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医疗信息化的成功实践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7月的上海,潮湿而闷热。这样的季节不免让人产生低落甚至烦躁的情绪,特别是在医院这样的特殊场合,紧张、焦虑的面容几乎成了熟悉的“惯例”。但在闵行区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却看到了一种和谐和舒缓的氛围:整洁的环境,有序的流程,不紧不慢的脚步……

“自从有了这个服务中心,有了居民健康卡,方便多了,看病拿药不用出街道了,”一位老大爷边悠闲地看着报纸,边向HC3i记者讲述道。他在等老伴带孙子来看病。

经过4年的建设,闵行区区域卫生平台已经显示出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一次以信息化为核心驱动的区域医疗改革成功案例。2008年1月,闵行区成为卫生部应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推进居民健康管理信息化试点区,“闵行模式”成为中国医疗改革成功的一个代表案例,其成果和经验得到了高层领导的肯定。

这种“肯定”,源于闵行区医疗改革、区域医疗信息化所取得的实际战果。据统计,2009年,闵行区患者社区出院占医院出院比例高达23.32%,而上海市的平均比例是6.79%,这表明闵行区的社区医疗体系正成为服务居民健康的主渠道。与此同时,居民在医疗上的开销也大幅度降低:去年,闵行区门诊均次费用为91.84元,上海全市的平均门诊均次费用为117.88元。

由于建立了完善的慢病监控、孕婴管理、肿瘤筛查管理信息体系,使得百姓的健康得到保障,实现了预防为主的管理目标。闵行区卫生局局长兼党组书记许速在一次报告中总结:2009年,闵行区高血压病人的管理率达到了100%(上海市平均管理率为45.21%)、糖尿病管理率高达82.8%(上海市平均管理率为37.2%)、孕产妇死亡率降低至0/10万人(上海市平均为9.61)、婴儿死亡率为1.49‰(上海市为2.89‰)……

这一串数字的背后到底蕴藏着怎样的成功实践以及管理决策层的智慧和努力?一时间,闵行区域医疗改革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来自国内和国际的参观者、“取经者”络绎不绝。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储继志主任介绍说,前前后后的参观者有300多批,就在HC3i记者采访的前一天(7月11日),卫生部陈竺部长还专程来到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视察工作,对其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给予了高度评价。

“闵行模式”对中国医改有哪些借鉴意义?对中国医疗信息化、特别是区域医疗平台建设有哪些启示?谁导演了这一成功的实践?

新医改目标

2009年4月6日,历经3年酝酿、争论,中国新医改方案终于正式公布。回归公益、推行医保、彻底治愈“看病难看病贵”的顽疾成为新医改的目标和方向。

新一轮医改8500亿巨额财政支出,2/3将投向医疗服务需求方。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当时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8500亿,是未来三年各级政府投入的合计,而且为增量投入,首先用于支持五项重点改革。即建立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基本药物制度、 健全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用三年时间探索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路子。

其实,我们国家的施政目标从来是为人民服务、以百姓的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为发展方向的。有了目标,剩下的就是用什么方法去实现这个目标,这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比制订目标更加重要。

“从国家的层次看,国家对卫生发展的目标非常明确,”许速局长说。“我国的医疗改革就是要让百姓得利益,提供居民的健康水平,改版落后的医疗机制和医院运营模式,把中国的医疗保健战略从治疗为重心转移到预防为主上来,这个目标非常明确,也非常正确。但关键是,实现这个目标难在哪里?如何达成这一目标?”

信息化是医改成功的关键

闵行区域卫生信息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

闵行区面积371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9个镇和1个市级工业区;常住人口200余万,其中,户籍人口88.6万、流动人口91.7万、人户分离16.7万、外籍人士3.4万;全区有综合性医疗机构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所,卫生专业技术机构5所。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实现医疗改革,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太难的事。但许速用“困难重重”来形容他四年来的工作感受。

许局长本身是一名医生、一位眼科专家,还曾任过医院院长,对中国医疗的现状和痼疾有深刻的了解。闵行区卫生系统搞信息化,许速的切入点就是信息化,他的“手术刀”就是新技术。

没有信息技术这个利器,医改不可能取得成功,这是许速在这四年的实践中得出的结论。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模式。机械代替了人手,蒸汽机车代替了马车车轮。当英国等发起国在这场革命中渔利全球时,旧体制的中国显得千疮百孔。

紧跟着,以电气时代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来了,飞机起飞了,电报和电话相继诞生,世界变得更“小”了,欧美列强对世界进行了第二轮的瓜分,而中国也在专制的帝王统治下,进行了艰难的维新和变法,最后导致清朝“禅让”出局。

自20世纪中后期开始信息技术革命是一次更加重要的技术革命,这场以信息化为表征的革命让世界变得更加透明和高效。计算机和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中国紧紧地拥抱着这场革命,这也是中华民族腾飞的一个契机。

新医改已经明确把信息技术当初了医改的一个重要支点。“信息技术的突破、信息技术的方法,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机制,我们认为,这种突破可以加速医改的成功,加速社会的变革,”许速说。“我们将最新的信息技术、最新的管理方法用到闵行区的卫生改革实践中,取得的一些成绩,并不是我们的‘创新’,只是我们的借鉴。”

技术让管理更有生命力

许速介绍说,闵行区的医疗改革,就是把信息技术、物流管理技术、自助服务技术、金融管理制度等最新的成果进行有机应用,使得这些技术能在为满足百姓的健康需求中,起到实际的功用,这就是医改的正确方法。

闵行区建立起了12个健康小屋,居民凭健康卡可免费体检。

目前,闵行区构建了覆盖卫生局、区域医疗中心、专业站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村卫生室、居(村)委的网络体系,通过8大应用系统、52个应用模块,使全区的卫生管理实现了高度透明化、高效化和可管理。

对于居民来说,通过闵行区卫生门户网站,居民可以进行查询自己的健康档案、网上挂号、电子商务等活动;而区内建立的12个“健康小屋”,更是方便了居民自助检查。只要你有健康卡,就可以在健康小屋中免费进行基本的体检,可检验的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血压、血糖、骨密度、心脏功能等。

“我在那里体检过两次了,很方便,有什么问题可以问护士,”来古美社区服务中心拿药的高先生说。“自己如果发现哪里不对劲儿,来健康小屋检查下,发现问题就可以找医生。”在健康小屋中的检验记录会被自动记录到居民健康档案中。

据介绍,闵行区100%的常住居民办理了健康卡,超过30%的外来人口也有了健康卡,能够享受到同等的医疗健康服务。

和谐:人即信息,信息即人

中国古老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曾阐释过一种理论:人的身体、人的思想意识、社会体系和自然环境,需要做到“统一化”管理,达到天人合一、个人和社会合一、身心协调,才是真正的健康。而今,这种和谐、这种合一正在闵行区得到成功的实践。

“人即信息,信息即人。”这是许速经常说的一句话。人体就是一个蕴含丰富信息的存在体,社会是支持个人成功的组织,缔造和谐社会的关键就是信息管理。“只有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方法和技术加以合理运用,才能进行数字化、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才能颠覆传统的路径,才能走通变革之路,”他解释说。“通过信息化系统,我们寻求流程再造和机制创新。”

对于许速来说,他要构造一个像人体信息系统一样有机高效的区域医疗卫生体系。“我们的管理流、资金流、信息流都是通过网络在实现交换和管理,”许速说。该区域平台的核心系统包括基本诊疗管理系统、社区公共卫生管理系统、药品供应链管理系统、区域会诊中心管理系统、绩效考核管理系统、eHR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农村合作医疗实时结报系统等。这些系统像人的五脏六腑一样运行着不同功能,而所以这些系统的核心就是居民健康的实际需求。

“信息化并不是作秀,而是要真正满足百姓的实际需求,这才有价值,”许速说。“我们的系统上,没有空跑的系统,都是有负荷的。”

针对目前有些人认为“医疗信息化的标准和技术还不成熟,医疗信息化需要等等看”的观点,许速说:“我要大声疾呼:不要指望信息技术完全ready了再去搞信息化,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你如果等待‘成熟了’再去应用,那么你不会等到那一天。”

“我们的医院管理者,要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这种信息意识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得到不断的提升。要在做的过程中提升,而不是空想和等待。信息意识,比信息化本身更重要。”许速说。“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信息时代,人离不开网络。我们无法游离到信息化之外,要不主动融入,要不被淘汰。”

一小步与一大步

像美国的医疗信息化一样,闵行区的医疗信息化也勾画出了明确的发展的路径和阶段性目标。“不做信息化,一点事情没有,越做就会觉得需要做的事情越多,越做就会觉得欠缺越多,”许速说。在4年前,在他勾画出这个蓝图并想付诸实施时,他面临着很多挑战:没有钱,没有人,要触及到很多人的利益,要得罪很多人。但他坚持了下来。

2006年初,闵行卫生局开始实施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有了这一小步,许速便着手编绘更宏伟的蓝图。

“美国和中国的医改相比,有类同的地方,但国情不一样、国力不一样、人们的健康需求不一样,因此会有很多不同。但两个国家都在寻求公益化医疗的发展道路,这是相同的。”许速说。“美国医疗投资占GDP的15%~16%,而中国只占到3%~4%,加上中国人口众多,分配到每个人身上的医疗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我们的医改要逐步完成。”

中国和美国政府都认为居民健康档案是医疗改革的核心,闵行区的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如果没有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系统,医改将不会有突破,不会真正有效,”许速认为。

居民健康档案(eHR)记录居民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指标、疾病史、免疫接种史、保健管理信息等健康信息的集合,是居民健康管理过程的规范、科学记录。闵行区的eHR系统采用一点(源)采集,多点综合利用的思路建构,具备在线服务功能、实时性、连续性、整体化和便捷性等多种特点。

有了eHR,就有了成长的基石。未来的应用将从有线扩展到无线3G,科研系统等等都要纳入进来。“我们仅仅实现了信息化的初级阶段,”许速谦虚地说。

“在Web开发方面,我们还将引入社会网络(SNS)概念,使得百姓间、百姓与医生间能够自由地交流,”许速介绍说。

此外,闵行区域医疗系统已经完成了前三期的工程项目,目前正着手实施第四期项目的开发。“今年秋天时候,你们将会看到基于家庭的卫生护理模式,”许速说。他正计划将世界上最先进的健康护理理念、模式引入到闵行区。未来,闵行区的居民在家中就可以对慢病进行监控和检查。检查结果直接汇总到居民健康档案系统中。

走上阳光透明的道路

闵行区的卫生信息化是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就像本文开始所叙述的,那种和谐的气氛来自于闵行区卫生系统管理的有效和高效,源于对百姓利益的真实负责。

“我们的系统让病人收益、看病花销降低了,让医护人员待遇提高了,积极性也提高了,这就是信息技术得到正确应用的结果。现在,大家都认为离不开这套系统了。” 许速说。

“我们所做的,就是要在‘基因’上实现突变,彻底改变传统的业务模式,”许速说。而这种基因突变的最大改变是,让整个医疗环境变得更加阳光和透明。

由于药品实现了零库存、全程监管机制,使得药品从制造商、销售商、物流商到医院药物管理系统实现了无缝对接和管理。药品从哪里进、由谁开、开给谁、开多少,都可以实时进行监控。医院零库存药物,和物流商每月结账。医生每开出一盒药、病人每拿走一盒药,信息都会及时反馈到药品物流商那里,商家根据这些信息来判断是否要进行补货。整个过程非常阳光。

药品信息化管理系统使得闵行区的药价至少下降了10%,而医院因为零库存也节约了大量资金。

“信息化的最大好处,是让过程透明化。有了这种透明化,才会实现高效管理,”许速说。“目前的技术手段足以满足保护患者隐私的需要。”

的确,尽管雨季上海天空充满阴霾,但闵行区的百姓们因为有了这样一套医疗保障系统,内心充满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