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电子政务规划不好、操作不当,就可能形成三个可怕的严重后果:经济上的资金黑洞、管理上的信息孤岛、体制上的业务割据。”当刘惠军不加掩饰地抛出这些话时,这位青岛市电子政务办公室主任显得有些激动。他告诉《CIOINSIGHT》,自己现在最关心的就是电子政务的风险。
事实上,他所说的风险并非出于技术角度,而是从整个管理和运行的机制角度而言的,而且这种风险在很多地方其实已经发生了。有些和青岛同类的城市,在电子政务上的投资,前5年的投资达到七八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人民币,而青岛则不到10亿元。差距就在于集中和分散的不同模式。当各部门都在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做事时,100个部门就会有100个系统,信息孤岛就是这样形成的。多花钱倒在其次,信息孤岛的直接后果就是业务割据。原本电子政务来临时,人们期冀于能够以此解决沟通问题,强化协作、实现联合办公一站式服务,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结果却是“用高科技手段进一步强化了部门之间的业务割据”。刘惠军认为,传统方式下,大家还可以通过公文往来或一起开会来沟通协调,而现在网络反而割断了沟通的渠道。
然而这个风险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意识到的。“青岛市虽然不能说是彻底地解决了,但的确是比较好地避免了这方面的风险。”让刘惠军庆幸的,则是青岛市的一系列与众不同的做法和思路。
无烟城市
似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提及电子政务,就会有“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如影随形地相伴。喊什么的时候,往往就是缺什么。中国行政管理上的“条块分割”现象已存在多年,在现实中,电子政务各自为政、分散建设时,一个部门一个模样,这种现象被形象地喻为“烟囱”林立。虽然曾培炎副总理在今年的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上,重点提出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的要求,对已建、在建和新建等三类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提出了明确指示,但是要从根上解决多年来的顽疾,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2005年时,青岛实现了全市各部门的审批都在统一的网络平台上运转,网上并联审批的实现被看成是互联互通的重要标志之一。但事实上,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些城市“互联互通”的背后依然是割据。如果以开车来比喻电子政务建设,刘惠军认为:很多城市的某些部门买一部车时,为了让其跑起来,就需要自己从修路开始做,而青岛市则无论是路、加油站,还是有关汽车的公共设施都早已统一建好,各部门直接在上面跑车即可。2006年,中央出台了关于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重要文件,即《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把统一网络提上了日程,其实就是在强调此事。
但网络的互联互通并不等同于信息共享,要实现信息共享必须实现应用系统互联互通。早在10年前青岛市开发金宏办公系统时,就提出了一体化的思想,将包括公文、信息、会议、督察、活动、档案、领导批示、信访、预案等在内的所有业务功能全都放在一套软件里,来满足不同部门的所有需求。然后动用行政力量强制所有的部门都用这套高度一体化的软件,最后形成了全市机关都在同一张网上,用统一的、高度一体化、高度集成的软件来实现联合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