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借鉴与现状分析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在政府绩效评估体制方面,应建立多重评估体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应用净现值、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对实施电子政务带来的货币化增量效益进行评估;而对一些难以货币化的指标,一方面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进行多目标分析,另一方面可以使用软性标准,如顾客满意度等进行测评。通过运用社会调查、民意测验等方法定期征求公众对电子政务工作的满意程度,并以此作为绩效评估的主要依据。这些方式方法不仅使政府部门对上级机关负责,更重要的是对人民负责,如此形成人民监督和上级监督相结合的绩效推动机制,从而建立真正让民众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⒉厘清电子政务职能,制定统一科学的绩效评估标准

  电子政务包括网上办公、业务重组和面向公众3个要素,因而,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应包含对政府网站、信息化项目、政务系统等技术层次、职能层次和服务层次的评估,而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政府网站这个技术层次的评估上。应该在不同时期,根据各地政府职能及电子政务发展状况,从对电子政务使用价值层面的评估,逐步发展到对政府职能实现程度的评估,并最终发展到电子政务服务价值层次的评估。要保证电子政务职能的实现,必须构筑合理的电子政务结构,实现“一站式”办理和不受时空限制的“在线服务”,这不仅要求每个部门首先在系统内部对传统的行政管理程序、流程以及组织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还要按照互联互通的要求,实现跨部门审批,在统一标准下与其他政府部门进行对接。

  从理论上说,电子政务使得政府的纵向管理能力通过虚拟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得以“无限”放大,这种巨大的驱动力促使政务本身不断标准化。因此,在建立评估标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电子政务从规划到实施必须由政府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由最高权威技术机构决定电子政务的通用框架、产品类型和标准,指导各部门电子政务工作的实施;第二,标准的制定必须保证政令畅通、业务联通和资源共享,解决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交流障碍,服务于社会;第三,标准不是技术壁垒,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公正性,不能成为市场垄断的手段;第四,标准也要具有发展性和延续性,标准的制定应有一定的技术导向,对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有一定的前瞻性。

  ⒊提倡民众参与,注意规避电子政务评估风险

  电子政务评估方式除了硬性指标外,必须充分引进民众电子化的直接评估方式,才能保证政务运行轨迹的正确性。西方国家普遍采用软性指标来动态地评价政府,定期发布政府支持率,迫使政府行为尽快与人民意愿相吻合,从而使权力的本质得以直观体现。例如,意大利的波哥纳市向所有的居民提供免费上网和电子邮箱,加拿大和新加坡政府向低收入家庭提供购买计算机的补助,牙买加政府利用邮局、印度利用公共信息亭等设施方便居民就近进入政府网站。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极大,存在严重的“数字鸿沟”与“电子隔离”,各地民众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意愿也各不相同。因此我国完全可以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如上海市、深圳市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率先引进这种软性指标;在条件不具备的地方有限制地尝试引入,并采取积极措施,努力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评估业在我国仅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电子政务评估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们应认真分析电子政务评估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寻求切实可行的对策,尽力避免电子政务评估风险的发生,尽可能地规避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强化风险意识,加强电子政务评估人员的素质教育,树立质量至上的观念,坚持客观公正的执业原则,实行评估人员和评估项目的回避制度等。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弗吉尼亚州政府的做法,采取包容性的“一揽子委托管理”(set management),即把购置和维护电脑所需的从器材购入、软件购入、软件变更和追加至发生故障时的维修和报废的所有管理一揽子委托给了民间企业;要鼓励竞争,用电子会议室方式提高公众参与度,兼容网络以外的其它通信手段,扩大市民的参与面[14],加强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和应急管理系统的构建,尽快使电子政务评估体系成熟起来,并力促第三方评价监督政府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电子政务工程成败的关键所在,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国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分析,我们应积极探索按照大部制的要求,统筹政府信息资源,以现代政府的价值取向作为评价核心,立法先行。评价应基于合理的电子政务结构及其职能,评价的主体是最为广大的人民,评价的方式是软性指标和硬性指标的结合。我们要通过实施绩效评估来规范电子政务的管理过程,力求走出一条“低成本、集约化、见时效”的电子政务建设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