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从开始就得“冷思考”
来源:解放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本报讯(记者 杨健)2010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日前在江苏无锡落幕。这是我国物联网行业首个也是目前为止规格最高的展会,由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在博览会同期举行的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等专家给热得发烫的被称为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的物联网产业作了冷思考——“物联网的确前景广阔,但在我国属于刚起步阶段,目前从技术到体制都还没有做好准备,因此不要盲目地预估效益能很快产生,“十二五”期间能打下小的基础已经很不容易。”

何积丰院士分析,在整个物联网产业链中,传感器等硬件将占8%左右的份额,网络传输、集成和服务占20%-30%,实时监控占20%,增值应用和服务占50%以上。在我国,感知与识别中“精确定位”的问题还没解决,传感器芯片80%都依靠进口;网络传输中异构网络的融合、网络堵塞问题始终存在;处理上异构数据融合、数据密集型计算更是比较薄弱。物联网是跨行业的综合性产业,各自为战、单兵突进根本无法做大,反而造成资源浪费、形成壁垒。因此政府部门应及早制定规划,统一标准,出台政策引导资源合理布局。

如何做?成立产业联盟是好办法。各个产业链环节成立产业联盟,按照先易后难、先小后大、先民生后重大基础设施的顺序做,不能分散。从行业看,交通、医疗、电网是突破口,因为这前两个行业是民生行业,智能电网是国家重大战略基础设施。只有给老百姓带来真正的便利,物联网才能落地。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标准。物联网的标准是什么?目前恐怕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答案。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物联网可分为识别技术、网络发现技术等9大门类,每个技术又都涉及相当多的国际标准组织,包括ISO、ITU、IEEE等等,相关的组织多达几十个。国际电信联盟副秘书长赵厚麟表示,目前物联网国际体系尚未形成。我国首先要建立起国内产业的统一标准,而不是企业各自“建标为营”,应从自主标准制定、核心技术研发、产业配套等多个环节加强建设。应该抓住这个“同时起跑”的时机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推动,努力使我国物联网成为国际标准,从而占领全球物联网产业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