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
来源:计算机世界 更新时间:2010-11-18

每一次金融危机都孕育着一次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这次也不例外。

2010年,中国经济回暖已成定局。

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表示,预计2010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速将在13%以上。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6.3%;而去年前三季度,这个数字是8.7%

中国经济不会二次衰退,更不会崩溃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做出了这样的判断,他甚至预测,今年GDP的增速有望超过10%

如同中国一样,世界各国政府都在努力让经济恢复增长,而这必须以一轮全新的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力。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资源利用委员会联合主席魏伯乐在他的新书《五倍级》里,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目标——通过五倍级数提高资源生产率,将资源消耗减少80%,可以把全球所有国家带入可持续发展的方阵中——这被称为第四次产业革命,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绿色经济呼之欲出。

绿色经济绝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提高资源生产率以推动经济全面转型的有效途径,这与中国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带动经济复兴不谋而合,面对新一轮绿色经济发展,谁夺得了先机,掌握了主动,谁就掌握了未来。

中国正在行动。

1018日,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主线,而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更是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被明确列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信息化,第一次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出现在五年规划中。

不仅如此,在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信息网络建设也被明确列入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工作内容,而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医疗卫生改革中,信息技术更是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的发展将对我国的产业结构、经济体系、组织体系和社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早在2008年,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就在其著作《信息化论》中这样断言。现在,伴随着经济转型的滚滚洪流,信息化正在迎来崭新的大时代,这是中国努力掌握绿色经济主动权的时代,也是中国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的时代,更是让老百姓更好地生活、开启新民生的时代。

本期“IT两会预热话题,我们将聚焦十二五规划下信息化的新愿景。

    大视野

信息化的新命题

10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收6.6497,再创2005年汇改以来新高。

展望十二五,中国经济总量将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10月18,“十二五建议全文刊出后,新华社评论这样提道。

人均GDP 5000美元,这对中国将意味着什么?

1025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国家竞争力蓝皮书》显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在全球的排名从第73位上升到第17位。但是,面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需要小心防备,以免掉进中等收入陷阱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按照惯例,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GDP 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GDP 30005000美元附近时,由于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巴西、阿根廷、马来西亚等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就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它们仍然挣扎在人均GDP 3000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报告预测,2010年我国人均GDP将接近4000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危险区域。那么,中国会不会也陷入这一魔咒?

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飞跃,这和绿色经济一样,对中国提出了同一个课题——加速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经济内生式的增长需求,以及全球第四次产业革命的驱动,正在将中国推向经济转型的巅峰。信息技术成为产业升级的发动机,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如何在大视野下部署信息产业以及信息化的发展路径?

101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这个被称做下一个4万亿的投资刺激计划,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被寄予了救市的厚望,新一轮产业赛跑蓄势待发,信息产业也位列其中。

正当信息产业被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时,十二五规划也对信息化的战略性做出了定义。

此次十二五规划对信息化的突破性部署,在于将中国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列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战略中,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起,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各方面,十二五规划都对信息技术提出了相关要求。

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同时列入现代产业体系,这意味着,中国的信息化水平将直接参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比十一五规划,信息化是作为推进工业化的一种手段,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说法提出来;而在十二五规划中,信息化则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有了丰富的内涵。

十二五规划关于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是这样部署的——“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地理、人口、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8年提出的工业和信息化融合,经过两年的实践,已经在向纵深方展的同时向其他领域延伸,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这是对两化融合的全新命题。

信息化为什么会被提到这样重要的位置?正如周宏仁所言,信息化已经从产业结构、经济体系、组织体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深刻影响着中国的进程,在金融危机回暖的今天,这种影响则更加明显——传统产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实现了产业升级,催生了众多新兴的产业部门,导致了现代服务业的诞生和迅速发展;在经济体系方面,信息系统改变了社会经济系统运行的方式,引起国民经济的基础发生革命性变化;对于组织体系,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化管理正在取代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结构,这是社会管理体制的深刻变革;而在社会结构方面,信息技术使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工人在社会就业结构中的比例大大下降,社会就业形态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目前,我国的信息化总体水平仍处于世界平均水平,应用度、影响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对网络准备度指数排名,20072008年度中国排名为57位;联合国对电子政务准备度的排名,2008年度中国排名为65位。硬技术软环境发展不均衡、行业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信息化发展深度不够等问题仍然制约着中国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显然,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仍然任重而道远。正如今年两会期间,李毅中在接受媒体集体采访时提到的那样:实现两化融合,需要找准切入点,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国信息化的全面提升,也需要在宏观的大视野下找准切入点,从经济发展最关键的环节入手,从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入手。

大融合

全面实现信息化

2009年,是安徽合力最艰难的时候,这家我国规模最大的叉车生产企业,仍然没有走出金融危机的迷雾——2008年前三季度,合力叉车出口数量约为9000台;到了第四季度,则锐减到1000台;2009年,安徽合力叉车销售基本与2008年持平。

就在最低迷的时候,20096月,安徽合力启动了精益生产的誓师大会,总经理杨安国对全体员工深情寄语:积力之所举,无不胜;众智之所为,无不成。

安徽合力总经济师、信息处处长张孟青坦承,尽管已经全面上线ERP系统,合力和大多数大型制造企业一样,在利用信息系统控制成本方面并不理想。此次公司破釜沉舟推行的精益生产就是利用原有信息数据,对生产、管理环节的每一个节点进行筛选,找出浪费和不增值点,从而梳理出一条占用资源最少、效益最大的生产与管理流程。

2010年,抓了一年精益生产的安徽合力终于见到了曙光,重回业绩增长轨道。2010年上半年,安徽合力收入增长77.2%,净利润增长30倍。

对于安徽合力以及更多企业来说,金融危机其实是信息化的试金石,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也在今年5月的一次会议上表示:我们可以看到成功度过金融危机的企业绝大多数把信息化武装得非常好,信息化是这些企业制胜的关键点,是它们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董宝青继而提出了两化融合的三个重点,追寻着这些重点,我们可以看到两化融合的发展脉络——首先构建国家现代工业体系;其次提高我国工业企业的素质和能力;最后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工业的发展方式。两化融合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这是一直没有改变的初衷。

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新命题,两化融合就成为国家信息化战略重点的转移,信息化从以往以电子政务为中心,转向以推动工业化发展为中心,把信息化放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上,从而解决经济发展中最为紧迫的问题。

经过了3年的探索,两化融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2010全球绿色经济峰会上这样总结道,实践证明,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是实现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举措,也是促进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这是十二五规划对两化融合提出的全新命题,如果说此前的两化融合仍旧停留在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影响,那么十二五规划中的两化融合则开始向社会经济其他领域延伸,从而最终实现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这将是对两化融合的一个全新命题。

早在2008年,本报记者就两化融合话题采访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方瑜时,他就曾谈到,两化融合是代表国家信息化战略重心的转移,但绝不是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可以停滞不前。事实上,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信息化在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撑作用将更加显现出来。

如今,这种支撑作用已经十分明显,更令人关注的是,信息化在对传统产业进行不断改造、升级和转型的同时,又衍生出许多新的产业,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而这些由信息化催生出来的产业正在模糊信息化与信息产业的边界,它们以IT服务、电子商务为代表,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力。

去年,本报记者在对安徽合力、鞍钢矿业等企业的采访中,CIO们都提到了信息数据的深度挖掘,这也引发了企业对IT服务的需求,而且,这种服务对纵深的要求更高。作为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的有效途径,早在2007年,国务院就曾下发加快发展服务业的7号文,现在,产业转型与升级变得更为迫切,由此引发的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也将IT服务推向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而在中小企业,随着电子商务的深入,知识和网络复合型中小企业主群体已经逐步形成,中国的产业升级在新一代的中小企业群体中看到了曙光,电子商务的大幕正在拉开。

纵观十二五,两化融合将被赋予更新的意义,工信部部长李毅中也在今年两会接受媒体集体访问时,强调了两化融合的新布局——一是继续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推进两化融合;二是围绕调结构、促发展,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的两化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软件服务、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三是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发展,占领经济科技制高点,为两化融合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四是发挥信息技术在促进装备工业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

在这些布局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两化融合纵深发展和横向延伸发展都做出了规划,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将是两化融合的最终目标。

201084日,黑龙江省武警医院远程医学信息系统会诊在全国武警基层推广,现场的内科、外科专家通过远程影像为偏远地区的官兵会诊,及时准确地为他们治疗,并建立治疗方案。

北京市人社局计划自明年11日起,彻底把住院持卡就医并入社保卡体系,届时医保蓝本就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

大民生

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2010年,宁波市民告别了多卡生活,一张小小的市民卡,能为他们提供多种消费和公共服务功能。以前出门要带银行卡、公交卡、社保卡、就诊卡、借书卡,还有一大堆商场、超市的会员卡,现在一张市民卡就全搞定了,连现金都省了。一位宁波市民在接受《计算机世界》报记者采访时,显得很兴奋。

宁波的市民卡,不仅是全国金卡工程的试点项目,也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的全国城市金融IC卡惟一试点城市。它将多种信息化服务整合到一张小小的智能卡上,宁波市民拿着市民卡,不仅可以乘坐公交,还能在商场、超市、便利店、餐馆、电影院等场所进行消费,同时也可用于银行结算等业务,真正实现了一卡在手,走遍明州(宁波古称明州)的便民目标。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这一庞大民生工程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宁波市政府没有投过一分钱,市场化运作,政府资源整合,是市民卡得以在宁波运作成功的主要原因。

沉甸甸的民生,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经济的发展绝对不能与成果的分享相分离,经济发展如果离开了对成果的合理分享,就会带来社会矛盾的加剧。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的说明时提到的那样: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是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发展不协调,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工作进展不太明显,这不仅与老百姓的要求相差很远,与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也相差很远。十七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点出了问题的关键,也提出了发展的要求。因此,十二五期间社会事业如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如何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中发挥作用,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民生期待。

在此次十二五规划所列举的十二大战略中,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单独成章,这与十一五有很大的区别。在十一五中,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一个子体系,被列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而十二五则对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做出了一整套要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就是要把十二五真正变成一个民生规划,把十二五变成一个真正的民生时期,给民众带来真正的民生期待和民生享受。

在对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规划中,十二五6个方面做了部署,其中,有两个方面与信息化息息相关,一是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温家宝明确提出,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稳定器对于信息化来说,推动新农保落地,实现跨省可接续,则进一步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因此,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实现精确管理。

尽管我国社保信息化发展已有10年,并于去年完成了金保工程一期建设,数据集中的思想也已贯彻到基层,但是,城镇居民的社保覆盖的毕竟是3亿人群,而面对8亿农民兄弟打造信息管理系统,仍面临不少困难。

今年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在中国政府网进行访谈时表示,为了实现农民工以及其他异地就业劳动者的关系顺畅地转移接续,人保部要进一步优化金保工程”——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为此,已经建立了中央的数据库。此外,还要大力推行全国社会保障信息卡的工作,现在,人保部已经批准发行社会保障卡1.3亿万张,实际已经发行了6000万张。

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中,2010年,区域卫生信息化则成为医疗信息化的主旋律,区域卫生信息化正在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扩张。在耳闻目睹上海、厦门等区域卫生信息化所取各的成绩后,全国其他一些城市卫生行政主管们也开始认真考虑和规划本地区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而这绝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技术应用层面,而是对整个组织体系的管理理念、组织结构、行为模式的创新。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既需要毅然决然的勇气,也需要小心求证,在规划方法、组织方法、建设方法和人才培养上,区域卫生信息化更需要多方联动,大胆突破,务实推进。

公平正义铿锵有力,共享成果掷地有声,中国社会正在进入大民生时代,十二五规划能否真的给民众带来民生期待和民生享受?不可否认的是,信息化一定是实现大民生的重要支撑,而这也将进一步考验管理者的智慧。

2010514日,上海世博会信息化与城市发展主题论坛在宁波举行。图为一位来宾用宁波市民卡选购世博会纪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