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级市,丽水在信息资源整合、规范信息化项目审批管理机制等方面狠抓实干下功夫,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区域信息化建设。
丽水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从2001年由原市政府办公室划归丽水市发改委(原称计委),实现了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与审批的整合,为推进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改革创造了条件。2007年,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改部门对原有管理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进一步提出电子政务项目须按基本建设程序审批,使丽水的信息化项目管理趋于规范,建设项目也不断增多。
在审批流程上,每年年底,市直各部门向市信息办报送次年的信息化项目投资计划建议表并附项目建设概述;次年年初,市信息办组织有关专家对报送项目的项目性质、建设依据、进度计划、投资额、资金来源等内容综合考虑,提出专家初选意见;市信息办在初选基础上,排出年度全市信息化项目计划建议表,包括项目投资总额、项目财政预排资金总额、项目清单等,提交给经济主管部门市发改委,作为丽水市本级政府投资基本建设项目计划表(讨论稿)中的信息化专项;通过发改委、财政局等相关部门综合过会,排定年度市本级政府投资基建项目计划表(含信息化建设专项)并报经市政府同意后,正式对各部门发文;列入信息化建设计划的承担部门,根据建设需求,通过委托或自建方式编制项目建设方案文本;市信息办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总投资超过50万元的项目建设方案进行审查论证,提出书面修改意见,项目建设部门根据相关意见进一步完善;市发改委根据修改后的正式项目建设方案和专家论证意见表等,对项目进行一次性正式立项批复,作为项目承担部门的正式建设依据;项目建设完成并至少试运行一个月以上后,业主部门组织项目初验,市信息办、专家组参与;信息办在项目完成半年以后,组织一次正式验收,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估。
有了规范的流程,市信息办联合财政等相关部门认真做好信息化项目审批工作,将每年的财政性信息化建设项目纳入政府年度投资计划管理体系中,大大增强了信息化建设的宏观管理和资金调控力度,探索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的路子。
电子政务向来被认为是“一把手”工程,市委副秘书长、原信息办主任芦忠于指出正是由于我市历任市委、市政府领导都高度重视和支持这项工作,立下决心,狠抓规范,指示将信息化项目纳入基建程序,强化市信息办的管理职能,基本杜绝“无申报、无方案、批条子、开口子”等无序、随意的建设方式,为减少重复投资,节约资金,推进信息化项目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2010年,市信息办进一步引入开展信息化项目第三方评估评测试点工作。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市质检院,并借助省信息系统审计中心的力量,目前已先后完成对市审批中心网上审批二期、市网络图书馆项目的独立评测过程并作出完整评测报告。下步信息办和财政部门开展的项目验收和绩效评估工作将以信息化项目第三方评估评测结果为主要参考依据。
在规范管理基础上,丽水市信息办加大了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政府投资建设的数据交换中心基本实现了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集中存储和管理,形成共享使用政府信息资源机制。
以市政府电子政务网建设为例,筹建之初就对全市四套班子、九个县(市、区)以及市、县两级数百个部门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形成了独具丽水特色的“1+9”、“1+N”模式,统一接入单位互联网访问出口,形成了从市、县到乡镇、街道办事处的完整、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
在此基础上,全市完成了协同办公系统项目的建设工作,形成了一个基于国家电子公文交换标准电子公文交换平台,一个稳定的、安全的、开放的、可扩展的全市党政机关单位通用公文处理系统,一套基于国家档案管理标准、满足丽水市各级党政机关单位使用要求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2007年10月该系统正式启用,标志着丽水市党政机关办公方式的现代化。
进入21世纪后,信息化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愈加深刻,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
撤地设市以来,我市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步伐,坚持“政府引导、需求主导、应用为先、注重效益”的工作原则,稳步推进各领域的信息化工作,区域信息化指数明显提高,撤地设市以来“数字丽水”建设日新月异。
在2008年首届和2010年第二届“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评选中,我市分别荣获中国城市信息化创新奖和中国城市信息化推进奖。2010年市信息办获得国家信息协会“2010中国城市信息化管理创新奖”单位荣誉。
我市信息化的较快发展,对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今年,我市信息化综合效益提升明显,迎来了一个信息化发展的新高潮。
今年1月中旬,由市发改委着力推动的丽水市信息化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正式建成启用,信息化基地共吸纳四家具有一定产业特色与创新性的软件企业入驻,其中一家为引进温州网络游戏平台交易公司与丽水本土资本合作共同投资新注册成立。
3月初,市信息办(市发改委)与建设、环保、电信运营商等单位召开编制《丽水市通信基站空间布局建设规划》的筹备工作协调会议,会议确定由市信息办(市发改委)作为规划编制业主单位,各运营商分担规划编制经费并做好具体基站规划新旧点的相关配合工作。会议与会单位经讨论,委托浙江省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开展编制工作,各运营商成立了规划编制小组配合工作。规划指导思路中尽量主动开放政府大楼和城市公共绿地等国有资源用于通信基站建设,尽量对通信基站建设工作做到规划可依、事前介入、环评前置、预留空间。目前,委托编制单位已完成规划文本中稿,在年底前建设规划局、环保局衔接完成对空间布局布点的原则审查及规划环评事项,争取在年内完成规划论证及联合发布工作。
信息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亲切关怀下,我市信息化建设将再迎新机遇,即将开展丽水市软件产业园规划选址、出台促进软件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结合软件产业园的功能布局考虑丽水微软技术中心引进工作等。
撤地设市以来的十年,是丽水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十年,是信息化建设深入各领域、推动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的十年。成绩令人欢欣鼓舞,经验更弥足珍贵。
在我市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际,在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推进两大战略目标,全力实现生态文明由全国先行区向示范区、社会发展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经济发展由人均GDP3000美元阶段向6000美元阶段“三大跨越”之际,全市信息化建设工作参与者将秉着“信息化让城市更人性化”理念,让新的丽水在未来逐渐成为浙西南的一座“便捷城市、宜居城市、智慧城市”,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为实现美好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丽水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环境进一步提升;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取得较快发展;社会事业信息化工作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信息化建设在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是实现地区科技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自撤地设市以来,我市非常重视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固定电话网络、传输网络、数据网络、移动通信网络等四大网络建设日趋完善,各通信运营商发挥四大网络信息基础建设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我市的各级运营商在落实省级公司战略部署下,根据实际组织本地区滚动规划的编制工作,根据业务要求和技术转型合理制定阶段性重大项目建设目标。
抓好省级重大建设项目本地化实施,“十一五”以来,全市新增局用交换容量4.9万余门,新建约18.7万纤芯公里光缆,丽水至各县市的宽带达到5G,互联网出口总带宽达到40G以上,全市新增互联网用户2.8万户,新增移动交换机容量137万门,新建移动通信基站1831个。
助推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拓展建设,四大信息基础网络进一步向偏远农村地区延伸,其中“村村通电话”工程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效,覆盖了100%的行政村;在全市182个乡镇100%通宽带的基础上实现了3475个行政村85%以上的通宽带率;市级到各县(市、区)数字电视传输光纤网已铺设完成;各县到重点乡镇光纤传输网络铺设进展顺利;每年新增移动通信基站98%建设点都在农村地区。
目前,在丽水的运营商有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企业。这些年,各运营商对通信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增加,为“数字丽水”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从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变,信息综合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截至2009年底互联网用户总量达19.33万户,计算机操作相对普及;丽水市固定电话总数54.8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超215.58万户,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为21.4部/百人和84.1部/百人。
从撤地设市之初的2001年,仅仅10年的时间,互联网络发展从窄带到宽带、铜缆到光缆、有线到无线的跨越发展,见证了丽水经济社会变革的进程。
其中,移动丽水分公司长期以来致力于“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工业化”的努力,公司推出了行业信息化的产品,目前已经覆盖了金融、教育、交通等国民经济八大支柱型行业,搭建起了行业内部沟通和外界桥梁,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丽水的“村通工程”,丽水移动将通信基站建到村口山头,实现了移动网络全覆盖,并成为“农技110”、“浙江农民信箱”等助农信息化平台的重要网络传播载体。
在三家运营商的支持下,我市“数字城市”建设和应用成果显著:“数字城管”自2008年5月20日系统试运行以来,结案率大幅上升;市网络图书馆建成后成为我国第一个免费面向公众的市级网络图书馆,满足丽水区域内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用户对不同信息的需要;在全市各区域均已基本覆盖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并实现和市区城市智能道路监控系统的互联互通及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