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区:世界石化基地绿色崛起
来源:科技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本报记者 谢开飞 通讯员 黄建团 林铭沥

     废弃的矿泉水、可乐瓶,也能成为“宝贝疙瘩”?

  在福建百川化纤有限公司掌门人张飞鹏眼里,全国每年新增的1.2亿个聚酯瓶,就是上述的矿泉水、可乐瓶等,似乎是座挖之不尽、取之不尽的“金矿”——将废弃瓶片碎化,熔融成粒,加工成涤纶长丝,便成衣服、箱包等的高档面料。

  “我国每年生产条纶纤维、聚酯瓶需要大量石油,废瓶片纺丝技术的应用,节约了大量的石油资源。”张飞鹏说。

  这是百川公司不断创新的实证,也是近年来泉州市泉港区通过科技创新,积极探索循环经济之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协调统一的一个缩影。

  筑起良巢,激活了企业创新主体

  泉港是个新区,之前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改变,又面临着发展空间有限、土地资源匮乏等新瓶颈,转变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泉港因港立区,石化兴区,是全国九大炼油基地、福建石化产业龙头基地和三大主枢纽港之一。如何立足石化这一主导产业,通过科技进步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几经探索,泉港提出:依托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发挥上游原材料优势,做足产业链延伸文章,促进中下游产品开发、技术革新,提升产业聚集带动能力。”泉港区科技局局长吴太平说,“思路一变天地宽”,泉港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活企业这一科技创新主体,做大区内石化产业发展规模——

  借脑引智,区委、区政府聘请多位石化专家作为区石化产业发展顾问、技术创新工程专家顾问团成员,并与福州大学、华侨大学等院校签订了科技教育协作协议,推进化工院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中试基地、行业中心和研发机构;     

  重奖创新,设立区级科学技术奖,出台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政策,对建立经认定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被确定为国家级行业技术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分别扶持100万元;

  共性攻关,组织实施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石化专业孵化器建立与化工产品开发”,相继攻克了一大批共性、关键技术,带动了合成材料和精细化工等一系列中下游石化项目,延伸了产业链;

  石化高新技术孵化基地落成,全省首个“石化企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协作服务平台”开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石化产业研发中心相继成立……

  泉港自主创新的步伐越迈越快,方兴化工、德立化工等一批民营科技型企业也相继成立科研机构,辐射和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引来金凤,崛起“小巨人”企业

  国内最大塑料排水管生产商之一、首届国家专利技术“发明奖”金奖……

  在泉港区采访期间,让科技日报记者印象深刻的是,一批依托石化基地原材料优势、掌握自主核心技术、国内市场占有率高的“小巨人”企业在迅速崛起——

  “公司是国内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材口径最大、规格最全的排水、排污塑料管道生产商,也是国内最大塑料排水管生产商之一”。

  福建纳川管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仁建说,“自主创新是被逼出来的。”

  之前,国内HDPE缠绕管生产技术、设备均由国外进口,但成本非常昂贵,设备维护困难。为解决国内现有HDPE缠绕管设备制造能力不足问题,该公司投入大量研发资金,对现有的进口设备进行再创新,自主开发国内第一条HDPE缠绕管生产线和相关工艺技术和设备。

  该产品具有抗外力强、成本低、零渗漏等优点,成了钢筋混泥土、铸铁管的理想换代产品,广泛用于石化、核电等工程中,被中国工程标准化协会认定为推荐产品。在国家加大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带动下,公司2009年前9个月订单是往年同期的2倍。

  瞄准合成丁橡胶乳液和丙烯酸酯系列胶乳的行业制高点,泉州德立化工有限公司“创新之箭”毫不虚发:

  联合华侨大学化学材料与工程学院,组建胶乳化工研究所进行喷胶棉施胶研究;与福州大学共同进行内外墙涂料用高固含量苯丙乳液的开发;承接了泉州市科技重点项目“合成苯丙乳液的开发和工业化生产”。目前,公司已发展成为福建该行业最大的生产企业。

  百川公司发明了全色丝纺织生产工艺——在纺丝过程中,加入环保无毒色母粒,省去印染工艺,避免环境污染及高成本染费——相继获得了第一届国家专利技术“发明奖”金奖、第一届“国家科技创新奖”银奖……

  创新不息,支撑循环共生产业群

  生产琼脂的江蓠菜渣、包装盒的塑料泡沫……这些曾让人头疼的垃圾,在泉港海丝堡节能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却成了其降低成本、开发新品、拓展市场的“金刚钻”。奥秘何在?

  该公司与国内三家节能建材研究所合作,利用江蓠菜渣、泡沫塑料板等当地工业废料,自主研发了玻化微珠保温浆料、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等新型墙体保温产品,每吨产品成本节省约1000多元。

  “由于产品隔热性能好、抗风性强,且没有毒性,适合华东地区夏热冬冷、台风多的气候特点,很快就被当地建材市场接受,还被列入全国建筑节能推荐产品项目。”海丝堡公司总工程师陈贤明说,公司将继续利用本地其他工业废料,合作研发适合本地的新型节能建材。

  泉港区科技局工作人员连聪明表示,作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泉港不只循环利用废料余能开发新产品,而是通过科技创新、政策杠杆等手段,鼓励石化、电力等重点行业技改,加快企业、产品、园区和产业等各个层面的循环。

  在循环工业链和共生产业群模式的带动下,区内产业链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直线流程,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实现“榨干吸尽”——

  南埔电厂燃煤发电产生的煤灰经过励源公司加工,生产蒸压砖、年可创利1700多万元;发电产生余热,为联合石化、氯碱公司等区内其他石化企业提供蒸汽,每年可节约标煤近5吨;

  氯碱公司利用电石废渣开发环氧丙烷的原料,年可获利1000多万元;而嘉盛公司从氯碱公司、南埔火电厂购买电石渣、粉煤渣等,建成年产100万吨水泥的新项目……

  吴太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区科技局将在节能减排重点领域狠抓技术突破,组织实施“可持续发展十大科技示范工程”,力争突破10项“三废”污染减排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与产品,积极开发资源再利用的科技项目,大力推动污染减排科技工作。

  同时,通过实施区域重大科技项目,解决石化园区环境保护难题,为建设循环工业链和共生产业群,形成真正的生态型绿色石化基地提供科技支撑。

  ■采访手记

  循环共生

  好一个“榨干吸尽”!

  在泉港,这个世界级石化基地崛起了循环共生产业群。比如,南埔电厂燃煤发电产生的煤灰,经过励源公司加工生产蒸压砖;发电余热为联合石化、氯碱公司等石化企业,提供蒸汽年可节约标煤近5吨;嘉盛公司从氯碱公司、南埔火电厂购买电石渣、粉煤渣等,建成年产100万吨水泥的新项目……

  “循环共生”关键在于理念提升,在于政府相关部门扶持、引导。

  采访期间,有一个细节让记者印象深刻。陪同记者采访的泉港区科技部门工作人员“忙里插空”,手把手地指导企业修改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材料、讲解有关申报注意事项……

  “把企业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不断创新服务企业的新模式,出台的各项科技政策才能‘落地生花’,也赢得了企业的认可和信赖。”他说。

  这也算是另一种“循环共生”的模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