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以及谋划“十二五”发展大计的关键一年,刚刚拉开帷幕的2010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重任。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其中,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涉及许多重大课题需要重点研究,其研究成果对我国“十二五”规划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此,本刊特邀请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汪玉凯教授,为我们逐一厘清思路,并指出未来发展趋势。
“十二五”时期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展望
对于中国电子政务未来的发展,我们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影响未来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因素,二是“十二五”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
思考未来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大趋势,首先要看有哪些环境因素对电子政务发展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再来看电子政务本身的趋向。
影响未来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未来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对电子政务建设产生影响;二是“十二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本身的进展对电子政务的发展产生影响;三是未来网络民主与网络监督对电子政务建设产生影响。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对电子政务的影响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目前,经济复苏的迹象非常明显,中国经济正带领世界经济复苏。在充分肯定中国救市政策的同时,我将一年来我们的救市政策概括为“三强三弱”,从“三强三弱”中可以看到,在后危机时代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转型趋势。
一是保增长的动力强劲,措施得力;调整经济结构相对较弱,步履艰难。各级政府用了很大精力保增长,但调整经济结构方面相对较弱。而且政府在推动经济、振兴十大产业规划方面,有明显的非市场化倾向。
二是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成效明显,内需启动迟缓,消费拉动相对较弱,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过去,我国一直走外向型经济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透过此次金融危机,要把以外需为主转为内需主导,但经过一年的救市下来,转变并不明显。因为内需拉动,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需要一系列的生存之路解决。
三是国有经济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表现抢眼,但民营经济作用相对较弱,特别是中小企业依然困难。在此过程中有明显的“国进民退”、令人担忧的状况。
在充分肯定救市成绩的同时,我们要看到“三强三弱”后面,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政府的潜意识中,并没有真正摆脱经济增长方式的传统思维。其次,救市的“重拳”并没有促使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拉动型转向内需驱动型,至少过程是漫长的。第三,救市的政策在某些方面可能导致市场化改革的中断。第四,救市可能进一步强化垄断行业的地位。
在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整体上发生重大转折。过去20多年来,一直都是沿海带动内地,未来这种战略会发生重大转变,转变为“点面结合”的双引擎、全方位推进战略。
“点面结合”双引擎推进战略中,“点”是指经过30年改革开放形成的区域经济圈,比如: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京津环渤海经济圈、海西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圈、成渝经济圈、中部的武汉长沙经济圈、关中经济带、东北经济圈等,以及最近获批的7个经济区。这些经济区是未来几十年经济增长的第一极,这一极主要依托大城市,现在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面”是指全国2000多个县、县级市全面开花形成的经济体。通过强县扩权战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县将成为最重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载体。通过壮大县域经济,重塑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2000多个县全面开花,这将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这样的经济增长重大转变,将影响未来中国整个经济增长转型。
“点面结合”的双引擎、全方位推进战略,将重塑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城乡一体化的战略进程。改革开放30年来,工业化独立进行的,城市化独立进行的,工业化、城市化并没有自然地走向城乡一体化。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动摇,城乡二元的差距还在扩大。地域差距的扩大,造成2亿多农民工跨省流动。如果整个经济实现这样的大转型之后,有可能实现三大目标:一是从根本上改变由改革开放初期被动确立起来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以内需经济主导、积极扩大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金融危机的爆发,标志中国低成本出口战略的完结。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整体出口为30%,尽管中国经济还是8%左右的增长,未来中国将会扩大出口,但在贸易壁垒和西方国家扩大消费观念改变的情况下,外贸出口不可能连续两位数增长。二是逐步改变改革开放初期确立起来的低成本出口战略,中国未来必将在世界产业链的高端占一席之地。世界上流行一句话说,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专利,一流企业卖标准。中国卖标准的企业凤毛麟角,大量的企业都是三流企业,都是用人家的专利、人家的品牌。在改革开放初期,是过渡消耗资源、消耗环境、牺牲社会保障的经济增长方式,我们必须调整这种局面,培养更多的高端人才,建立创新型国家。三是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长期制约中国的二元社会结构,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信息技术、五化并举、两化融合,之后又提出六化,将来要走六化并举战略。就是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还要加上城乡一体化。
“十二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电子政务的影响
目前所进行的大部制改革,仅仅是未来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十二五”期间,行政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可能在下面几个领域:
首先,调整政府主导经济的管理模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把政府职能的侧重点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过去,我们长期都是政府主导经济,未来中国要由政府主导经济转为市场主导经济,更多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其次,进一步调整政府组织结构,以深化大部制改革、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横向权力结构为重点,理顺关系,优化结构,规范政府行为,克服和抑制部门利益。第三,在城乡一体化大战略下,加快省直管县改革步伐,减少行政层级,强县扩权,管理重心下移,为未来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体制保障。第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构公共服务体系。改革事业单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服务水平。第五,加快政府自身改革,提高政府公信力。在制度建设方面,强化政府自身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政府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为公众的广泛参与提供制度保证。
未来网络民主与网络监督发展对电子政务的影响
近年来,网络民主快速兴起,网络监督异军突起,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老百姓借助网络参与民主监督。网络民主、网络监督兴起后,反过来对政府影响非常大。过去一个人给政府部门提意见,可能不会受到政府重视;现在一个帖子发出去后,不到一个小时就有多少万的人在网上回应。这么多人呼应,任何政府都不敢小视。前不久曝光的钓鱼执法事件,将钓鱼执法的丑闻彻底暴露,这件事如果没有这么多的网民响应,恐怕早就蒙混过关。有这么多网民响应,政府才深入调查这个问题,最后政府出面向公众道歉,这反映出网民的巨大力量。在网络民主和网络监督实行过程中,它对政府影响非常大。我们未来在政府建设方面,肯定不能忽视它。
“十二五”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
从经济社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网络公民参与这三个层面对电子政务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未来中国电子政务整体上可用十个字进行概括:整合、协同、互联、共享、重构。整合就是对已有的政务系统,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整合。协同是重点实现业务的跨部门协同。互联就是克服条块分割、信息孤岛,加快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就是在整合、互联、协同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共享水平。重构就是按照政府组织体系的调整,重构一些重大综合应用项目。
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第一,电子政务建设的重心下移,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和省直管县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过去电子政务建设主要是在高层政府,中央、省级,甚至包括地市级,到了县一级相对较弱。中国有40000多个乡镇、2000多个县和县级市,这是未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心。未来电子政务重心将下移,下移到县一级、乡镇、社区,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提供非常大的机遇。例如武夷山,花了很少的钱,把所有的乡镇和行政村全部连接起来,在构建电子政务系统时,把所有行政村都考虑进去,这些思路都是值得借鉴的。
第二,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极中电子政务将发挥重要作用,重点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以及很多区域经济正在酝酿,系统如果实现互联互通,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政府间建立信息通道。
第三,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重点发展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型电子政务。现在南方一些城市用联卡技术构建市民卡,这是大趋势。如果以区域联卡来构建市民卡,借助信息化技术,将市民卡变为公民卡,会给老百姓提供大量便捷服务。
第四,基层政府应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提升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国信办曾经组织专家,在河南济源市全部基于互联网,来构建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这对于政府来讲是一个大趋势。
第五,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一些全国性的重点应用项目:如医疗、教育、社保、就业、住房等。中国用占世界6%的产值,来解决占世界20%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中国的伟大创举。要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基本服务均等化,不光要覆盖城市人,更要覆盖全国13亿人。
第六,大部制改革的深入,为推进跨部门协同电子政务,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更大空间。广东顺德这次把41个机构整合成16个。顺德改革是党政统合的组织架构,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权力结构,高效经济的党政用人模式。16个机构中,党的序列是6个,政府序列10个。换句话说,党的6个机构没有一个是独立存在的,它都是和政府的部门整合到一起。这样大规模的整合,对原来的电子政务系统和将要构建的电子政务系统都形成巨大冲击。把未来电子政务系统纳入到行政管理体系中,对电子政务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都提出非常大的挑战。在大部制改革中,让地方更大胆进行探索,给地方很大自主权,这对电子政务系统构建,不管是应用系统还是未来部件系统都提出很大挑战。
第七,加强电子政务的法制环境建设,逐步取消电子、手工的双轨制。我国电子政务法制建设远远落后于电子政务建设实践。很多地方尽管电子化水平已经很高,但很多地方都还是双轨制。有电子版文件,但还要补上盖公章纸质文件,这样反倒给工作带来更多不便。随着法制环境的改善,法制逐步健全以后,要逐步改善这种双轨制。
第八,以行政服务中心为重点的电子政务审批服务、办事服务将提升到一个新水平。现在我国县级以上的行政服务中心已经达到4300多家,很多地方把行政服务中心物理上集中到一起,使它变成了收发室。下一步,如果把4300多个行政服务中心进一步信息化,提高网上审批和行政服务能力,是我们电子政务的重点。例如成都市武侯区专门成立行政审批局,把工商、税务、发改的审批项目全都统一到这个局里,这种模式有利于组织结构的改变。
第九,适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管理体制机制。电子政务建设好与坏,推进健康不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推进的体制和机制。从这20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体制机制的演变过程可以得出结论:在体制机制比较顺的时候,电子政务、信息化发展相对比较顺利;当体制机制不顺的时候,电子政务、信息化的推进也会受到很多阻碍。通过地方的改革,也在不断探索电子政务改革的体制和机制。
第十,“低成本、集约化、见实效”的中国电子政务建设道路,将在“十二五”期间有新的进展;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比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将进一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