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城市规划 设计现代生活
来源:长江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王志珍

2010年联合国有关组织进行了一个测试,结果发现在一个一百万人口的城市如果能够初步实现信息化,在总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这个城市的总产值将增加2.5—3.0倍。我们国家100万人口的城市是世界上最多的,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信息化、数字化,生产总值的增加就是非常非常可观了。

作为数字城市的龙头,数字城市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从200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实施数字城市建设。十多年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武汉等数字城市建设成效显著,数字城市技术正悄然的改变着大家的生活观念。

但是,我国的数字城市建设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适合中国城市特点的数字城市理论尚未健全,各个城市的实践探索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还普遍存在政出多门、信息来源分散、长效技术缺乏、技术标准和规范建设滞后、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绩效评价标准不统一、公共投入不足等现象。数字城市规划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对数字城市规划的理解和应用大多还处于一个信息管理阶段,缺乏对规划信息服务支撑共享共建等方面的深入挖掘。技术平台不规范、不兼容、不能从更高层次上发挥信息技术对规划的编制、审批与监督的知识作用。

因此,要制订长远规划和总体建设方案。要建立健全有利于数字城市规划发展的政策法规;要加强数字城市规划的自主创新;要加大核心技术的科技投入;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性强的标准和技术规范,要健全系统与网络安全保密制度和认证制度;要创新数字城市规划建设机制、投融资机制以及市场竞争机制,形成全社会的协力共建。

数字城市为新兴产业提供发展机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 陈大卫

伴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数字城市规划借助空间数字化、结构矢量化、对象标识化、行动痕迹化、形象可视化等先进信息技术营造出距离可以跨越、路径可以计算、物体可以识别、动态可以感知、环境可以互动的虚拟化城市生存空间。覆盖了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可视化分析、战略规划研究、土地使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环境管理规划、规划披露管理等各个方面。为合理配置城市资源、节约城市开发成本、控制城市无序发展、保护环境、增强开放社会的城市功能驾驭能力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有利于促进城市科学发展,促进城市的社会和谐。

智能城市乃至智慧家庭发展不止为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也为智能机器这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了重大的发展机遇。我们要高度关注智能机器的发展,要让中国的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发展机遇。

数字城市是人类认识的飞跃

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张通

数字城市已成为城市信息化的关键。是人类对物质城市认识的又一次飞跃,数字城市是将城市地理、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社情等各种社会服务复杂系统进行数字化、网络化虚拟方针,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通过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地理现实等基础技术整合城市技术资源构建基础平台,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信息系统和信息商机,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的信息化,政务与商务的便利化、生产与服务的智能化。

湖北是近代中国工业的发源地,是科教大省。武汉是湖北的省会城市,历来就是全国重要的口岸和商品集散地,被喻为东方芝加哥。2007年3月被中央明确规定为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和中国重要的基础、科教基地以及综合交通枢纽。特别是武汉市大力倡导和推进的数字武汉建设工程,将现代设计技术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水平和效益,丰富的城市功能,降低了城市管理的成本,是数字城市规划管理的代表,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武汉的经验值得全国推广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赖明

90年代末,我带队到美国考察信息化的时候,我国的数字城市建设才刚刚起步。可喜的是,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数字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武汉市在这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建立了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跨行业、跨部门的应用,并且由二维向三维提升,在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和民主化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觉得,住建部要组织力量,好好地总结武汉的做法,把武汉的经验推广到全国。数字城市建设一定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是要提升政府管理的效能,二是要提高对公众服务的能力。

要能看到建筑内部

武汉大学教授 朱庆

武汉市现在建立了全国最大规模的三维城市模型,地表为主逐步发展到了地下,我们还要考虑整个城市环境,更加关注生态、低碳、绿色,这些不仅是看得见的地表景观构成,还有复杂的大气、水文、其他社会经济和各种环境要素共同影响的,所以三维GIS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到更复杂的过程中,同时我们还需要把现在建立的三维数字城市与更重要的工程结合起来,如我们的建筑工程、道路工程、其他水电工程等,特别的建筑不仅能表达外观,还能够反映建筑物和部分组成的关系,可以看到房屋、窗户、电梯等等之间的关系,在建筑物内部也可以有效的巡警。

“空间分析”帮广州调工业用地

同济大学教授 宋小冬

2007年,广州市政府提出“腾笼换鸟”,因为珠江三角洲土地资源非常稀缺,空间布局逐渐发现有不合理的因素,怎么样把工业用地或者是不太适合继续在当地发展的产业调整出来,换成其他的产业。我们做了“城市工业用地的空间决策支持“研究。

我们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了比较,比如说公路货运的影响,如果公路货运很方便就应该做下去,如果不方便就应该调整;还有珠江的影响,历史上广州有一些工业是依靠水运的,要安排在珠江,产业结构升级以后,他不依赖水运,但工厂还是沿着珠江建设的,今后珠江应该开放给群众去做休闲旅游。还有对保护区的影响,广州也有一些文物保护区以及自然保护区,比如说白云山,在白云山里面无话可说,但离白云山比较远就要调整。还有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如果就在旁边,土地应该适合用于商业或者居住。

2010年11月1日至2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九三学社中央、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数字城市规划论坛”在汉开幕。来自北京、上海等30多个城市的专家、学者与会,共同探讨构筑智慧城市的未来。现将论坛“声音”摘录如下。

】用五年迅速形成“1+6”

武汉市市长 阮成发

作为一个市长,我常常在反思,我们现在做的东西有哪一些十年、五十年、一百年能够留下?

在武汉历史上有一批超过了一百年能够永恒留下来的东西,比如说张之洞时期的张公堤,一百年前做的,到现在中心城市基本上在这个圈里。我们沿江大道上大约两公里内,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建筑,绝大多数是租界的建筑。

每一个市长会有一个共同追求,就是希望这个城市经过我们艰辛的努力能够留下来一些。不论是城市单体建筑还是城市交通系统,或者再大一点城市总体布局,最重要的是不能摊大饼,我们现在在规划“十二五”时,我一再呼吁,我们武汉市不能再摊大饼,中心城区控制在三环以内,将近五百平方公里,然后放射性发展,周边建六个卫星城,每个卫星城用轻轨系统连接起来,用五年的时间迅速的形成1+6。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在出现的大城市拥堵,特别是交通拥堵问题。

今天讨论的数字城市是把规划和信息化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方向。我们的城市规划怎样做到前瞻性、科学性,从规划上解决城市壁垒问题、解决交通问题,这就寄希望于在座的各位专家在新一轮的城市规划当中给我们多帮助、多指点。我们将借鉴兄弟城市的好经验、好做法,把武汉规划好、建设好。

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生活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局长 张文彤

在住建部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武汉市的数字城市和数字规划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数字武汉和武汉数字规划的重点项目有不少都列入了国家科技发展计划和住建部的城市数字化示范工程,有力推动了我们各项工作的开展。

由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标志着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要求把新一代的IT技术充分运用到各行各业中,将各种传感器装备到人们生活需要的各种物体当中,并且连接起来,形成物联网。并通过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了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互联互通,实现网上数据地球与人类社会和物理系统的整合,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人类对城市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从2006年开始,武汉市启动了城市三维数字地图的系统建设工作,经过近四年的实践,建立了武汉市与8494平方公里的框架模型和中心城区524平方公里的现状三维模型,实现了建成区三维模型的全覆盖,实现了地上、地下空间三维模型的一体化管理,并积极拓展在国土资源管理、交通规划、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管理、数字景区建设以及城市形象宣传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我局主编了国家行业标准《城市三维建模技术规范》,对推动全国三维数字城市建设和信息共建共享作出了积极贡献。

模拟城市未来让市民看得懂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 刘奇志

城市是立体的,而规划图纸却是平面的,这就使得普通老百姓难以看懂那些专业图纸,尽管设计师们常常也绘制一些透视效果图、做一些规划模型,但其毕竟视点有限且与日常生活有相当远的距离,也难以让市民能从中很好地了解未来的生活环境。

我们的城市规划是要靠大家来认识、理解和共同实施的。

数字城市模拟了城市未来,可以让市民看得懂,能准确了解未来即将发生的变化,为市民关注城市、给城市提合理化建议提供了平台,他能完成“我是市长我会怎么做”的构想,参与到城市规划中,从而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失误。同时也能让大家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让城市的未来能更加集成全社会的智慧。

“数字武汉”为城市建立了一个公共信息共享的平台,各管理部门的政府信息都能“叠加”上去,使更多的社会资源为公众服务,城市管理更阳光更透明。1日启动的人口普查登记信息进入数字武汉后,人口的分布和数量都能“量化”,规划师通过人口分布的准确定位分析之后,就能准确判断出哪些区域年轻家庭多、该相应配置幼儿园、哪些区域老年人多、该相应配置医疗服务设施。

地理信息保护重庆两江四岸

重庆市规划局总规划师 张远

重庆的主城有两条江,一条嘉陵江、一条长江,重庆的主城是两江和四山的城市,属于山水城市,在这个区域范围内我们针对“四山保护”开展相应工作。

我们利用遥感和地理分析的手段,非常快速地提取了哪些区域是严格控制的区域,哪些是可以建的,我们提取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规划控制。也就是我们的摇杆和地理信息技术在规划管理层面上的应用。

武汉的江滩给大家非常好的印象,重庆也是一个江城,但是我们的工作过去做得不是很好,前几年我们开始开展工作,两江四岸从嘉陵江到长江稍微上游的地方一共有180公里,两岸有360公里的岸线,几百平方公里的用地,对两江四岸区域内控制了几十平方公里,提出了非常明确的建筑指导意见,我们希望把江岸资源利用得更好,减少过去的无序利用,或者是江岸资源被房地产项目所占据,在这一点上武汉做得非常好,我们也是两年前才开始做这项工作,用地理信息分析方法,对我们如何使用相应的开发建设土地、怎么建提出了非常好的意见。

各家规划应该“叠加”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副主任 郭仁忠

我这里有一个初步的构想,规划编制单位,包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也不是一家做规划,除了规划局做规划,教育局也是做教育规划,发改委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还包括交通局也做规划,旅游局也要做旅游规划,管工业的要做产业方面的规划。如果我们给这些部门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在线协同工作,能够让公众及时的在这个平台上了解到规划编制的情况。

我们必须要有综合性规划的数据库,要有各地除了规划以外的空间数据地形图、管线、管网、植被、环境等等,还要有一些社会经济数据,这些社会经济数据能和我们的空间位置发生连接,比如我们做一个规划时至少要知道这个片区的人口和现状如何,还要有在线动态信息,我们要做一个小区的控制性详规,如果旁边政府刚刚买了一块地建了一个小学、建了一个医院,最后这个项目定下来必定要影响到这个片区的规划编制,所以还必须要有在线动态,有政府规划的审批过程。

广州三维地下管线覆盖到县城区

广州市规划局副局长 周鹤龙

广州市建立全过程三维数字支撑体系结构,主要的应用方面包括规划编制、规划审批、交通分析,包括现在越来越多的用规划公式,地价空间的分析,终端的用户端有的通过互联网、有的通过局域网、有的通过无线网,这个是根据对不同的用户终端具体的应用。比如说地下空间的信息,可能不一定发布到公众网上,一般作为公式的规划方案,通过公众参与、公众支持放到公众网上征求大家的意见。

从1995年开始广州市就进行了地下管线的普查,从那个时候把这些数据放到计算机里,包括平面的定位等等各种情况都放到计算机里,建立详细的数据库。到现在为止,数据库总体上有2.2万公里三维管线库的建设,基本上覆盖了县城区。

开展城市绿岛规划,广州市近年来强调生态城市的建设,提出了绿道、包括历史街区主要风貌的建设,在这个方面建立了更高精度的模型用来进行景观的分析、视点的分析,主要是老城区的中轴线、新城市的中轴线,还有反映岭南历史文化街区的中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