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博览会现场侧记
来源:中国气象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记者 孙楠 何孟洁

  金色的彩纸迎风吹起,鼓号队奏起了乐章,为期三天的2010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博览会正式开始,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观众在各个展厅中体验农业的不断进步。

  气象部门为农出色的服务在本次博览会中赢得了一席之地,进门右手第一家,“气象服务三农”6个大字赫然醒目。

  记者有幸走进博览会,带你去看一场高科技的盛宴,体验新农业,体验“气象服务三农”。

  “真有趣”——气象小展区众人爱 气象为农服务受重视

  “机器人!”一名刚上小学的小朋友拉着妈妈走到“天机一号”前,刚从世博服务回来的天机一号立刻眯起“眼睛”,笑容可掬。

  “自我介绍!”小朋友在气象导游的引导下对着天机大声说道,“我是气象服务机器人,我叫天机一号”。“北京今天多少度?”小朋友接着问,“北京今天4℃至14℃……”。“太有趣啦!它会动么?它能告诉我什么是霜冻么?”小朋友一连串发问,高兴地搂着天机合影。

  天机像明星一样,站在“气象服务三农”的展厅入口。抬头望去,3根绘着寒潮、沙尘暴、霾等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装饰柱,支撑着一个蓝色的圆柱形屋顶,形成一个54平方米的展厅,蓝色的展墙围出一个神秘、科学的天地。

  当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在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陪同下参观“气象服务三农”展厅时,他驻足于展厅内精致的气象卫星模型、气象应急车模型、人工增雨火箭模型前,并关切地询问人工增雨作业规模和效果如何,郑国光高兴地回答道:“像这样的火箭已有五千多套。”罗富和在展厅里频频点头,对展厅及气象为农服务都感到非常满意。

  参观“气象服务三农”展厅的游客络绎不绝。

  “在天上的气象卫星和这个一样大么?”一个学生摸样的女生问道。“模型和实物比是1:3。”她得到回答后对记者说:“我非常关注气象,近些年天气预报越来越准确,希望才上天的风云三号能让天气预报更加精准。”

  “爷爷,这个车门能打开么?”一个小男孩拉着满头白发的爷爷扒在应急车模型的窗户前往里看。当得知应急车遇有灾害性天气时就会出动去现场,通过雷达、风廓线、测温计等仪器监测现场天气,并可以在车内直接办公,与中央气象台进行会商连线时,爷爷频频称赞。他说,气象为农服务很重要,就应该及早将灾害天气信息传达给民众,抓紧一分一秒更能体现气象的作用。

  气象服务“三农”电子书也是展厅的一大亮点,结合投影技术和感应技术,做一个翻书的动作,“书”就能自动翻页。正在“翻”电子书的李先生,认真地观看着气象为农服务所做的工作和成效,他说:“电子书很创新,用这种方式,书上的内容都变得有趣了,气象的确和农业密不可分,保障我们食无忧。”

  负责讲解的两位主持人忙碌了一个上午,中午间隙的时候告诉记者,尽管展厅只有54平方米,但参观的人太多,他们忙得晕头转向。

  在博览会另一头的“安徽”展厅中,由安徽省气象局主办的“安徽农网”占有一席之地,尽管只有小小的一间小屋,但依旧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自助终端机前,游客通过操作不仅能查看天气信息和农业行情,还能在线与气象农业专家对话。“对农民朋友来说很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咨询专家,遇到什么天气都不怕了。”一名女士笑着说。
“真神奇”——科技展区新奇多 高科技产助力农业

  “太神奇了!”一名记者一边拍摄植物自动化嫁接过程一边感叹着。植物在机器“手”的“切割”、“安装”下,几秒钟的时间就完成了整个嫁接过程。工作人员演示了几遍,记者都没能看清楚具体过程,但明显地感觉到,创新的科技力大大提升了嫁接效率。

  很多像这样自动化、科学化的产品在农博会上被展出。

  “农业机械化”展厅中的黄瓜采摘机器人格外引人注目。不及一米高的车型机器人能伸出足够长的“手”,并且自动判断黄瓜的位置,沿着固定的线路自动采摘黄瓜。穿过一片“黄瓜林”,机器人便满载而归。

  “它能不能自动采摘西红柿?”“速度有多快?”观众频频发问。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已经在大棚中进行试验,很成功,并将会进一步改进。

  兴奋的人群,脸上写满的是对未来农业的憧憬,自动化、高科技造就低成本、高效率的农业种植业。

  同样高科技的还有新疆兵团展示的“棉花精良播种滴灌技术模型”。石河子大学农业学院农学系郑重教授向记者介绍,这套系统预先将自主研发的管道埋进田间,通过传输系统将农情、气象等信息反馈到阀门控制室,自动控制管道阀门对田间浇。运用这套系统,新疆兵团已经实现了精量播种1200万亩,机采棉花230万亩。

  他说:“这套系统之所以成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很好的依托了气象信息,建立田间小型气象站并积极与当地气象部门保持联系,才使滴灌技术发挥出节约水资源、高效率灌溉的作用。气象也是农业高科技支撑的一部分。”

  在农博会上,一个大号的键盘模型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绿油油的青菜从键盘的缝隙中蓬勃地生长而出,预示着依托高科技,农业必将迈出新的台阶。

“真人性”——农产品进社区  多方位提供人性化服务

  北京展区像一个农贸市场,平台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蔬菜,很多游客像走进菜市场一样感到亲切。但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菜市场”,蔬菜由河北进京,而下一步,它将被直接送入用户手中。

  北京展区推出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工作人员介绍,居民可以在家中订购自己想要的蔬菜,蔬菜将被输送到蔬菜直供社区的直供箱中,保证质量和速度。有直供箱的社区居民只需要用社区会员卡打开箱子便能取到想吃的蔬菜。

  工作人员说,发展现代农业既能满足生产者的增收愿望,又能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沟通了城乡,促进了和谐。

  “很人性化,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冬天下雪天就不怕出门买菜了。”一位满头白发奶奶笑着说。

  山西展区推出的“应急通”大喇叭系统同样独具特色。这套系统基于中国移动强大的移动网络,实现应急通信、科普教育、文化传播、气象信息等各类农业信息的实时语音播放、文本转语音和LED实时播报显示。这就意味着,当接受到气象部门的短信,通过大喇叭系统便可以转化成相应的语音,农民朋友可以第一时间收听到气象农业信息。

  正是这些人性化服务的推出,将农民与城市居民拉得更近,农村与城市无缝结合,新型农业不断前行。

  记者手记:人们在新奇、欣喜之余切实的感受到信息化、自动化的新型农业体系。博览会对于推广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推动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非常好的积极作用。

    同时,博览会也让民众感受到气象的乐趣和科普性,体会到气象为农服务的重要性。“气象展区”一方面提供了让社会了解气象工作的窗口,另一方面也让气象部门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以便在今后工作中提供更有针对性地服务。气象部门通过博览会这一平台,也与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建立了联系,将有利于共同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及气象为农服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