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农务 魅力何在?
来源: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培育电子农民,发展电子农业,建设电子农村……在缩小城乡差距鸿沟、破解城乡二元化难题的过程中,信息化到底能发挥多大作用,三农信息化应如何推进?前不久,记者来到海南省海口市进行了实地调查。

  农民博客粉丝众多——

  城乡距离在网上拉近

  11月1日0时,经过21天的激烈比赛,海口市首届电子农务博客大赛圆满落幕。电子农务博客大赛注册用户达到了10258人,参赛人数有2251人,博文总数达8558篇。比赛期间,网站日点击量频频突破200万次,最高的一天超过290万次。

  在许多人的脑海里,上网开博是城里人的专利,农民博客大赛搞得起来吗?

  “别地方的农村我不知道,在海口绝对没问题!”海口市科学技术工业信息化局局长朱东海用数据为记者解疑,农民博客大赛分信息员组和大众组,前者的参赛人员是海口市23个乡镇的农村信息员;后者则是关心三农的社会人士。

  比赛中,2024位农民发表了4028篇文章。海口市科工信局副调研员熊华荣说,“老瓜、老葫芦、鱼水、大白菜……这些名字都带着乡土气息。”

  “老葫芦”真名叫王礼光,今年52岁,是琼山区云龙镇本良村人,在农技员的指导下种起了无公害香蕉,产量高、质量好、价格高,很快发家致富。今年初,他拿出10万元盖起120平方米的新楼房。“老葫芦”把自己的致富经验写成文章《养羊种香蕉致富盖楼喜洋洋》参赛,被40多家网站转载。

  参加非农民组的则各行各业都有。“打工者、机关干部、退休工人、大学老师……我们是来者不拒。”熊华荣说。

  朱东海说,除了通过博客大赛这一“好玩”的途径鼓励农民学习使用网络新技术、交流生产经验、丰富业余生活,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吸引全社会的人参与比赛,一方面让更多人关注三农,同时也想增进市民和农民的相互了解。

  在前不久的抗洪救灾中,海口市组织机关干部打起背包进灾区,帮助受灾农民抢险救灾、恢复生产。秀英区文体局局长陈恩睿下灾区后,白天忙救灾,晚上把当日的工作、感受写成“打背包进灾区”系列日记,在农民博客大赛上发表后,广受追捧,感动了成千上万的农民兄弟。

  一块钱涨到七八块——

  电子农务网架起致富桥

  海口市的农民博客大赛如此红火,得益于多年打下的基础。

  朱东海2004年在秀英区担任副区长时,就深感农民吃尽“信息不对称”的苦头。由于买卖双方信息不畅,辛辛苦苦种植的优质水果、蔬菜卖不出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在地里烂掉。朱东海受到电子商务的启发,萌生了搞电子农务的想法。

  2005年8月,秀英区成立电子农务领导小组,他们在“科技110”的基础上建成电子农务网;筹集资金购置电脑,在乡镇成立电子农务网信息服务站,农技推广人员经培训后兼任信息员,教农民学电脑、上网,然后把自家的产品信息挂到网上去。2007年,朱东海又琢磨出一个新点子:搞农技大比拼。让农民把自己的产品拿出来打擂台,评选“荔枝王”、“菠萝蜜王”……并在电子农务网上隆重推介。

  “没想到网络的威力这么大。”33岁的琼山区云龙镇电子农务信息服务站站长吴泽平,向记者说起淮山(即山药)翻身的故事。云龙镇种植淮山有20多年历史,个大味甘、营养丰富,但因为一直没什么名气,一斤卖不到一块钱。2007年底,他们组织农民搞了一次“淮山大比拼”,评选出1.4米长的“淮山王”,在电子农务网上滚动宣传。很快,外省客商纷至沓来,淮山的价格一下子升到一斤四五块,今年最高的时候卖到七八块。接连几届“淮山大比拼”,客商来的更多,甚至广西农科院的淮山专家韦本辉在网上看到有关信息后,也慕名前来考察交流。

  短短几年内,云龙镇的淮山种植面积从1000多亩增加到6000亩,淮山收入占到农民增收的1/3,该镇成了远近闻名的“淮山之乡”。“一亩淮山平均亩产4000斤,你算算看,电子农务网给农民增收多少?”

  “电子农务网也给其它产业帮了很大的忙。”吴泽平告诉记者,本地的荔枝、泡椒等农产品,也成了抢手货。“农民周永岛种了500亩荔枝,原来为卖不掉发愁,后来他通过我们帮忙,在电子农务网上发布信息,上海的一个客商看到后跑来跟他谈,结果把500亩荔枝全包了。”

  目前,海口市的23个乡镇、249个行政村都建起了电子农务网服务站、服务点。

  硬件软件双轮驱动——

  电子农务要做大做强

  “通过这几年摸索,我们学会了政府、市场两条腿走路。”朱东海说,除了建立市、区、镇、村四级领导、服务网络,还采取“花钱买服务”的思路,依托社会,成立电子农务网运营中心,专门负责网络的运行、维护。

  在运营中心的墙上,“电子农务,一句话传天下!”的广告语格外显眼。电子农务网有新闻、超市、评论、团购、论坛等20多个专题,设计新颖、内容丰富。据技术员介绍,电子农务网自今年7月1日升级后,日点击量飙升到现在的290万。

  “虽然这几年的成效很明显,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少。”朱东海说,有些干部对三农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农村的上网光纤、移动基站、电脑等硬件建设还很差,目前的信息员还都是兼职,基本上是义务奉献……


  “不过,现在市政府蛮重视。”他告诉记者,市里专门召集有关部门开会研究三农信息化的问题,科学技术工业信息化局也开始考虑部署“十二五”期间的电子农务发展。

  “今后我们将硬件、软件双轮驱动,尽快把电子农务做大做强。”朱东海说,“一方面,加快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早日实现有线网络和移动网络的全覆盖;强化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业化的信息服务队伍;另一方面,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在软件开发上下功夫,包括:推出网络游戏,让城里人在游戏中了解水果蔬菜的种植过程;开展网上城乡互助计划,让市民和农民结对子,用旧电脑换新鲜的水果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