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委办公厅信息技术中心 主任 高礼贵
一、信息化建设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1946年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在60多年间里,科学技术掀起信息化浪潮,把人类推向了以自动化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形成的浪潮,在全球以一泻千里之势,向我们奔涌而来,冲击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强烈的震撼。这次工业革命借助信息化的力量,在更深、更广的范围引发了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信息化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制高点。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网络的迅速崛起,不仅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在推动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发生变化。面对信息化给党的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迫切要求我们积极应用信息化建设成果,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信息化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瓶颈
和所有事物发展所遵循的规律一样,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同样是遵循着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规律,经过20多年的冷热变换,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基本上走上了一条理性发展的健康之路。但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党委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省级党委的信息化建设滞后于政府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的状况始终没有改变,制约党委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并没有消失,致使党委系统信息化建设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走着一条消耗着大量精力处理其他扯皮事情的艰难之路。
(一)管理和体制方面的障碍
在信息化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上,首先是管理和体制方面的障碍。在我们已经走过的信息化建设历程中,信息化建设与行政体制改革的脱节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地方党委的信息化建设是在老的环境、老的管理模式下,用信息技术进行了外包装。在这种前提下,我们的建设成果会有多大?效率会有多高?行政成本会下降多少?都值得推敲。特别是在信息安全方面,现实情况令人堪忧。这种忧,是忧在人,而不忧在事。很多单位不是居安思危,不是担心面临的危险,而是居危思安,而是对已经来临的危险的麻木不仁和无知。只喜闻乐见互联网的优越,没意识到它所带来的巨大危害和麻烦;一些领导甚至一些从事信息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信息安全也抱着侥幸心理和“差不多”就行了的思想处理问题,这就像坐在即将爆发的火山口上谈笑风生一样可怕。这些问题是党委系统信息化建设的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我们应该下决心解决的时候了。
(二)管理的交叉和盲点问题
其次是管理的交叉和盲点问题。在我国信息化建设中,在网络规划建设、应用系统推广以及信息安全等问题上始终存在着多头管理,职能交叉和管理盲点问题。以信息安全为例“公、保、机、丁(安全)”都在管,这些管理部门在管理过程中时常出现管理的交叉。比如在信息安全检查中,“公、保、机、丁(安全)”都在按要求实施管理权,往往是这个部门刚检查完,那个部门又来通知要进行检查,搞得运行部门穷于应付,有的甚至出现了政策冲突。但是在一些问题上又出现政策盲点,致使具体运行部门很难决策。比如:国家一直强调信息系统建设要使用本国产品和本国服务,特别是对于重要信息系统更是作了重点要求。但是什么叫本国产品,如何界定,没有一个主管部门给出明确答复。在这个问题上,信息安全产品还有一些较明确的界定。其他产品,比如外企在中国境内生产的网络设备是否算本国产品,我们请教了有关部门,没有一个部门给出明确答复,使得我们在招标中十分为难。(因为有关部门在工作检查中有这一项纳内容)
(三)缺少公共应用统一标准
第三、缺少公共应用统一标准。抓好应用推广工作,是发挥信息化效益的关键环节。“电子是手段,政务是核心,应用是关键”。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在应用系统的建设中,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要实现同级各部门之间主要业务系统的协同共享,上下级之间无缝连接就比较麻烦,比如公文交换系统,中办和国办没有统一标准,省一级在纵向和横向建设中就出现较大麻烦。
(四)网络分割现象还在加剧
第四,网络分割现象还在加剧。信息化建设要能真正发挥应有的效能,在于网络互联的程度,在于网内各个系统的协同和交换的实现水平,互联网之所以具有强大得生命力,之所以在不长的时间内在全世界形成了可以与现实世界匹敌的虚拟世界,就在于它的包罗万象,在于分布于全世界的各种网络的高效互联所提供的巨大资源给各类人群带来的便利。但是,目前各个部门出于各自对信息安全的担心,形成网际之间的信息孤岛并没有减少,特别是在涉密系统内,各纵向系统各有各的要求,很难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五)责权分离
信息安全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各国政府都把这个问题放在信息化建设十分突出的位置认真加以解决。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以及国家相关主管部门一直强调“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这一原则对于信息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主管部门和具体运行部门,在具体职能划分上很难处理。比如当某一主管部门要对其他的网络安全实施具体的业务管理,指定使用某一具体产品,这时候出现了责权分离,这种情况下谁有决定权,谁又对信息安全负责。如果这些产品在使用中,设备效能欠佳,甚至出现问题,运行部门要不要承担责任。
三、应该抓紧做好的几件事情
以上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是制约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也是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的老问题,只不过是因为党委工作的特殊性而导致这些问题更突出些。为了更好的推进党委系统特别是省市一级党委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我们应该着力抓好以下几件事情。
第一、改革传统管理模式,制定新的工作规范,优化工作流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统一的协作平台,对内实现业务安全流转,对外实现网络的安全互通、资源共享。
第二、健全领导体制。
要搞好党委系统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具有权威的领导管理体制,这是推进信息化工作的前提条件。要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在信息安全问题上应该进一步明确、细化“公、保、机、丁(安全)”的管理职责,建立有效的协同工作机制,在进行年度检查时最好组成联合检查组“公、保、机、丁(安全)”按照各自的职责和分工一次性检查,以减轻具体信息化运行部门的负担。
第三、整合资源。
建立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按照中央的统一要求,把各系统已建立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改变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
第四、改变建设在先,标准规范滞后的局面。
尽快出台党委系统互联互通接口规范和技术标准,尽早下发执行。
第五、加强支撑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措施,理顺工作机构,落实建设、运维和软件开发经费。
第六、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机制。
遵循标准和流程要求,健全信息资源采集机制,确保所采集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积极建设党委工作信息资源库,为党委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资源支持;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满足部门间的信息共享需求,做到需要的查得到、用得上。在信息资源的建设上,要杜绝花架子,图时髦的倾向,过去有的单位,花钱卖一大堆资料,结果一年难翻一次。办公室成了资料室,有的资料虽然有用,但要引用又成了大问题。为此,在资料库的建设问题上,我们以实用、急需为原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今年初,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以海量、权威的信息资源著称的中国知网进行试用,在试用中,我们感到该系统比较适应党政机关的工作需要,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为提高机关的工作效率和“三服务”水平取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是机关工作不可多得的有力帮手和得力工具。省委统战部的同志在试用报告中指出:“该栏目资料内容翔实、数据量大,检索、查阅、复制方便快捷,对个人学习和工作帮助较大”。省委办公厅各部门的同志也从中得到了较大得收益。
第七、强化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在应用系统的建设中,要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对电子公文交换等职能管理等共性业务系统,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以减少省市一级在纵向和横向互联互通中存在的标准不统一问题。同时要加大建设力度,逐步实现党委主要业务工作数字化、网络化,实现同级各部门之间主要业务系统的协同共享,使党委机关的信息化达到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真正成为机关工作上台阶的助推剂。
第八、抓好信息安全建设。
党委系统涉密程度高,敏感信息多,涉及国家安全和稳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委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中,安全保障措施能不能跟得上,决定着党委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必须认真贯彻“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的要求,建立安全责任制。同时要根据业务工作涉密程度的不同,对网络与信息系统实行分级、分层、分域保护。采用密码技术、数字认证技术、可信计算技术和网络常规防护技术,从技术层面建立一个违规行为可阻断,越权行为走不通,使操作人员身份真实、行为可信,网络状态可控,病毒和网络攻击可防,突发灾难不怕,信息传输和存储放心的健康、可信的安全环境。从技术、制度、责任等方面构建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党委系统的信息安全。
党的十七大东风,给党委系统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又一个春天,我们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迈开脚步,迎接挑战,完成好中央赋予的光荣使命。
以上内容为高礼贵主任参加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主办的2009电子政务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