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各级农业部门和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信息化在体系建设、网络延伸、资源开发、信息发布等方面结出了累累硕果,使自治区面向“三农三牧”的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开创了农牧业信息工作的崭新局面。
一、农牧业信息化工作体系初步形成
加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信息化建设是推进现代农牧业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抓手。2000年,自治区农牧业厅市场与经济信息处及农牧业厅信息中心相继成立。随后,12个盟市农牧业局相继设立了市场信息科,其中4个盟市成立了信息中心。目前,全区共有600个乡镇嘎查建立了农村牧区信息服务站,占全区乡镇总数的93%。专兼职农牧业信息管理服务人员达到550人,农村信息员6000余人。农牧业信息化工作体系的初步形成为自治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金农工程”等重大信息化项目顺利实施
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硬件保障,十年间,随着“金农工程”等农牧业信息化重点工程的实施,国家和自治区用于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累计达3500多万元,先后建成自治区级农牧业数据中心、自治区粮食数据中心两大核心网络平台、在全区各盟市和绝大多数旗县构建的农牧业局域网系统、71个旗县信息网络平台、282个乡镇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站,以及以“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为核心,包括19个农牧业专业网站,12个盟市级和34个旗县农牧业信息网的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农牧业网站群。开发并建设了农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农牧业信息采集系统、农牧业科技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农畜产品及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和农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服务系统等5大应用系统。健全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为全区农牧业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初步形成了内蒙古农牧业网站群系统
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是自治区农牧业门户网站。2001年1月开通以来,网站始终坚持“服务三农,促进发展”的办网宗旨,经过多次升级改版,引进了先进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加强、完善了网站的信息发布、网上办事和互动交流三大功能,优化了网站栏目架构,丰富了网上内容。目前,网站已形成拥有28个数据库系统、8个嵌入应用子系统以及涵盖政务、办事、咨询与服务四大功能区30余个栏目的农牧业综合数据库群。日均发布各类农牧业信息3000余条,日访问量约2万人次,累计访问量已达2845万人次,在国家和自治区开展的多次网站测评中名列前茅,成为我区收集、加工、发布农牧业信息的综合权威网站。
四、建立健全了信息采集报送管理的长效机制
信息资源是信息化建设的命脉所在,为了强化全区农牧业信息资源的采集、发布与共享工作,自治区农牧业厅先后印发了《内蒙古农业信息采集、报送、发布制度》、《内蒙古农牧业信息采集、报送、发布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不断建立健全农牧业信息采集、报送、发布、共享的管理运行机制。同时,将信息员队伍建设、信息采集报送工作纳入各级农牧业部门年度工作实绩考核中,在全区农牧业系统形成了上百个比较稳定的信息采集渠道,为我区农牧业信息采集、报送、发布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五、创新形成了“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模式
2009年7月下旬,一场向日葵霜霉病灾害突袭兴安盟科右前旗, 正当5万亩向日葵危在旦夕之时,一条由“农信通”三农指导服务系统专家编辑发出的救灾指导措施短信出现在每一户受灾村民的手机上。村民们按照短信上的指导措施施救,及时控制住了灾情,挽回了近300万元的损失。
“农信通”三农指导服务系统是创新农牧业信息服务模式的成功典范。2009年4月,自治区农牧业厅与中国移动内蒙古分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2008年3月开通的 “农信通”短信服务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农信通”三农指导服务系统,并于2010年在全区全面组织实施。该系统将分散在各盟市、旗县以及乡镇的农牧业专家和农技人员有效的组织起来,围绕各旗县主导产业发展,积极收集各类致富信息、种养技术、市场行情、支农惠农政策等实用信息,这些信息在经过“农信通”三农指导服务系统平台审核后,以手机短信的方式发送到千家万户,指导农牧民科学生产。实践证明,“农信通”三农指导服务系统具有便捷、高效、交费低、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等优势,是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农民受益”的农牧业信息服务长效运行机制的有益尝试,是解决农牧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手段。受到了农业部领导的充分肯定,被农业部作为农业信息服务典型案例向联合国推荐。
据统计,截至2010年11月,全区定制“农信通”用户已达85万户,累计发送农牧业信息3亿余条。“农信通”三农指导服务系统已拥有专家2672名,服务用户35万余名,覆盖12个盟市101个县。三农指导服务系统已累计下发短信350万条,收到用户上行咨询短信2.6万条。
六、启动了农产品及农资产品价格监测预警工作
随着自治区农牧业信息化科研开发与应用系统的建设,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不断提高。2009年,农牧业厅信息中心启动了内蒙古主要农产品及农资产品的价格监测预警工作,对自治区农畜产品市场动态进行了求真务实的理论化探讨和研究,分析调研报告通过各级各类信息渠道刊发报送,为相关领导和部门提供了有效的决策参考。
七、开发了内蒙古主要农作物病虫害诊断查询系统
农牧业厅信息中心承担并研发的以“基于WEB的内蒙古地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诊断查询系统研究与开发”为代表的多项自治区科技项目,成功通过了自治区科技成果鉴定,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八、农牧业厅信息中心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信息化的关键是人才,内蒙古农牧业厅信息中心非常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能力建设,通过派出学习和组织自学等方式,积极安排工作人员进修和学习深造,切实加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管理能力,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能力,电子政务运转支持能力,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网络信息发布和宣传导向能力等五种能力建设。目前,内蒙古农牧业厅信息中心有博士1人,硕士3人,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2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占50%。走上了一条信息化发展与队伍建设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之路。
十年铸剑,自治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十年来的成果和经验已经铸成基石。21世纪的今天,农业信息化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相信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以“服务三农、促进发展”为目标,不断改革、创新,使得内蒙古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向着新的十年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