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国际新动向 推进政府网站国际化
来源:国脉互联 更新时间:2012-04-14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

  自2007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与国脉互联合作,每年一度联合主办全国性的“政府网站国际化程度测评”活动。现在,我国政府网站的国际化到了总结思考和提升的时候。一方面,许多地方开始结合制定“十二五”规划对前些年政府网站的发展进行总结;另一方面,近年,国外政府网站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动向,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借鉴。

  国际政府网站发展的新动向

  在国际上,尤其发达国家,政府网站的发展近年出现了以下令人关注的新动向:

  1、应对危机,政府网站被赋予更大的责任

  在此次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政府网站的作用更加凸显。其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面对危机,公众迫切希望了解情况,包括危机的程度、范围、影响、政府的应对措施、社会各方面的反应等;政府也需要倾听社会公众的声音,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应对危机。于是,政府网站便成为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最好的载体和渠道。另外,克服危机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增强公众的信任和信心。而政府网站在获得公众信任、重塑公众信心上,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府网站作用凸显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本身的特性:

  快速性:诚如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先生所言,“在困难的情况下,快速响应并提供预期结果的能力,是政府有效性的重要基石和公众信任的基础”,政府网站为政府快速响应公众多样化、甚至个性化的关切,以其预期结果安抚民心,提供了比任何其他手段都要便捷得多的快速通道;

  权威性:政府网站作为政府的喉舌,向公众传达的是政府的声音。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面对危机时通过政府网站介绍经济发展态势,表达政府立场,动员社会公众,解读所采取的政策和举措,它的权威性、可信度、号召力和说服力,是任何其他网站所不能替代的;

  透明性:在危机的背景下,公众对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资金来源及使用情况高度关心,要求政府有更高的透明性。而政府网站在技术上可以做到更为全面而深度的信息披露和行政公开,从而在实现公共管理的透明性上,具有其它手段难以比拟的优势;

  广泛性:较之于政府与公众沟通的其他渠道而言,政府网站可以让公众实现更为广泛的接入和参与互动。尤其是在互联网渗透率较高的国家,更多的网民可以通过政府网站更加方便地获得政府信息,表达自己对公共政策的意见。

  正是基于以上特点,政府网站在应对危机中被赋予了更大的责任,进而,金融危机成为推动政府网站升级转型的新契机。

  2、政府网站的信息开放度取得新突破

  公众对危机及政府应对危机举措的关注,极大地推进了政府网站的信息开放,从而推动了政府行政透明性和可问责性取得新进展。在美国,奥巴马于正式执政的第二天便发布了名为“透明与开放的政府(TransparencyandOpenGovernment)”的备忘录,提出要努力创建“前所未有的透明政府”。美国联邦政府据此于2009年5月出台了“开放政府计划(OpenGovernmentinitiative)”,建立并开通了专门向公众免费开放和下载政府数据的门户网站www.Data.gov。而另一个新建政府网站www.recovery.gov则用于披露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复苏基金的支出信息,为纳税人提供在线监督和举报的专门渠道。一些国家也随之跟进,例如,新西兰政府于2009年11月、英国政府于2010年1月也推出了旨在开放政府数据的类似网站www.data.gov.nztwww.data.gov.uk,澳大利亚、加拿大和一些欧盟成员国在国家和地方不同层级,也涌现出一批类似的政府网站。

  基于政府网站而形成的这一轮信息开放,突破了此前政府信息开放的局限。新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数据内容上,不仅开放经加工后的政府数据,而且开始开放原数据;

  二是不仅开放数据,而且开放数据标准,尽量采取通用开放的机读数据技术,方便用户使用,促进数据分享;

  三是不仅开放数据和数据标准,而且同时提供数据加工工具,鼓励和帮助用户对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加工使用,生成新数据。

  政府网站所有这些开放数据的服务均对用户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