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盲也能“网上问政”
来源:新华日报 更新时间:2010-12-19

  
顾德宁
   截至11月底,我省52个省级机关部门、13个省辖市及所辖106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了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欣喜之余,也由此想到另一个问题,即电子政务能否在普通老百姓中热起来?热了,才能真正达到开展电子政务的目的。

  从这个角度看,与电子政务的政府端的“完善”和“完美”相比,百姓端的投入和发展目前显然还不足。电子政务距大多数百姓“人人会用”、“人人易用”和“不花钱能用”的简便实效和经济实惠,还有相当的距离。

  认清这种现状,必须纠正一个误识:我国电脑如此多,网民如此多,上网也不贵,百姓使用电子政务会自然增长,所以不必对此做过多的关注和投入。其实,我国网民人数虽已超4亿人,但我国总人口的上网率在国际上并不高,甚至于落后于周边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还很低,互联网在城镇和农村之间还存在很大差异。这些“瓶颈”,使许多人特别是城市贫困户、农民工和边远地区的农民中存在“网络盲区”,并不能享用电子政务。所以,要想电子政务做到“政通人和”和“实效快捷”,对百姓端同样要大量投入和费心建设。

  电子政务不仅应做到最贫穷的人群能用,甚至文盲都可用,这可以做到吗?印度做到了。印度有一个安得拉邦,7500万人口,其中有48%是文盲,农业人口占70%,人均GDP低于600美元,可是该邦搞电子政府的成功故事却在全世界传扬,发达国家都跑去学习。该邦政府建立的电子化服务使文盲和贫困的农民都用上了电子政府,方法是政府与公司合作建立了密布的网吧和网亭,老百姓可通过这些网吧免费享受政府的政务服务,不会上网的人如文盲,若有需求,则由与政府签约的“吧主”代劳。

  高效电子政务的服务对象是公民,而这种能呼应和善于享用“电子政务”的公民是“电子公民”,“电子公民”的产生是需要投入和培育的。在这方面,我们不能顺其自然,需多做些实事。例如,政府投入,在社区、邮局、报亭、银行、网吧、车站、商店和路边搞一些电子政务的百姓终端,培训专门的辅导员,或请大学生做志愿者,根据公众需求,帮忙提供多种免费的电子政务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