胁还是在于个别单位、个别电脑、个别人的话,那么伴随电子政务联网办公和信息共享的深入, 们面对的将是群体的安全威胁,一个部门的染毒将迅速拓展到所有联网单位,一个单位的系统灾难将造成整个电子政务系统的瘫痪。在未来的电子政务建设中,单一安全威胁将转为整体安全威胁。如果这样,从国家层面建立一个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将变得尤为重要。

 自己建设转为工程外包

 伴随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外包将是无法逆转的趋势,电子政务工程的外包服务对象将分为三类。首先,一些地级城市或者西部省市由于难以承担巨额的系统维护费用,将把本单位的电子政务建设交由IT厂商来承担,这其中的BOT(建设+运营+转让)模式最有发展前途,主要模式是厂商投资,若干年后转交政府;其次,对于一些城市社区以及农村来说,由于涉及区域广、管理难度大,信息化建设将有可能转交企业来承担;最后,伴随信息中心的进一步改制,很多部委单位的信息中心将有可能外包,信息中心将不配备专门的编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