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敏晖
关键词:政府管理 电子政务 优化
摘要:电子政务是政府实现管理创新的重要方式。政府借助现代科技力量创新行政管理理念,优化政府权力运行模式,简化行政程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务效率。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较快,但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已经成为政府管理创新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目前,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存在标准不统一、重“电子”轻“政务”、数字鸿沟现象和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为发展电子政务以促进政府管理创新,要统一标准,转变观念,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和网站群建设,完善“一站式”服务系统。
电子政务自上世纪90年代从西方发达国家向我国传播以来,我国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这些理论成果对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实践的指导、电子政务知识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对电子政务和政府管理创新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对实践进行总结、介绍的多,关于电子政务和政府管理创新原创性的研究少,而且理论成果没有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忽视我国行政运行方式在体制上与西方行政运行方式的不同,生搬硬套西方国家的电子政务发展经验来研究我国电子政务和行政改革及管理创新的问题,此外,大多理论没采用多学科交叉渗透、多学科取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本文试图拓展公共行政学、信息学、公共管理学应用研究的空间和视野,将电子政务理论等方法引入到政府管理创新实践上来,用以解决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管理创新实践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一、我国政府管理创新的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代信息技术时代下,电子政务是政府实现管理创新的重要方式。政府借助现代科技力量创新行政管理理念,优化政府权力运行模式,简化行政程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务效率。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较快,但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已经成为政府管理创新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
(一)标准及规划缺乏统一性
由于传统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存在,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开展电子政务建设时往往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各不相同。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相关标准很多,仅我国已经颁布的国家级标准就达800多个,此外还有各种行业标准。如此众多的标准缺乏统一性,使电子政务建设中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孤岛,无法资源共享,互联互通,更谈不上协同政务。而且,在我国前期的电子政务建设中,许多地区和部门没有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不注重统一规划,分散进行,造成大量重复建设,给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带来阻力。
(二)重电子轻政务
“重电子、轻政务”的出现是因为电子政务建设中软件开发商的技术“专攻”于业务,即开发软件时,没有把软件设计技术与相关部门的系统需求、业务流程及公众对政府流程再造的需求结合起来;政务领导对电子政务缺乏清醒的认识,不清楚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政务工作应该做哪些切实的改进或创新,只是一味追求硬件设备高档次。
“重电子、轻政务”的具体表现为:政府的业务岗位、机构设置、流程、业务分工未作改变,电子政务建设只是用网络信息系统简单地复制原有行政办公模式,仅仅是用计算机输入操作代替了部分手工工作,用网络传输代替了人工的文件传送,政务工作的实质性内容、程序、标准等没有多大改进;原来的以管制社会和以方便政府内部管理为宗旨的机构设置、业务程序照样存在,工作标准不清、责权不明等情况依旧;甚至只图电子政务的表面形式而不求其对公众的需求的满足,反倒给用户带来新的不便,政府网站不仅是彼此不能互联互通的“信息孤岛”,而且是缺乏老百姓所关注信息的“信息荒岛”。这些都导致协同作业无法进行,一站式办公也是流于形式,严重阻碍了政府管理中的政务过程的创新。
(三)存在“数字鸿沟”的现象
目前,数字鸿沟已日益成为信息时代的全球性问题,我国则面临国内和国外数字鸿沟的双重落差。
国内电子政务的发展不平衡。据调查,我国东部因特网应用水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7倍,而西部一些小城市,电子政务建设甚至还没有起步。这意味着互联网发展落后的地区在新的“信息革命”中面临着“信息贫困”。
与发达国家电子政务间存在的数字鸿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互联网普及率极低下。电子政务可以创新政府跟公众和社会的沟通方式,也可使公众更方便地参政议政。但是电子政务用户过少直接影响了政府管理手段创新的实施效果。
用户能力的障碍导致了政府与公民在电子政务中不能进行良性的沟通与互动。网络设备依然是少数人的奢侈品,而不能为大多数的公民所拥有和使用。
(四)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
政府因其本身的优势和特殊地位,是最大的信息创制者、采集者、使用者和发布者。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府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信息处理企业”,政府职能的履行莫不依赖于适时、准确、相关的信息。政府是市场失灵的矫正者,而政府对市场失灵的矫正的前提是掌握较完备的信息。同时政府又是社会问题的管制者,而这又有赖于对社会问题信息的分析、判断和把握等。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大约聚集了全社会信息资源总量的80,但因信息公开问题未能得到解决,许多信息得不到利用,从而导致信息资源的浪费。有些政府部门出于对自身利益的需要进行信息寻租。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传统体制的弊端,政府没有明确信息资源的所有权、开发权和经营权的归属,造成不少政府部门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产权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的格局,阻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顺利进行。
二、发展电子政务以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一)统一标准和规划
为推进政府信息化的发展,构建一个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良好平台,我们须制定和完善必要的技术标准。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注意采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以达到电子产品的相互兼容、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的快速流通和高度共享。对众多标准加以统一和规范,是解决标准滞后与过多、过滥的唯一途径。但强调技术标准的统一性必须要在统一规划下进行。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制定我国电子政务的整体的、宏观的规划,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对电子政务的研究、规划和组织协调,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避免盲目建设。对电子政务建设按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渐进推进。在制定电子政务整体发展规划和相关标准时,要有相关部门领导参加,也要有公共行政管理专家和IT行业专家参加,这样才可使电子政务的规划更合理、更权威、更有利于创新政府管理。在制定有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规划和相关标准时,要坚持共享共赢、公平多赢、可操作等原则,并要建立专门机构,授予权力拆除信息屏障。在政务信息管理中,建立信息使用补偿机制,对有关信息进行有偿交换,由被授权的专门机构订出信息资源共享补偿价格,由信息资源共享受益方将信息补偿费用支付给信息资源供应方,使得信息共享双方建立长期的信息共享互惠关系,促进双方合作的意识,使得信息共享得以实现,决策更为科学。
(二)“政务”与“电子”并重
实施电子政务工程,要通过对政府职能重组和业务流程再造,建立一体化的政府管理体系。
电子政务的建设必须和公众需求及意见紧密结合起来,真正达到便民利民的目的,否则电子政务建设初衷不仅不能实现,反而引发新的问题。调查民意应包括两方面:一是调查政务业务办理的公务员。他们最熟悉传统工作业务及传统业务流程的利弊,最熟悉广大群众及企业的需求且有大量的业务操作经验,最能提出既利于政府行政效率提高又能满足社会、企业、公众需求的建议。我们要通过政府组织问卷式调查和网上问卷调查、论坛反复讨论等多种形式取得他们的精华意见。二是调查企业、公众和一些非营利组织。他们是政务的受体,只有他们最知道自己的需求,最知道他们自己在以往办理行政许可等业务中所受的不便与不利。政府要采取实地调研和利用互联网公告的方式进行调查,充分吸收整合各方面的意见和合理要求,形成电子政务的建设目标,真正实现电子政务以“顾客中心”的精髓理念。
政务梳理是改善政务自身品质的重要方法,以社会办事需求为线索,梳理跨部门协同关系,具体就是要对外所有行政办公事项进行梳理,明确各种政务信息发布的内容和格式,清楚各行政业务部门的职能范围及相互联系。对各类业务流程进行科学分类。北京市海淀区在建设海淀政府跨部门网上协同办公应用开发平台中摸索出的“三层六步政务梳理法”值得借鉴。
(三)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和网站群建设
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定位,除了要政务公开与信息透明外,还要重点强调公共服务。首先要考虑到底为公众、为企业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其次是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如果一个政府门户网站根本没有反映公众的参与程度,不能体现对公众的服务程度的话,这个政府门户网站基本上是失败的。而能实现这样服务的网站,往往会吸引更多的公众积极参与。另外,必须将“以人为本、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政府门户网站,政府门户网站一定是要为居民、企业、投资者、旅游者等进行服务的。
(四)建设和完善“一站式”服务系统
电子政务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将支离破碎的、条块分割的政府部门重新整合建设成无缝隙的政府。无缝隙政府以整体的而不是各自为政的方式为公众提供一步到位的、“一站式”的网络化电子服务。这就对网络环境下电子政务的工作模式提出了要求,它需要以用户为中心,按照用户的需求来改善政府的管理与服务方式。.
在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中,有些地方没有真正认识到“一站式”服务是一种协同政务行为,而不是审批业务办事地点 的物理集中。有的地方的“一站式”建设仅仅是各部门派出人员进驻大厅,审批流程依然被职能部门分割在不同的部门中,它们只是开设自己的窗口“各自为政”。公众或企业办理同一业务,有时涉及五六个部门,仍然要分别到不同的部门窗口办理,办事过程一点也没有减少。“一站式”服务的业务应该是发生在两个或多个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为方便群众,重新组合部门职能,打破部门界限,使业务所涉及的部门、所需要的功能环节以及各种资源一体化,减少办事环节,简化工作流程。因此,“一站式”服务系统的成功建设关键还是要进行多个部门的业务重组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