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纪玉
只要有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写下短短的140个以内的文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这就是微博带来的一种崭新的传播生态。在新华社的报道中,2010年被称作“中国微博崛起年”,其影响力日趋扩大,成为这一年网络世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
中国微博正在以“井喷”的方式迅速发展。据互联网监测研究机构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到2011年底,中国互联网不重复的微博独立用户数将达1亿,2013年底将达到2.53亿左右。
“围观就是力量”,微博的巨大影响更反映在它对现实的推动作用中。看似弱小的声音,在持续的关注和声援中,也能影响现实事件的走向。在江西宜黄拆迁事件中,22岁女孩钟如九躲进厕所,用手机微博发出求救信号;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中,19岁男孩王凯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呈现灾情……在微博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对信息开放性的渴望也源源不断地喷薄;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话语的力量,并积极地、有时稍显鲁莽地使用着这种力量。
一些政府部门已敏锐地察觉到微博可能带来的巨大效应,例如公安部近日就要求借助微博等新型媒介搭建警民互动平台。对社会新事物保持敏锐,是政府部门的应有态度,尤其对于新媒体,政府部门更要积极地熟悉、运用。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部门原本就应密切关注百姓生活,才能知民所需,察民所喜;另一方面,一种新媒体的诞生,往往预示着更自由、更民主、更多元化的社会舆论环境,而能否适应这种环境,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其是否真正走向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检验。
对微博抱持起码的欢迎态度,大概会是绝大多数政府部门的选择,正如网络兴起、博客流行,各级政府部门和许多官员便建起政府网站、开起官方博客……这些都是看得见的进步,足以令人欣喜。但这种欢迎态度是真诚的,还是只流于表面,需要进一步拷问。遗憾的是,不少政府部门的真实态度是心不甘情不愿的,甚至对网络有一种怀疑、恐惧的心理。网络的开放性令政府行政行为的公开性大大增强,很多事想捂也捂不住,甚至直接影响到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和官员个人利益。这种“畏网”心理,导致不少政府网站、官方博客只是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做的“摆设”,并没有真正起到政务公开、行政透明的作用。刚刚发布的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就显示,78.5%的网民对政府网站“很不满意”。
“微博时代”已经到来,而科技的发展速度预示着,今后还将不断涌现新的传播技术,让舆论环境开放度更高、互动性更强。政府部门必须真正适应这些新挑战,在适应的过程中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正面对待公众监督,做到权为民所用,才能真正“给力”。(相关报道见A5·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