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应用绽开烂漫之花
来源:人民邮电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11月20日召开的“2010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博览会”传来信息,“十一五”以来,在村通工程、“家电下乡”、“信息下乡”等项目的带动下,我国农村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国平均每100个农民家庭拥有96部手机,99%的乡镇能上互联网,“一站通”全国农村供求信息联播系统注册会员数已超过35万,年信息发布量超过100万条,12316新农村热线、农民信箱、“三农”呼叫中心等信息服务平台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农民过上了“数字生活”。

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正是“十一五”我国信息化高歌猛进的一个缩影。如果说信息化发展长期战略的出台奠定了我国走向信息社会的基调,那么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组建成立和“两化”融合的深入推进,则使我国信息化应用开始从局部到全面、从浅层次向深层次迈进。“十一五”期间,各行业各领域的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为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电信运营商转型战略的深入,服务支撑信息化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有力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化由点到面务实推进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信息化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工业行业、企业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产业服务体系上。进入“十一五”,“两化”融合、“五化”并举的提出,表明信息化不再仅是工业化内涵外延的丰富,更是经济社会整体向高水平新形态发展的一条重要道路。《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出台,从全局上树立了迈向信息社会的战略目标。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组建,使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找到了更加有效的结合点。“十一五”期间,我国信息化由点到面、务实推进,在各行业、各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目前,我国省、市级政府网站覆盖率已经达到99%,在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多语种服务、网站更新与安全建设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改善;已有高达80%的中小企业具有接入互联网的能力,用于业务应用的占44.2%,有16.7%的企业拥有自己的网站,14%的企业建立了企业门户网站,9%的中小企业实施了电子商务。借助覆盖全国、互联互通、标准统一的数据库系统,医疗卫生、交通、社保等公共事业正逐步实现联网运行和异地接续,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已初步形成;动漫网游、数字家庭、网络社区、无线城市等一批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兴产业快速成长;通过网上购物、移动支付、电子签名等一系列信息服务,普通百姓足不出户就能方便、快捷、安全地实现日常消费,网络购物人群已经达到1.42亿……从经济运行到百姓生活,从生产制造到社会服务,信息化应用遍地开花,成为我国“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抹亮色。

信息化与工业化加速融合

“十一五”期间,在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面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主旋律,这也是“十一五”期间新组建的工信部的一项重要职责。在工信部的大力推动下,以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为龙头,“两化”融合在各行各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过程中浇灌出了丰硕的果实。

据工信部统计,“十一五”期间,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加大,“两化”融合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加快融合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在工业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日渐深化,目前已有89%的机械企业建立了财务管理系统,超过90%的钢铁企业应用了采购、财务、销售等系统,ERP、CRM等信息系统在石化、建材、食品、轻工等行业应用也不断深化。形成了一大批大型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服务于行业、区域及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平台加快发展。2009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8万亿元,是2005年的3.15倍。大中型企业的网上采购与销售(B2B)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36.8%。科技咨询、工业设计、现代物流、软件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也在蓬勃兴起。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逐渐形成了既结合自身发展特征、又能充分发挥信息化价值的“两化”融合模式,“两化”融合呈现出在各工业行业全面推广的可喜态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两化”融合成为众多企业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功因素。很多企业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企业坚持把信息化放在企业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电信转型全面支撑信息化

“十一五”伊始,我国通信业整体实施了面向信息化的战略转型,利用电信公网平台的网络优势、信息资源优势和用户渠道优势,从网络与技术、业务与服务、管理与支撑等方面向更加综合的信息服务商转变。如今,我国通信业已为几乎所有行业、各类企业、政府和家庭提供包括网络、系统与应用在内的信息服务解决方案。2009年年底,国家统计局在其发布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中指出,邮电通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已成为推动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

在电信运营企业的全力支持下,2007年9月30日,国家电子政务骨干传输网开通。随着各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推进,互联网、固话、手机成为重要媒介渠道,电信运营企业推出了“阳光政务114”、“政务通”等多项电子政务类服务,搭建起政府与民众沟通的信息“金桥”。在应用信息化业务较早的海关、税务、金融等重要部门及行业,电信企业搭建的综合网络应用平台已成为其业务运行的“生命线”。在农村,电信企业旗下的“信息田园”、“农信通”、“农业新时空”等信息应用品牌深入人心,为农民提供包括市场供求信息、各级政府支农惠农政策信息、“新农合”报销信息等在内的多样化信息服务。从2005年到2009年,中国电信推出的“商务领航”、中国移动推出的“动力100”、中国联通推出的“沃商务”业务,为数以百万计的企业提供了综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形成巨大的规模效应。在家庭和个人信息化领域,电信运营商推出的无线音乐、数字家庭、手机阅读等创新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了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

在2010年10月的北京国际通信展上,电信企业展出的“平安社区”视频监控、手机购电、无线环保监测平台以及司法E通等最新的“物联网”应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随着全业务与3G应用的拓展和深化,电信企业在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全面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等方面,正在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作者:洪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