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解决对策,希望能对电子政务的建设起到微薄之力。
关键字:电子政务建设 问题 对策
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历史背景及发展过程概述
当前,信息热浪滚滚而来,信息时代已然到来,竞争激烈而空前。在信息时代,信息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仅不亚于信息相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而且已经上升到了一种举足轻重的战略资源的高度。而信息这种重要的战略资源,虽然不会在短期内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但是若是从长远来看,确实会影响到这个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乃至生死存亡。信息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因此大大缩短了进程,而当今时代日益激烈甚至白热化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对信息的争夺战,是各个国家获取本国信息资源的能力和争夺国外信息资源的能力的较量和比拼,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纷纷成立本国的信息化推动小组或者是信息推动部门,积极推行各自本国的信息化战略,保障获取本国信息资源的能力,增强争夺国外信息资源的能力,不断促进本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和进步,乃至本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而增强本国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
政府部门的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而电子政务作为政府部门信息化的主要运作和实现形式应运而生。在世界各国为促进各国的国家信息化,积极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五个应用领域中,电子政务名列第一位。从当前电子政务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情况来看,电子政务将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等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利剑,是社会经济稳定健康良性发展的有力后盾和加速器,是文化信息传播和普及的撒种机,是国家军事国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强力剂,是衡量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准,是在信息时代构成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
我国电子政务从80年代中期开始,各政府部门便开始尝试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实施一些最基础的政务活动,这便是所谓的“办公自动化(OA)”工程,这是各个部门实施电子政务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一步;进入90年代,1993年底启动"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但是,这些都还只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雏形,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最初级阶段;到了90年代末期,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发展进入快车道,突破了部门和地域限制,向交互性和互联网方向发展。1998年4月,青岛市在互联网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政府网。1999年1月,40多个部委(局、办)的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其目标是在1999年实现60%以上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上网,在2000年实现80%以上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上网。1999年5月,gov.cn下注册的政府域名猛增至1470个。截止到2001年1月底,以gov.cn为结尾注册的域名总数达到4722个,占国内域名总数的4%;已经建成的WWW下的政府网站达3200多个,70%以上的地市级政府在网上设立了办事窗口。
二、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及对策
虽然全国各地的电子政务建设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国各部门电子政务的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与电子政务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主要表现为:
第一,电子政务实施的基础条件还比较落后。比如计算机的普及率、网络的使用以及信息安全设施等方面都赶不上电子政务的发达国家,而这无疑成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障碍物。
第二,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以及公众对电子政务的了解不同,因此欢迎态度也明显不同。电子政务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在我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全国各地的电子政务的工程实施也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而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也没有形成自己的十分独立和成熟的电子政务的理论体系,所以不言而喻,我国社会成员从老百姓到专家学者,乃至实施电子政务工程的领导也不是十分了解电子政务的有关知识,有的人因为不了解而一味地反对,而这无疑就给电子政务的发展造成了潜在的威胁和阻力。
第三,全国政府的信息网络成熟程度不同。虽然各地政府的政府网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各地政府网络的各自为政,形成了“信息孤岛”现象,对形成统一的政府信息网络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此外,我国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和潜伏着影响电子政务未来发展的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电子政务的实施,使得政府机构变革,机构精简,人员裁减的力度更大,致使失业率上升。由此,造成不少的人员因此“下岗”而只好另谋职业的发展,待业队伍就更大了,社会的安定以及社会秩序受到影响,所以,作好下岗人员的“再培训工作”很重要,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给予充分重视,并作好政策上的宏观领导和实施上的微观工作。
其次,电子政务的实施,使得数字鸿沟问题日益突显,而这威胁着社会的公平原则。
数字鸿沟问题,是信息时代发展初期,由于民族、种族、地域、性别等在接触信息的机会的不均等即差异,导致信息“海浪”中的“畅游者”和“溺水者”,以及信息资源拥有者“地主”和“农民”的产生。
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都极为不平衡,虽然近年来国家对西部予以政策上的支持、资金和智力技术上的援助,进行“西部大开发”,但是在短时间(30-50年)内西部经济赶不上东部地区,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还是在不断地扩大;据有关的科学调研数字表明,我国城市和乡村的差距还在逐年加大,农民收入和城市居民的收入依旧是在加大,农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和城市居民的差距仍然是在不断加大;受教育水平高、文化素质高的群体和文化素质低的群体之间形成了“马太效应”,前者的文化素质越来越高,后者文化素质保持不变而这在信息社会等于倒退。
在美国等电子政务工程发达和信息产业发达的国家,数字鸿沟也并没有完全得到的彻底的解决,而且随着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入,数字鸿沟问题将日趋明显,而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像中国这样幅员辽阔、国情复杂、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一个国家来说,电子政务的实施所带来的“数字鸿沟问题”将比美国等发达国家产生的负面影响大的多,是一个影响社会公正乃至威胁社会安定的重要问题。而这需要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对此问题予以特别的关注。
第三,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涉及的很多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诸如涉及电子政务发展的系统安全、数字签名的真伪性等等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针对电子政务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1.政府改革需要观念转变,职能转变。政府组织变革并非一件易事,这涉及到对原有的行政官僚系统中工作人员的职权和职责的重新定位和重新分配,而这势必要触动和伤害原来的利益所得者,而电子政务工程,在某些地区开展比较缓慢,或者是迟迟没有动静的原因,就在于原有的行政官僚体系中那些利益所得者的阻挠。实践是以观念的转变为先导的,所以电子政务的实施,首先要求转变观念,由原来的“管理”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为主,由原来的以“政府组织的任务”为主转变为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主。此外,政府要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日本政府的改革给我们一个很不错的例证。2001年1月,日本政府为电子政务的实施创造更好的客观条件,大幅度、改革政府机构,将1府22省厅精简为1府12省厅,撤消、合并了许多功能重复的部门,加强首相府对各省厅的协调。
2.消除数字鸿沟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国家给予落后贫困地区财政上的支持,用于当地基础信息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国家对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要开展一项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基本信息技能培训计划,来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竞争力”。
3.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建成我国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首先,国家有关部门必须组织成立相关的专家组来负责我国电子政务的法律体系建设,其成员可吸纳来自各个方面,如名牌大学的法学院、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研究机构的专家组成。这项系统工程将按自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其次,为使电子政务更好发展,有必要把电子政务的一些内容写入法律法规,这不仅需要专家学者的科学决策,也需要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社会公共传播渠道,如电视台、网站、广播等媒体来广泛征集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的意见建议,广泛的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献计献策,可更好实现有关法律制定及实践中的可操作性。最后,根据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有必要适时调整和修改相关的法律条文。法律法规在实施过程中总会遇到问题和矛盾,这样就需要及时、准确地予以解决,以进一步地完善电子政务的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
[1] 沈友军:我国发展电子政务的资金投入与技术需求,中国行政管理,2004(2)P30-P33
[2] 米平治:论我国电子政务的价值取向,中国行政管理,2004(4)P27-P29
[3] 吴爱明:电子政务教程—理论·实物·案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1)
[4] 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等: 电子政务概述,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