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宏观政策酝酿稳增长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各界关注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参与政策咨询的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保增长”一词将不再提及,但是考虑到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稳定经济增长”,或者“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提法将占据政策目标的重要位置。

  如此,“稳增长”将取代“保增长”,列入政策目标。前述人士续称,明年的宏观政策,要处理好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为了实现“稳增长”,在政策保障上,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方向目标已经是防止通货膨胀;因此,稳定经济增长的“重任”将由“积极”的财政政策担当。

  财政政策会有多“积极”

  在货币政策上,2011年信贷目标将低于今年的7.5万亿元,回落到大约7万亿元或以下,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目标也将从今年的17%下调到15%。

  “中国宏观政策的紧缩周期,是在2008年6月左右,被全球经济危机打断。因此目前所谓的‘回归到常态水平’,可以理解为回到2008年6月的时点上。”一位货币政策当局人士告诉记者。2008年6月,央行曾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到2008年6月末,人民币信贷增速只有14.12%。

  时间拨到2010年,事实上,在最近1个多月的时间内,央行已经连续3次出手:一次加息、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此前央行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与近期历次报告相比,这是央行首次作出“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的表述。

  在财政政策方面,2010年年初设定的财政赤字目标是1.05万亿元,比2009年的9500亿元赤字规模扩增了1000亿元,刷新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年度赤字纪录。但是从目前来看,由于今年财政收入不断增加,我国实际赤字规模可能小于预算。

  渣打银行估计,今年全年我国财政收支间的缺口仅为3000亿到5000亿元,这将只占GDP的1%左右,低于1.05万亿元的预算赤字(占GDP的2.7%),也低于2.3%的2009年预算赤字占比。

  在赤字规模缩小的同时,我国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渣打银行报告称,今年财政收入增长将接近18%,大幅高于年初设定的8%的目标。

  2010年优异的财政状况,给了2011年财政政策继续支持经济的空间。

  财政政策会向什么方向“积极”

  据本报记者了解,2011年财政政策的两个主方向,一个是部分领域的减税,一个是在多个重要领域增加支出。

  在减税方面,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有望继续提高,这会进一步放大居民消费空间;此外,有望出台对中小型微利企业的减税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对生产型服务业也有望出台进一步的税收改革政策,该类企业的营业税有望减免,而以增值税征收为主。这些生产型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业、电信业、交通运输业等。

  在以上领域推行减税政策的同时,房地产税、资源税、环境税等领域则有望迈出步伐。

  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这些都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所明确的。

  在明年财政投资支出方面,则将侧重以下五大领域:一是保障房支出继续扩大;二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有望明确的对水利领域加大支持力度;三是“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的海洋经济领域将加大支持;四是围绕节能减排的环保设备投资领域支持;五是推动促进消费便利化的投资,比如物流网络等领域。

 

 

货币政策走向敏感期 央行高官多场合提稳健
  2010年12月02日 06:14  南方都市报
  实施了2年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很可能很快将正式回归稳健。

  按照往年惯例,中央经济会议将在12月初召开,而在此敏感期间,央行高官在多个场合表达的观点亦被市场解读为对明年货币政策基调最终确定“提前通气”。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杜金富昨日表示,央行通过采取公开市场、利率、存款准备金的手段,引导货币信贷稳步向常态回归。巧合的是,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近日也在央行主办的《金融时报》上撰文建议,央行应明确宣布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削弱通胀预期。

  分析人士认为央行多番表态暗示了对于日趋严重的通胀形势的预判,而在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或将明确定调未来“稳健”的货币政策,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到2008年,央行一直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

  步步攀高的CPI已成为多个宏观部门调控的重点,今年以来,央行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一次加息,但外汇占款持续增加,通胀势头并未减缓令市场对未来加息和再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预期不减。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杜金富昨日亦表示,目前中国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根据新形势央行将进一步提高政策针对性和灵活性,综合采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及利率等工具加强宏观调控,引导货币信贷稳步向常态回归。此前央行副行长马德伦也曾公开表示过,央行一直对物价、流动性、经济增速等经济指标保持密切关注,会根据形势的不同变化采取相应措施。几乎在同时,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央行主办的《金融时报》上撰文建议,央行应该明确宣布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观点。他表示需向社会各界发出清晰的政策信号以削弱通货膨胀预期。

  据银行业人士分析,在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最高级别的经济形势分析和决策会议,总结当年经济工作,确定并部署明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而近日官方多次表态亦暗示货币政策从宽松转向稳健已渐行渐近。

  组合工具实现“稳健”政策

  银行分析人士表示,从几次官方表态可以看出,央行对于日趋严重的通胀形势的预判,而在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或将为未来“稳健”的货币政策明确定调。

  盛松成在文章中指出,当前流动性充裕是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盛松成表示,目前如果引导货币信贷回归常态,实际上就是向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变。据悉,盛松成在11月中旬也曾发表类似观点的文章,他还特别指出此次“稳健”货币政策,与2008年之前实行的稳健货币政策内涵有所不同。2008年之前的稳健货币政策,内涵是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当前所说的“稳健”,指货币政策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具体讲,它意味着货币政策既要改变宽松的基调,又不能“急刹车”。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黔认为,未来中国政府将利用一系列政策工具组合以控制通货膨胀,包括通过更严格控制资本流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冲销及特别针对房地产领域收紧发放信贷的方法来管理国内流动性。

  而银行业研究人士认为一系列官方表态将降低市场对政策紧缩力度的预期。有银行研究员指出,从目前出台的宏观政策判断,调控手段偏温和的,政策紧缩力度进一步超预期的可能性不大。“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特别是政府启动行政手段治理通胀之后,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紧缩力度超预期的风险进一步下降。”该人士称。

  南都记者 王晶晶

 

央行官员频提常态稳健 货币政策转向预期强化
  2010年12月02日 01:57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央行副行长杜金富: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初显,将继续引导货币信贷稳步向常态回归

  ⊙记者 苗燕

  央行副行长杜金富1日在出席“上海-巴黎欧洲金融市场论坛”时表示,央行将进一步提高政策针对性和灵活性,引导货币信贷稳步向常态回归。这是近一周来第三位央行副行长公开强调要引导货币信贷向常态回归。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加上近期央行多位司长公开表示货币政策应回归稳健,央行向市场传达货币政策转向的意图明显,市场对于货币政策转向应有明确的预期。

  杜金富说,目前经济正朝着平稳健康方向发展,央行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出了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并综合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及利率等工具加强金融调控,引导货币信贷稳步向常态回归。目前,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已初步显现。

  杜金富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尚未修复,世界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央行将进一步从防范风险的角度出发,建立逆周期调控机制,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防范潜在系统性风险。

  央行副行长胡晓炼、马德伦近期分别就货币政策回归稳健进行了解读。胡晓炼称,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继续引导货币信贷向常态水平回归,提升金融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她强调,当前加强流动性管理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也是货币条件回归常态的主要表现;央行副行长马德伦指出,央行将根据对形势的分析和判断,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实现政策目标。马德伦特别表示,央行希望通过政策来引导公众和市场的预期。

  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也于日前表示,货币政策向常态回归就是向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变。

  在谈到中欧金融合作的问题时,杜金富昨日表示,中欧要主动探索金融市场合作,在提高市场流动性,改善风险分担机制等方面共同发展;此外,应积极尝试金融工具的研发与创新,开发符合中欧市场需求的金融避险工具。

 

央行官员频提常态稳健 货币政策转向
 2010年12月02日 03:42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万敏 发自北京

  从“适度宽松”到“回归常态”,近日来央行领导人在各个场合的密集表态,暗示着我国的货币信贷政策转型已经悄然启动。

  虽然不知道央行手中的牌将按何种序列打出,但控制流动性、抑制通胀无疑是其核心目的。

  央行人士密集“吹风”

  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杜金富在参加一个论坛时表示,央行将进一步提高政策针对性和灵活性,引导货币信贷稳步向常态回归,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已初步显现。

  “目前中国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根据新形势央行将进一步提高政策针对性和灵活性,综合采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及利率等工具加强宏观调控,引导货币信贷稳步向常态回归。”杜金富表示。

  事实上,近日多位央行官员都对货币政策发表了看法。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马德伦此前表示央行一直对物价、流动性、经济增速等经济指标保持密切关注,会根据形势的不同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他指出,央行时刻关注整个国民经济的态势,在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一次加息之后,监管层对于保持货币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始终如一。

  央行副行长胡晓炼也曾表示,应对发达经济体低利率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管理流动性,央行将继续灵活运用存款准备金、利率等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同时建立宏观审慎的管理框架。她强调,央行将“继续引导货币信贷向常态水平回归”。

  11月30日,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央行主办的《金融时报》发表 《再论向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变》,指出应该“明确宣布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管理好通胀预期。”他表示,“现在大家说的引导货币信贷回归常态,实际上就是向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变。”

  他认为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上调空间,并建议建议改变存款利率上限管理,允许存款利率向上浮动一定幅度。这样,既有利于改变负利率状态,抑制通货膨胀,也能有效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稳健”结果可能偏紧

  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到2008年,央行一直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自2009年至今,央行对货币政策的表述一直是“适度宽松”,但在今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提出 “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

  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认为,2003年以来,“常态”的货币口径是宽的。但某些时间段是极宽的。回归常态,是回归常态的“宽”,而不是意味着货币口径的“宽严”尺度的逆转,“我理解的常态是,未来的货币条件要能维系当下人民币资产的估值水平。”他表示,这是因为宏观决策者不希望看到资产泡沫的刚性破裂,因为随着人民币资产估值下沉,土地市场将落入谷底,政府平台债务将演变成银行的幽灵,而使得整体信用陷入收缩,因为中国银行(3.32,0.04,1.22%)信贷的90%是以人民币资产作为抵押而发放的,经济有可能失速而硬着陆。

  “稳健的含义比较多,但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偏紧的。”渤海证券宏观分析师杜征征则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样表示,紧缩的前提是经济进入平稳增长期,所以明年的货币政策应该还是走一步看一步,整体来看上半年会较紧,打压通胀,下半年可能随着国际经济的变化会有所放松。”

  或将建立逆周期信贷调控机制

  杜金富于12月1日指出,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已初步显现,但是并未作出进一步解释。

  盛松成在文章中称,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必须考虑商业银行的贷款发放、盈利及其与监管政策的衔接情况等。从历史上看,1998年以前,我国银行的实际存款准备金率曾经高达20%(法定准备金率加超储率)。因此,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上调空间。

  此外,他还指出“当前为了抑制货币信贷的快速增长,中央银行除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央行票据、法定准备金率、利率等常规工具外,还应该积极研究运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对金融机构进行调节,引导货币信贷回归常态。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运用也是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避免风险积累、保持金融稳定的需要。”

  在上月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成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

  央行行长周小川曾公开表示,“中国的国情决定了金融体系的稳健性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银行信贷在全社会融资中占比很高,信贷波动与经济周期变化和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有很大关系,因此建立逆周期信贷调控机制是中国加强宏观审慎政策的工作重点。”

 

 

 

紧货币宽财政可能成为2011年宏观政策主调
  2010年11月29日 10:33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张娜

  也许没有谁能为复杂多变的中国经济准确把脉,但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无疑是最权威的声音,明年经济政策的主基调将在会上确立。作为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货币政策动向充满变数。

  财政和货币政策变奏几无悬念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当前,中国经济已行至年尾,在CPI节节攀升、楼价居高不下、通胀气球越吹越大的背景下,要求货币政策常态化的呼声渐高。

  据参与政策咨询的权威人士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透露,货币政策转向几无悬念。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日前在公共场合发言时认为,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出微调。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本月初也表示,货币政策已基本明确转向稳健。此外,近期频频出台的政策也发出了这样的信号。比如,央行9天内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1月20日,国务院发布“稳定物价16条”;从11月22日至26日,国家发改委连续5天发布9个通知稳定物价。而事实上,从去年年底到现在,货币政策一直在逐步收紧,除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利率外,在信贷规模管控方面也加大了力度。

  面对当前物价走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可能根据当前通货膨胀特点来考虑货币政策取向。

  宏观调控节奏或有松有紧

  9月底,中国银行(3.32,0.04,1.22%)战略发展部宏观经济分析小组完成的一份对2010—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中就提出,明年货币政策将趋于稳健,从货币政策取向来看,出于稳定通胀预期考虑,预计明年货币政策将从适度宽松转为稳健或中性。11月27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该报告执笔人、中国银行总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战略发展部高级分析师周景彤,他依然坚持这一观点。鉴于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回稳、通胀率提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可能把“稳政策”作为经济调控政策的主基调,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或中性,更加注重管理通胀预期。

  据上述报告分析,明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受外需疲弱、政策调控和高基数三大因素的影响,明年我国经济总体谨慎乐观,预计全年GDP增长9%左右,CPI上涨3.5%左右,国民经济总体呈现“高增长、低通胀”格局。

  在周景彤看来,政府不会采取过松或过紧的货币政策,信贷增长将恢复常态。

  一位接近决策层且不愿具名的官员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明年货币政策还会忽冷忽热、松松紧紧,因为扶持制造业需要热,打压物价需要冷;加快城市化需要热,打压房地产需要冷……这些矛盾只能让货币政策在松松紧紧之间摇摆,而且肯定是呈现上半年松、下半年紧的趋势,中间还会有随机的波动。

  防通胀宽财政

  坊间也有声音认为“紧货币、宽财政”将成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调。

  11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预测,稳定甚至紧缩货币政策,扩大财政政策的目标或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经济所定的主调。另外,过去在宏观政策上一直强调连续性,今年的中央经济会议可能不会再提。

  不过,明年货币政策最终趋向如何?不仅需要依据国内当前经济情况,还要参考国际经济走势。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上已经相当默契。日本不久前公布了5万亿日元的资产购买计划,率先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也宣布不日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输入型通胀不可小觑。

  “至少在明年一季度之前,物价上涨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更何况成本推动,热钱流入。”周景彤说。

  所幸中国政府兜里有钱,国家财政状况还算不错,在他看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短板领域加大财政政策力度很有必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有可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把“调结构”和“稳增长”作为财政政策的两大着力点,同时将在优化结构上继续下足工夫。

 

 

多位经济学家预测明年财政和货币政策可能不变
  2010年12月01日 02:43  经济参考报
  通胀目标仍是3%,个税可能会调整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之际,《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访了多位国内知名经济学家,邀请他们对明年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可能的基调进行预测。综合多方观点,明年将继续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也就是说,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另外,政府将坚守3%的物价上涨目标。

  财政支出将扩大

  “明年财政整体支出会扩大,同时财政支出结构会有所调整。”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朝才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具体的支出规模,还要看最近两个月国家对物价和房地产价格调控的效果。财政资金支出的方向,将向民生、绿色经济等新兴产业、服务业、自主科技创新等领域倾斜。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全则向记者具体介绍了他对明年财政政策重点的四方面看法。他认为,首先在政府投资方面,应着力于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降低对高耗能项目的投入,对与百姓生活相关的项目,如“三农”、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应继续加大投入,同时还要扩大生产消费品的产业链延伸投资,在扩大内需的同时降低外贸依存度。

  其次,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要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规范省以下财政收入和政府支出责任划分,将部分适合更高一级政府承担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上移。可先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划清中央与地方的支出责任。

  在税制体制方面,李全认为应加快增值税转型,改革资源税、推出环境保护等相关税种,改革、完善房地产相关税制,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以完善税制结构。

  在收入分配方面,应加大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并应深化改革,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相应降低中低收入者的个人、家庭税负,以充分发挥税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则认为,明年的财政政策维持现在的提法不变,不过具体做法会有适当调整。他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明年财政政策的扩张性更多会体现在支出上。从支出规模来看,他认为明年财政支出肯定会大幅度提高,支出方面会有新内容。中央政府投入1.18万亿之后,也许还会有动作。支出的方向会有所调整,侧重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民生项目的增加也会是大势所趋,而且未来会越来越多。

  另外,杨志勇预测,虽然财政在减税方面不会有太多举措,但个人所得税有可能会调整。

  货币政策提法可能不变

  “我个人的看法是,货币政策方面,明年中央将进一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邹平座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在之前的2009年和2010年,中央都表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邹平座表示,中国当前面临着双重经济风险。一个是通胀压力,一个是紧缩性陷阱,后者更加需要关注。他说,当前美国持续量化宽松政策,中国国内也大量发放贷款,表面上看中国经济出现了过度扩张,应该收紧货币。但实际上,在中国当前这种就业不充分的情况下,国内需求的扩大主要来自居民工资收入的上涨。如果贸然收缩货币量,不但不能压缩通胀,反而可能使生产力被严重打击,国内有效需求快速下降,货币泡沫更加严重。

  而且在中国当前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情况下,资金发行量表面上看很多,但是实际上很多货币量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货币政策的收缩只会使得当前发展很有活力的中小企业经营面临困难,导致经济总量增长受到打击。

  另外,货币供应量针对中国经济总量来看是否已经过剩仍需进行进一步判断。有人称M2与GDP之比已经接近200%,所以货币供给已经过量。但是邹平座认为,也可能是有关部门对经济总量的判断偏低导致这一指标偏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立群也持类似观点。他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2009年的货币政策是宽松的基调,2010年实际上是一个收缩的方向。基于对供求关系的判断、对经济增长和物价的分析,2011年货币政策应该转向中性,也就是收缩的力度或者控制流动性的力度不宜进一步再加大。总体来说,既要防止流通当中货币数量不合理地过快扩大,也要保持对企业一个比较宽松的融资环境,支持企业扩大投资,支持居民扩大消费。这两个目标应该比较好地统一起来。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也表示:“货币紧不下来,也不应该太紧缩。”他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从大趋势来看,中国经济今年下半年已经有下行的势头,明年会继续回落,因此“保增长”的问题将非常突出,要放在首位。基于此,明年的货币政策应该以保增长为首要目标,货币要给足,财政政策尽量保持稳定。

  政府或坚守3%的物价上涨目标

  谈到明年我国CPI的预期目标,张立群认为明年价格涨幅不会高于今年水平,应该低于3%。他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明年主要的问题还是怎么样恢复需求增长的问题,提高需求的增长水平,防止经济增长的速度过度地回调。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价格涨幅不会很高,不会高于今年的水平。从CPI的涨幅来说应该说是在3%以下,PPI也不会出现一个很大的上涨。

  张立群还说,今年下半年以来,PPI总体涨幅持续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供求关系的变化。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主要的问题不是需求过旺,还是需求不足的问题。

  高盛中国经济学家宋宇也表示,国务院于11月17日召开常务会议,宣布将进一步采取措施稳定消费价格,并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支持。我们坚持认为政府调控通胀的能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没有问题的,目前只是缺乏采取充分的宏观紧缩措施的意愿。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不采取必要的紧缩措施,政府将面临的是不断上升的通胀率,而不是较高但基本稳定的通胀水平,因此不认同政府应该容忍更高的通胀率的提法。

  不过也有不同观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明年可以考虑调整通胀预期目标。从目前物价情况来看,输入性通胀压力更大,并且通胀压力还将持续到明年。一方面,货币政策应该发挥重要作用,明年货币肯定要收紧。另一方面,可以在保障供给方面采取措施,比如对一些重要农产品(20.63,0.78,3.93%)的生产给予政策支持和鼓励,还有在流通环节加强管理等等。

  至于针对物价的具体调控政策,王建分析明年的经济形势时指出,工资上涨的压力、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都会在明年体现,通胀压力会更大。目前中国经济的通胀压力主要是成本推动,不是因为货币,不论货币发行多少,都不会消除成本带来的通胀压力。因此对通胀的治理也绝不是单一的调控手段就可以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