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电子政务的含义与建设电子政务的意义为切入点,阐述了当今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
1 电子政务的含义及其意义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将政府办公、管理与服务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实现政务工作电子化,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方式,即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既包括各级行政机关系统的政务工作信息化,也包括执政党以及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政协等机构的政务工作信息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政府、企业、个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电子政务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而我国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运用起步较晚,但目前的发展形势很好。因此,加快和完善我国电子政府建设迫在眉睫,电子政务的研究也越来越具有现实价值。建设电子信息政府,可以提高政府提供服务的效率,改善服务的质量。政府可以通过网络提供全方位服务,把政府承担的各类服务的内容、程序、办事的方法等向社会及时、准确地公布。在政府提供的网络窗口,可以使广大单位与公民个人简便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办理各种业务。建设电子信息政府,可以实现一定区域内的行政机关的信息、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等各种资源的有效共享,提高各种资源利用的效率,大大降低行政成本。
2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信息化的浪潮,这也推动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大力发展,如:一站式电子化的政务服务、政务公开、政府门户网站、网上办事等信息化手段,既提高了政府效率,又方便了群众,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的形象。特别是内容日益丰富、功能逐渐增强的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已成为全面展现电子信息政府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我国从1999年推动“政府上网工程”以来,政府网站的数量与质量得到了很大发展。2006年1月1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标志着中国政府网站的框架体系基本形成。目前96%的国务院部门建成了政府网站,约90%的省级政府、96%的地市级政府、77%的县级政府都拥有了政府网站。一个从中央、各部委到省、地、县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政务网站体系架构已经初步建立。
例如,北京市在首都之窗网站上的政务公开目录涵盖了政府职能、许可、服务、决策、法规文件、工作动态六大类,达3.6万余条。截止2006年12月,北京市共有314个街道、乡镇设立了办事大厅,817个社区(村)设立了为民服务窗口,为民服务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1]。
2006年9月28日,我国第一个“新农村数字便民店”在云南建成。该平台集新农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以及民政、医疗、教育、科技、农业、商业等信息,可避免重复投资、建设,解决农村信息鸿沟的问题。商务部门将把农副产品的采购信息通过上述平台,直达元谋、河口、保山市隆阳区、宜良等300个农村。当地村民在村委会中,就可上网查到国内最新的农产品供求信息[2]。
3 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迅速,但还普遍存在服务水平低、部门各自为政、盲目建设、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服务功能不实用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已经严重阻碍了电子信息政府的构建,同时也限制了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
3.1 信息网络的安全性问题。电子政务在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越来越来多的信息安全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而造成网络安全存在隐患的原因首先是网络规模和结构的不合理。由于在信息建设初期对网络的规模缺少前瞻性的安全规划,随着电子政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网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网络在流量上就会存在多个瓶颈,出现网络扩容性差的问题;二是缺少对保证系统安全方案的全面了解。政务部门在选择安全产品的时候缺乏对国内外各种网络安全产品的深入细致的了解,使得政府部门在选用安全产品的时候经常会难辨优劣,也缺乏全局性和产品互补性的考虑,并且没有及时更新产品软件和相应的软件配置,造成安全产品的安全功能落后;三是缺乏有效的系统安全管理制度。由于不同政府部门的信息技术人才和信息化水平的差异性,以及不同政府部门存在一些相关的利益和冲突,因此,很难做到安全管理的统一协调性。一旦发生安全事件,故障定位不准,责任问题牵扯不清,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5]。
解决方案:首先,电子政务系统必须达到国家有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各种安全要求,总体性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网络具有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可靠性,各种应用系统应该具有完善的安全机制;其次,需要推行强有力的安全管理规范,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提高网络使用和维护人员安全意识,网络维护技术人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对于涉及国家机密的系统,可以考虑我国自主研发的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产品,杜绝一切可能存在的后门和安全隐患;第三,要建立网络安全预警系统。系统从运行时起就要对系统中的数据经常备份,对于重要的数据还应该考虑用磁带等方式单独备份保存,在系统出现故障后,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的网络服务和信息服务,力求把安全事件的破坏力降到最低。
3.2 信息服务的实用性有待加强。虽然,在整体上我国电子政务已经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大部分的服务还仅仅停留在网站的建设上,不少政府在推动电子政务建设时盲目地把所有的项目都放到网上或者添加一些脱离实际需求的功能板块,而不是把和老百姓紧密联系的项目有重点地、有计划地放到网上。此外,电子政务系统的服务对象不够明确。公众处理信息的能力及时间是有限的,电子政务就必须把他们最需要的信息传递给他们。但现在有些电子政务建设的信息流向没有针对性,从而造成了一定垃圾信息的泛滥[6]。这样不仅无法满足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双向需求,也制约着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解决方案:一个政府信息的水平要从政府和公众的信息互动、便民服务的种类、居民应用情况等来衡量,所以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政府应该更多的从面向公众的服务性功能来考虑,从实用性出发,以技术为依托,全面衡量信息化成本,不要盲目追求最全、最大的系统。根据服务需求和现有的资源状况,切实保证网站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具备实用价值,向服务对象提供更好的服务。在为民办事方面,政府要着眼于便民利民,针对不同受众和不同群体,进一步开发各类便民服务项目,提高在线办事的质量和效率,使在线办事成为政府为公众办事的重要的和主要的渠道。
3.3 “烟囱”效应亟待消除。近几年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政府部门各自设计方案,部门之间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标准,信息共享程度低,各政府部门的信息化系统就像烟囱一样,相互之间没有数据共享,从而造成信息资源严重封闭和浪费,“信息孤岛”现象日益突出。一些不同地域的相同的政府部门,它们对外的公共服务的职能基本相同,日常的工作也很类似,但是由于政府部门之间的权力分割及资源壁垒等因素,使不同政府部门之间推进电子政务时各自为政,业务流程、信息资源归各部门所有,上级部门也没有有效的措施进行协调,所以各种资源很难进行有效整合,不论在数据结构还是在功能组织上都不相同,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同时也造成了政府信息化过高的成本和资源的浪费。
解决方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是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而信息资源实现有效共享的根本在于管理和协调,特别是各政府部门间及部门内部统筹规划和统一的规范标准。因此,伴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和完善,为了提高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各部门必须具有足够的协调力,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全面的政策,注重电子政务的整体设计,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网络、统一平台建设,构筑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这样才能打破条块分割,避免重复建设,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共享难的问题。
3.4 信息化服务方式过于单一。现在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主要是基于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方便性、灵活性、开放性促进了电子政务的迅速发展,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是必须需要配备信息接收设备——信息终端,计算机等。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说,仍然有很多人买不起或不会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使很多人已经享受到了服务的便利,随着这种电子政务理念步步地深入人心,这种单一的信息获取的方式也将成为电子政务普及和功能发挥的瓶颈。特别是在农村普及电子政务时,要考虑到其是否有互联网接入的条件和配备电脑终端和接入互联网的经济能力。
解决方案:电子信息政府要求政府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使政府服务更为快捷、更为畅通、更为高效。各地政府机关除了应主动将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方式公开,还应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丰富的载体和服务手段,如报刊、手机、电视、广播、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公开政府信息,这样才能快捷、高效地把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使广大人民群众能方便、及时地获取政府信息。
4 总结
尽管电子政务建设遇到了各种问题,但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的成就不容忽视,大力发展信息化建设战略也不能动摇。在推进电子政务工程的同时,各政府部门要建立切实有效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注重信息安全,彻底解决政府上网对安全问题的担忧;加快制定统一标准,协调各个部门以统一的信息规范、统一的技术接口,进入全国统一的电子政务大平台;从面向公众的服务性功能来考虑,从实用性出发,通过多种信息化载体和服务手段为社会提供更高效、便捷和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