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电子党务
来源:计算机世界 更新时间:2012-04-14

作者:刘志信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信息化时代,如何借IT改进和加强党的领导?党委如何以信息化形象面向社会、公众?主抓河北省党委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河北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刘志信提出了“电子党务”和“电子党委”的理论,并付诸实施。

在河北省委省政府大院,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刘志信是个传奇式的人物。1973年,刘志信应征入伍,就在河北省委省政府大院门口站岗;后来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没成想,1983年毕业后又回到了省委省政府大院,现在又分管这个大院的警卫工作。1995年初任河北省委信息处处长,1996年改任河北省委信息中心主任,1998年5月任省委办公厅副主任。不过,当时的信息中心还不是当前意义上的信息中心,主要是整理和搜集信息为领导决策服务。在河北省委信息工作的岗位上,刘志信一干就是18年,最近三年才主抓信息化工作。

实践中创新

不论作为信息工作者,还是1999年后作为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厅领导,刘志信与其他CIO明显不同的是,不仅强力推进信息化,还不断在理论方面进行创新,并以创新理论指导、推动工作实践。刘志信说,大学学了四年哲学,到省委办公厅工作20年,干的大都是创新性工作,充当了创业者的角色,理论创新得天独厚。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刘志信就主张信息化“内容”和“手段”的结合,即信息工作和网络建设的合一。在信息工作中,刘志信提出了“政务服务三大支柱”的主张,以文稿起草为核心,信息调研和督促检查共同构成办公厅室政务服务三大支柱。在办公室工作中,刘志信提出了“规范化是办公厅室自身建设的方向”的主张和“四大工作重点”的主张(信息化和“政务服务三大支柱”共同构成现代办公厅室四大工作重点)。在其努力下,1998年河北省委成立了办公自动化技术中心,具体负责信息化工作;而信息中心仍负责信息化的“内容”。1999年,刘志信主抓信息化工作后,又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电子党务”和“电子党委”的理论,并付诸实施。

刘志信认为,世界上“电子政务”和“电子政府”的理论早已有之,并得到公认;在当代发达国家,因为实行的是多党制,没有固定的执政党,也就不具备“电子党务”和“电子党委”的实践基础。而在中国情况就不同了,作为执政党,党委较政府处于更重要的领导地位。有党委机关,就要与时俱进,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党委机关的业务中来,这就产生了“电子党务”;“电子党务”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各级党委以信息化形象面向社会、面向公众,这就产生了“电子党委”。加入WTO以后,党务工作必将加速公开化。党委领导的重要性,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党委的主张、政策性信息;党委领导的改善,也需要加强与外部的联系,更多地掌握外部信息。这就使“电子党委”具有了现实性和必要性。

如果从宽泛的意义上说,即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的意义上说,党务也算政务;但若从严格意义上说党务绝非政务。由于“电子政务”和“电子政府”的概念已被世人所认可,而对“电子党务”和“电子党委”,许多人还没听说过,感到陌生,难以接受;就不提“电子党务”和“电子党委”,可以将“电子党务”视同“电子政务”或者作为“电子政务”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能否摆正“电子党务”和“电子政务”的关系,不仅直接关系到机关信息化,特别是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实施,进而影响到全国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实施。

刘志信认为,“电子党委”与“电子政府”的关系如同党委与政府的关系,是主次关系,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而“电子党务”与“电子政务”的关系无主次之分,也不存在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党委的职能是政治、思想、组织上的宏观领导,而政府则承担大量的行政业务。按照国际惯例,出头露面的主要是政府。因此,对外的“电子政府”业务量要大于“电子党委”,比电子党委的业务更具体;而电子党委更宏观一些,电子政府则更微观一些,但对内而言并不表明“电子党务”轻于“电子政务”。

强力推进“电子党务”

刘志信不仅提出了“电子党务”的理论,还在河北省党委系统坚定不移地推进电子党务建设。1998年,河北省委建立办公自动化技术中心后,刘志信又在全省市县两级党委办公厅室系统推进信息化工作机构的建立;目前,河北省党委系统已经建立了省、地(市)、县三级信息技术中心。去年10月1日,河北省党委系统又开通了电子期刊、电子公文传输系统。《河北动态》、《情况交流》等期刊、文件,全部通过网络传输; 县级党委机关不再邮寄纸质公文和信息刊物,各级领导干部按照权限在网络上调阅;只给市、县寄发存档件。

3月初,记者到河北省委采访时,办公自动化技术中心正忙着建设中共河北省委网站。

刘志信说,中共河北省委网站作为展示河北省委形象和省委联系社会、公众的渠道,不仅有省委大事记、省委常委及其简历、近期出台的主要政策、文件,还有书记、常委信箱等,网民可以给省委写信,反映民情;更重要的,为防止省委网站成为“死网”,刘志信认为关键是网站信息对社会、公众有实用价值,办法是把省委有关部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保证网站信息的及时更新。一位工作人员说,建立中共河北省委网站的困难主要有两个: 一是安全性要求极高,必须严格防止网页被篡改; 二是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流程。因为《信息披露法》还没有颁布实施,各职能部门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上网发布审批制度; 既要从制度上防止网站成为“死网”,又要防止泄密。

刘志信说,河北省电子党务建设近期的任务是健全信息网络,纵向延伸到乡镇(办事处),横向联通各级直属部门;同时,加强软件开发,加大应用力度,全面实行电子期刊和电子公文; “中共河北省委网站”设立后,各市县党委要参照建立各自的网站,把“电子党委”建设摆上重要日程。

无奈的体制难题

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很难,推进电子党务建设更难,尤其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一些人甚至是个别高层领导干部对“电子党务”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怀疑、否定“电子党务”的必要性。更多的人则习惯于旧的办公方式。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往往首先要做领导的思想工作。

针对观念落后的难题,刘志信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策略。对高层领导,在送电子版文件的同时,仍然报送纸质文件;而对各地市县的领导则强力推进。为确保2002年国庆节开通全省的电子公文、电子期刊传输系统,从8月下旬到9月下旬,刘志信跑了河北省11个地市中的10个地市(另外一个是直接来石家庄接受任务),逐个督办。不论到哪个市,刘志信要求分管信息化工作的秘书长或副书记必须出席;只要分管信息化的秘书长或副书记不在,刘志信就不开会。刘志信到邢台市时,市委秘书长正和来客交谈,派办公室主任来开会。刘志信不客气地说:“今天的会先不开了,秘书长什么时候有空,我再来!”办公室主任坐不住了,立刻去把秘书长找来。刘志信说: “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开会必须找管事的人,跟下面的人说了不顶用。”在刘志信的督促下,去年10月1日河北的电子公文传输系统顺利开通。

如果观念落后的困难,还可以用强力推进的方式解决,体制不顺的问题,解决起来就更困难了。从中央到地方,从省到乡,五级党政分设,在每个层次上都是两个班子、两套人马、两个机关,各自为政,自成系统; 在网络建设上也很自然的形成了“各自为政,机构重叠、党政分建、多网并存”的局面。从中央到市县,上下对口,形成两套信息技术工作机构、两套网络。据统计,全国有20多个省、区、市采用的是这种模式,这不仅造成人力、财力和网络资源的巨大浪费,还影响了党委和政府的信息共享。由于党委和政府在职能上许多方面都是交叉的,政府所关心的信息几乎都是党委所关心的,特别是经济方面的重要信息皆为党委和政府所关注; 所不同的是对党务和政务的信息关心程度有所不同。刘志信认为,没有必要设立两套信息技术工作机构,建立两套网络;在实践中完全可以建立“党政合一”的信息技术工作机构以及网络平台,因为信息技术工作机构仅仅是一个技术支持单位。事实上,在河北省一些县市已经实现了信息技术工作机构以及网络平台的“党政合一”,所建的网络不是党务专网,也不是政务专网,而是党政专网;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信息收集处理完后,然后再分报不同的部门。但面对党政分设的现行体制,刘志信却无能为力。所幸的是,有关部门已经提出,党委和政府系统可共用一个信道、同处一个平台。

另一个让刘志信心焦的问题是,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缺乏统揽。多年来,谁来统揽党政机关的信息化建设,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在《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党的工作业务系统建设方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研究提出”。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党委办公厅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办公厅(室)为党委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牵头单位,但仍然没有明确规定谁来为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的统揽单位。社会信息化分为电子政务、电子党务、电子军务、电子法务等,惟有党委的信息必须关心全局、统揽全局,电子党务建设中缺乏统揽,不仅容易形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而且不利于各级党委的科学决策。

采访手记:“电子党务”带来的困惑

采访刘志信前,记者在网上粗略浏览了一下,发现有关“电子政务”的文章有几万条,而有关“电子党务”的文章只有区区十几条,而有关“电子党委”的文章几乎没有。记者顿时萌生了一个困惑,信息化如何体现“党的领导”?与刘志信一席谈,方对电子党务有了大致了解,而且发现各地的电子党务建设已经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了。

刚走出河北省委的大门,记者又产生了新的疑惑?既然党务工作的信息化是电子党务,政府工作的信息化是电子政务,依此类推,人大工作的信息化就是电子人大,政协工作的信息化就是电子政协了。电子人大、电子政协、电子党务……彼此间如何信息共享、互联互通?

《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按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制定总体规划。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抓,防止各自为政。”如果电子党务、电子人大、电子政协等分头建设,如何体现“统一部署,总体规划”的基本精神?该由谁来统揽、协调电子党务、电子政务、电子人大、电子政协等之间的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