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电子政府实践经验研究中山市新跨越发展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电子政务是当今世界一个新兴的永恒主题,是政府办公方式的历史性跨越,它构筑了政府与公众的新型关系,缔造出前所未有的政务工作模式和政府工作形态。电子政务已成为治国不可或缺的工具,是构建高绩效政府的战略手段。美国是电子政府的主要倡导者和先驱者,实践经验丰富而卓有成效。为此,本文欲通过考察美国发展电子政府的经验,为推进我市的电子政务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一、明晰电子政务概念

  关于电子政务,国内外有多种多样的说法:如电子政府、数字政府、网络政府、政府信息化、政府与公民间的电子商务、政府与企业间的电子商务等。这些提法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电子政务的特征,但并没有全面地、精准地将电子政务的概念反映出来,那么,什么是电子政务?

  (一)电子政务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政府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国际的资金、技术、人才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地流动,集中转向政府服务环境更有优势的国家与地区,政府的改革与转型已成为提升政府的竞争力,争夺世界资源的一种手段。电子政府的理念的提出与政府改革与转型这一历史背景密切相关。1993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受前总统克林顿委托,开展“国家绩效评估”(National Performance Review)运动,用以检视美国政府在管理和提供服务方面所存在的弊端,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重塑美国政府。在这场运动中,“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政府再造,使政府工作运作更加顺畅,并节约成本”作为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提出来了。起初,美国政府并没有直接建立“电子政府”的意图,而是在改革政府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利用网络技术来构建一个“虚拟政府”,可能是政府再造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和手段。“电子政府”的理念在政府的改革中逐渐形成的,政府的改革和转型是催生了 “电子政府”。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诞生与“电子政府”的启动也密切相关。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以办公自动化(OA),管理信息系统(MIS)为代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已在政务中得到广泛应用。之所以不被称为“电子政府”,是因为这两者都是局部的,只处于政府机构内部改进范畴,并不涉及政府与社会的交往关系。而互联网技术却不同,它的影响是全面的,整个范围的。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有一句名言:“通信是联结社会的混凝土”。互联网这种新的社会联结工具,创造了政府与居民、政府与企业全新的联系方式,造就了政府对社会服务职能重组的新机会,互联网既是“电子政府”的技术起因,也是“电子政府”发展的基础。

  由此可见,“电子政府”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离不开政府的改革需求与互联网技术出现这一时代背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机会加上政府间竞争的压力催生了“电子政府”,世界性的政务改革驱动着它的迅速发展,并使之成为一种政府改革的潮流。

  (二)电子政务的内涵分析

  “电子政府”名称直译自英文单词Electronic Government (简称 E-Government),其原意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来构建一个“虚拟政府”,就是在政府内部行政电子化与自动化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如电话、网络和公共电脑站等),为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政府信息和其他公众服务。“电子政府”一词传入我国时,政府与学者对其译法一直争论不休,很多人将英文中的E-Government翻译为“电子政府”,也有些学者把其译为“电子政务”,应称呼为“电子政务”还是“电子政府”就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正名”问题。专家们经过多次热烈的讨论,在得到比较一致意见的基础上,由总理朱镕基最后敲定,“电子政府”才让位给“电子政务”。理由主要是:政务在我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务泛指各类行政管理活动,它不单指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活动,同时包括党委、人大、政协、军队系统和企事业单位等的行政管理活动;而狭义的政务则专指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活动。我们的党、政府、人大和政协四套班子都是从事政务工作的,只是分工不同。如果称为“电子政府”,就要另行定义或说明“政府”是广义的意义上使用的;而称作电子政务,就能清晰地表达其所指的范围,不会造成混淆。

  除了“政务”与“政府”之间含义不一样外,这两者的区别还表现在:电子政府是一个实体概念,它的构想集中于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电子政务,主要是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网站,重点在政府网络化;而电子政务是一个程序概念,主要是通过电子手段完成行政目的,重点在政务。因此,同时包含了政府部门内部、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企业和民众之间的电子政务,不但范围更广,而且内容也要比“电子政府”丰富得多。

  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的概念是: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以提高政府办公效率,改善决策和更好地服务公众为目标,将政府的信息发布、管理、服务、沟通功能向互联网上迁移的系统解决方案;同时也提供了结合政府管理流程再造,构建和优化政府内部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为政府信息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强大的技术和咨询支持。

  电子政务系统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它由“一个技术平台,四个资源整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一个平台是指数字化、网络化技术集成平台。四个整合是指政府资源整合、企业资源整合、社会资源整合及社会服务整合。电子政务系统突破了传统的工业社会“一站式”办公的模式,建立了适应网络社会的“一网式”、“一表式”新模式,是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对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的变革。

  从服务对象的角度看,电子政务可分为G2E、G2G、GTB、G2C四类业务:

  ■ 政府对公务员(G2E)解决政府如何管理公务员的问题;

  ■ 政府对政府(G2G)解决政府各级部门之间和横向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问题。

  ■ 政府对企业(G2B)解决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互通;

  ■ 政府对公众(G2C)解决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互通;

  从应用模式来看,电子政务包括以下七种模式:

  ● 集成信息门户与应用门户,提供一站式整合服务。

  ● 政府内部资源共享与交换,即突破部门之间与地区之间的纵横限制,实现政府跨部门协同应用,提供一个能实现不同业务系统、不同类型数据进行有效转换和交流的统一的交换共享平台。

  ● 智能化分析与辅助决策。利用业务系统记录下来的数据信息,对政府的决策、审批、分析、预测进行科学化的智能分析并辅助政府决策。

  ● 信息安全保障与监管。一方面建立安全产品与技术的应用实现贯穿电子政务各个应用环节的立体式安全防护;另一方面利用现有的电子政务技术与平台,对政府重点关注的应用领域实现全程、自动、实时监管。

  ● 政府与企业之间电子商务服务,具体包括:电子采购与招标、电子税务、电子证照办理、信息咨询服务、中小企业电子服务等。

  ● 政务公开与民主监督。具体包括 :政策发布、重大事件披露、民意调查、建议监督、信访检举、公众投票、领导信箱等多种内容。

  ● 个性化电子社区服务。基层政府机构通过提供电子社区的应用模式,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包括:社会保险、公众安全、户籍证件、个人纳税、退休养老、医疗健康、再就业指导、教育培训、社区便民、娱乐消费等服务。

  (三)传统政府与电子政府的比较

  电子政府信息社会产生的新型政府,它与传统式政府之间有着显著的区别:以我国政府组织结构为例,它是条块分割的二维模式,即纵向层级制和横向职能制的矩阵结构,整个系统形成一个金字塔状。横向职能制的组织结构由横向的若干部门构成,各部门相对独立,每一部门均直接对管理对象实施管理,并行使专门的管理职能。从而使每一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均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在系统内部实施垂直领导。

  电子政府是以公共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将政府各个部门封装起来,通过网络构筑起直接互通的渠道,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来管理政府所管辖的各类公共管理事务,使政府机构从独立办公到联合办公,业务处理也从串行到并行,政府以一个整体、一张面孔对外,公众享受政府服务只需一个入口,不必再走进“政府迷宫”、“政务迷宫”,到一个一个“衙门”去串行拜访,从而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公民与政府打交道的成本。这种并行式办公方式并非简单的“一站式”或“一厅式”的服务,也不是很多部门简单地集合办公,而是后台系统的协调统一工作。另一方面,电子政务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也不是与现实政府的一一对应,而是要对其进行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是对传统政府的再造。

  由此可见,传统政府实际上是一种高成本、低效率的粗放管理方式;电子政务则通过先进生产力来解放管理能力,它在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却在提高管理效率。传统政务容易疏远政府与群众的关系,也容易使中间环节发生腐败和“肠梗阻”。电子政务则有利于提高了政府的透明度,保证公共服务的公正性、公平性和开放性,防止政府管理人员利用信息垄断搞暗箱操作和下级政府管理人员违背上级决策精神而肆意妄为等弊端。

  推进电子政务的结果将是传统政府的许多职能将逐渐被电子政府所取代,但是电子政府或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还只是现实政府的补充与延伸,政府的高层决策等活动仍需在网外进行,通过人际直接交往形成的现实政府还起重大作用,网上政府只有同现实的政府活动相配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美国发展电子政府的实践和经验

  (一)美国发展“电子政府”的历程

  美国是电子政府的倡导者和先驱者,在众多实施电子政府的发达国家之中,美国是起步较早、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近三届的美国政府对建立和发展电子政府不遗余力。90年代初,克林顿政府首先提出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政府再造,要求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电子政府”。目的是为了“减少‘橡皮图章’和降低政府的运作成本,提高政府的效率,加速对国民需要的回应,让美国人能更快捷、更方便地了解政府,并能‘一站式’满足公民向政府申请贷款、竞标合同、网上付税等服务”,实现重塑美国的政府系统,“彻底扫除美国政府的官僚作风”的目的。为了推行“电子政府”,美国先后制定了“走近美国”计划和“重塑政府计划”,要求从1997年到2000年,在政府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完成120余项任务,政府机构最迟在2003年底前实现政府办公的无纸化和为民服务的电子化。小布什政府上台后,对推进电子政务发展的力度有增无减,他要求联邦政府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一个“充满活力,但又有限的”政府。2002年,美国政府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投入就达48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作推广电子政务的。小布什政府还成立了“电子政府特别工作小组”,并由该小组制定电子政府计划实施框架,推出了21世纪美国电子政府发展的新战略,反映了小布什政府延续和发展了克林顿政府“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美国竞争力”的理念。

  (二)美国发展电子政府的经验

  美国发展电子政府卓有成效,实践经验丰富,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主要表现在:

  1、政府把电子政务作为优先发展战略并全力以赴

  美国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对发展电子政府都有非常强烈的政治意愿和政治动机。面对当今国际竞争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不失时机地把电子政府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2002年2月,美国政府公布了美国推动电子政府发展的新战略,它抛弃了以往“以信息技术为中心”建设电子政府的指导思想,提出“以公民为中心;面向结果;基于市场,积极地推动创新”作为今后发展电子政府的行动纲领;同时,把战略目标确定为“方便公民与联邦政府实现互动;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改善政府绩效;改善政府对公民的反馈能力。”

  为领导和推动电子政府的建设,美国联邦政府建立了职能明晰,分工和分层合理的领导机构:

  (1)总统管理委员会——美国电子政务项目的最高层领导,联邦政府转型为电子政府的关键部门。它直接指导和审批美国电子政府项目,同时也关注政府机构间的组织和程序的变革,促进以公民为中心的改革。

  (2)白宫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具体项目的执行机构。主要负责日常事务,并及时向总统管理委员会报告事务进程以及获得相应的批准。

  (3)业务管理委员会——由信息主管(CIO)委员会和来自其他联邦管理委员会的成员组成。主要关注电子政府的四大业务[即“政府向公民”(GtoC)、“政府向企业”(GtoB)、联邦政府其他政府间内部(GtoG”)和联邦政府内部的效率和效力]相关项目的研究和实施的管理。

  业务管理委员会根据不同的任务合理分为四个大的项目小组,而且根据一些重要的项目结合成特别实施小组,并加强各个整合项目小组之间的协调能力。项目小组还注意吸纳相关的用户代表和专业人士,以保证项目实施的协调性和专业性。

  另外,美国在联邦政府下面还设立了10个由自发组织、政府及公益性团体组成的“政府技术推动组”,负责监管政府信息化建设和处理政府信息化所涉及到的各种日常事务。这些组织主要包括:政府信息化促进协会联盟、IT产业顾问协会、州级信息主管(CIO)联盟、国家电信信息管理办公室、政府评估组及首席信息化小组等。这里重点介绍美国的信息主管(CIO)联盟:1984年,美国总统负责的委员会得到一份关于信息差距的调查报告,针对政府信息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在政府的每一级机构中设立一名主管信息资源的高级官员,从高层上全面负责本部门的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直接参与最高的决策管理。此后,美国各级政府部门陆续设立了信息主管一职。《2001电子政府法案》进一步明确了信息主管的职能和作用,政府各部门的电子政府管理、建设、监督、执法等项工作必须由联邦政府的首席信息主管统筹,各级政府机构必须建立信息主管机制。信息主管的出现有效改善和加强了政府部门的信息资源管理,标志着信息管理的社会地位和职业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走上了技术与人文、经济相结合的信息资源管理阶段。联邦政府的所有机构和50个州政府都设立了直接向部门首长负责的信息主管职位和其属下的办事机构。由各级的信息主管组成的“信息主管联盟”在美国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府建设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成为美国成功发展电子政府的一大特色。

  为保障和规范电子政府的发展,美国先后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法》、《个人隐私权保护法》、《美国联邦信息资源管理法》、《政府纸张消除法案》、《政府文书工作减少法案》、《电子签名法案》、《2001电子政府法案》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2、分步实施,务实推进,效益优先

  在电子政府具体实施方面,美国实行分阶段实施的策略,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分为四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初始阶段,主要是提供一般的网上信息,简单的事务处理,以及有限的技术复杂程度;第二阶段,要进一步发展门户网站,更复杂的事务处理,实现初步协作,技术复杂程度也逐步提高;第三阶段,要实现政府业务的重组,建立集成系统以及复杂的技术体系;第四阶段,要建立具有适应能力的政务处理系统,实现政府与企业、公民的互动式交流与服务,与此同时,建立高度复杂的技术支持系统。按照美国的规划,到2005年将有35%的政府将处于第三阶段,到2010年,绝大多数现有政府部门将按照电子政府的要求被改造。

  在实施电子政府的过程中,强调成本核算和成本效益分析,并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评测体系。各级政府组织专门小组,定期考察政府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设施利用的“费用效益”和对评测电子政府的“总体成熟度”。总体成熟度有“服务成熟度”和“客户关系管理”两个指标,分别赋予70%和30%的权重。政府服务在这两个指标分别的得分进行加权平均后的分数为“总体成熟度”。“服务成熟度”测量的是“服务成熟广度”和“服务成熟深度”两个方面。其中“服务成熟广度”是指政府负责提供的服务中已经在网上实现的比例,“服务成熟深度”是指政府服务的完备水平。具体来说是把政府服务分成“发布”,“互动”和“交易”三个层面以反映某一项服务所能达到的最高成熟度。客户关系管理测量的是政府将服务提供给用户时达到的精致程度,它有5个子指标,分别是洞察力,互动,组织性能,客户建议和网络。在电子政府建设中引入效益评测,充分反映了美国政府越来越注重改善用户体验,以用户为中心提供政府服务。政府实施部门通过对评测结果的分析,及时解决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调整实施的重点、方法和手段。

  3、互联网成为“电子政府”中枢神经,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服务成为美国电子政府发展的基本点

  美国电子政府主要是依靠和利用互联网络技术来实现政务公开、为民服务、资源共享和内部办公电子化等方面功能的。互联网成为美国“电子政府”中枢神经,成为政务应用的主要载体。美国政府通过互联网架构“电子政府”的具体做法是:

  ● 重视政府统一的门户网站的建立。

  美国政府把自己的门户网站视为电子政府的形象标志,并把它作为提供政府服务的唯一窗口。美国联邦政府建立的门户网站“美国第一政府”网站,被誉为了解美国政府的“百宝囊”,是“通往所有政府信息库的大门”。该网站整合了联邦政府的所有服务项目,并与许多政府部门、各州政府、市县政府网站都建立了链接,使用户能通过这个综合性网络门户网站接向任何政府网站。其特点是:①它是一个完整的、开放的政府网站体系。②一个纯粹的门户。在它的首页,你看不到任何一条新闻,也根本没有任何有关新闻的栏目。③一个丰富的资源库。网站里面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将分属政府各部门的业务集中在一起,并与相应的网上支付系统配套使用。目前,美国政府网页已超过3,500万页,而且内容涵盖了有关市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息和服务,也包括各种公开的统计数据。

  美国政府的网站建设已成为美国政府电子政府策略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用该网站自己的话来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超越政府的传统界限,实现全球化的目标,将世界和美国政府的所有信息及服务联结起来。” 美国的政府网站相当具有人性化,充分体现了美国政府的服务公民意识。正如美国总统在关于“电子政府”的讲话中所宣扬的——这是美国的21世纪的政府,是你们的政府,是很容易接触的政府。

  ● 利用互联网实现内部办公电子化和公共信息资源共享。

  美国的各级政府在处理各种事务时,均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办事,没有层层下发的带有强制力的政府文件,机关内部的办公事务,如会议通知、信息传达、政策宣传、法规颁布、意见调查等,主要依靠基于互联网上通过网络安全认证的电子邮件系统来处理。美国政府还十分重视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增值利用,各级政府机构设置了信息解密办公室,对拥有的公用资料库的信息资源,依照相关法律分期进行解密,通过互联网提供给政府部门共享,绝大部分信息资源还免费向社会发布。建造在国际互联网上的办公系统为政府信息公开和信息共享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也为远程办公成为可能。

  ● 网络采购成为美国电子政府的一大亮点。

  电子采购成为联邦政府采购标准,网络交易额逐年攀升,就连全球最大的网上零售商亚马逊也有所不及,美国政府成为了网上服务的大赢家。

  美国电子政府的发展正在走出相互独立、单独发展的路子,而是在一个统一的政府网站下,将比较分散的各类政府网站综合到一个协调一致的目录下,根据特定用户群的需求开发一系列集成的政府服务项目。

  4、消除行业垄断,倡导企业竞争,加快社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化普及

  1993年克林顿政府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NII)”,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作为其施政纲领,计划投资4000亿美元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1994年提出“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GII)”,鼓励私营部门投资;1996年美国通过了新的电讯法案,消除电讯行业的垄断,开放所有的电讯市场,促使美国电讯行业展开新的竞争和重组,从而推动高速“宽带”网络的建设,并为所有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提供开放的网络通道。美国政府还着力加强社区网络建设,推动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互联网发展。1993年美国农业部和国家电讯信息局联合实施“农村设施服务计划”,投放在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光纤和相关设施上的资金达11亿美元。

  为进一步消除“数字鸿沟”,美国政府还通过各种途径、各种形式的普及国民的计算机知识,要求企业开发低成本计算机,帮助学校接入互联网,并注意资助“弱小群体”上网。如小布什总统上台后,就拨款4亿美元改进网上教育,耗资10亿美元改进残疾人上网条件等等。“互联网无处不在”在美国正在日益转化成社会实践,宾馆、饭店、机场、图书馆、甚至公用电话上都有专门的上网接口,只要手中有台电脑,就可随时接入上网。据最新统计,美国2.8亿人口中大约有一半人不同程度地已使用互联网。从1985年到2000年,美国人在办公场所和家里使用电脑的比例从30%增长至70%,美国家庭的电脑拥有数从15%猛增到60%。众多的上网用户,良好的上网设施,为美国建立“电子政府”奠定了坚实基础。

  5、外包模式成为电子政府建设主渠道

  美国政府从商业用户的外包服务得到启发,将电子政府项目的建设、运行维护以服务合同的方式外包出去,委托专业外包服务公司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政府的信息系统和提供相关的服务,这样,政府工作人员只需对公众服务的电子政府项目提出要求和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使政府能从建造和运行信息系统的不同环节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完成他们的核心业务。例如,美国海军在实施内联网建设项目时,由于采用了工程外包,短短两年就将一大堆分立系统实现联网,并投入正常运行。按美海军的话来说:如果没有这种外包,自己将要花20年时间才能完成。又如,美国亚里桑那州政府在建设驾照管理系统时,把该项目外包给IBM公司。整个网络的规划设计、软硬件的购置、系统集成和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均由该公司独自承担。系统投入使用后,马上产生出效益,每个驾照的成本从原来的6.6美元降低到1.6美元,民众办理驾照的等待时间由45分钟缩短到3分钟。IBM公司只对发放的每个驾照中收取1美元作为回报。由于采取了这种做法,政府不用投入一分钱,IBM公司也能从中得利,实现了“双赢”的目的。

  目前美国政府在电子政府系统运营服务和软件包上的投资比例是19∶1,而在私营机构中这种比例为6∶1。政府的目标是通过更多的政企合作和外包服务,使比例从19∶1降低到6∶1。为美国电子政府的项目建设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效能,政府能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投资得到了高质量的服务。

  为鼓励电子政府项目建设采用外包的模式,美国各方积极为电子政府的外包服务提供相应的法规环境。2002年12月17日,布什总统签署《电子政府法案》,鼓励政府机构电子政务项目向“使用节余”式的外包方向发展,提倡建立对外包服务商更为有利的环境。政企合作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将是今后美国发展电子政务的趋势。

  6、增强网络安全性赢得网民信任

  1995年,美国就提出了“战略信息战”的概念,就是指通过侵袭和操纵计算机网络的办法,对敌方国防和基础设施实施破坏,从而达到战略目的的作战手段。他们把这种“不费一枪一弹的战争”与核战和生化战并列为对国家安全最具威胁的三大挑战。在美国,网络安全最近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美国联邦调查局所属的关键性基础设施保护中心发布了一份题为《关于网络空间安全的国家战略》的报告,第一次明确地将网络安全提升到了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纳入国家安全的总体思路之中。 该报告指出:“网络空间对于本土安全与国家安全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安全可靠的网络空间是支撑国民经济、关键性基础设施以及国防的支柱。因此,‘关于网络空间的国家战略’是一项必须加以实施的战略。”

  美国的电子政府系统大部分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的,互联网络的安全不但直接影响电子商务,破坏网络经济,更对政府的信息资源,公民隐私和政府的运作构成极大的影响。美国政府在对公民诚信体系建设较为完善的基础上、加大对安全防范体系的建立力度,以维护网络信息的安全和提高公众对上网的信任度,具体措施有:

  (1)提出《关于信息系统保护的国家计划》,旨在构建联邦政府的信息安全模式,推动公众与民营之间的自愿合作,保护信息基础设施。成立国家基础设施保护中心,针对国家金融、能源、交通、供水等关键基础设施免受物理的和“网络的”威胁,实施国家战略。

  (2)美司法委员会通过首个反黑客议案《互联网完整及关键组织保障法》成为美国联邦首次针对黑客进行的国家立法,标志着美国联邦第一次对黑客行为采取了行动。

  (3)美国商务部所属的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成立了网络安全研究所,加强对网络安全研究的力度。

  (4)美国商务部企业服务局与产业界、消费者代表和政府部门相关共同合作,开发一种新的电子商务密码系统,专用于网上消费者和电子政府网上支付的保护。

  (5)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与国家白领犯罪中心开放因特网投诉中心,该中心通过FBI的网站在线接收来自公众关于网上犯罪的投诉,确定审查立案的必要性。

  (6)招纳网络高手和黑客进入政府或政府的保密部门,提高防卫能力。

  此外,美国政府推动电子政府发展的经验还包括,把发展电子政务与政府改革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推进电子政务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政府治理的变革,将政府职能向社会转移,更多地发挥非政府组织或民间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简化现有的行政程序,削减名目繁多的规制。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裁减机构和人员,削减财政开支。在政府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并不断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放松政府对社会、市场的管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美国的电子政务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三、我市发展电子政务的现状分析及其实施意义

  (一)我市发展电子政务的优势

  1、决策层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我市的党委和政府把电子政务作为今年我市信息化的头等大事来抓,特别是网上审批系统的启动,将使我市的电子政务实现跳跃式的发展,并对日后我市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势必起到示范和促进的作用。

  2、我市电子政务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已初具规模。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的电信设施建设发展迅速,电信、电力、广电的宽带数字网络日益完善。我市已建立起党政信息网路综合平台,以市政府为中心的宽带光纤网络连通城乡各级政府机构。互联网用户已超过25万,上网人数占总人口的20%左右。另外,电信业等多家运营商相互竞争格局的形成,加剧了我市电信市场竞争的力度,为发展我市电子政务和大众上网提供了多种选择和廉价的网络服务。

  3、我市政务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和经验。我市的政务信息化建设是沿着“机关内部办公自动化”——“管理部门的电子化工程”——“全面的政府上网工程”这条主线展开的。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相当一部分政府部门的业务系统建设和信息库建设已初具规模,个别还实现了网上办公、办证。被誉为电子政务“标志工程”的“政府上网工程”,从2001年启动以来,其第一阶段“形象展示”的目标已经基本达到,我市的绝大多数政府部门都建立起自己的网站。信息和网络技术在政府部门中逐渐得到普及和应用。

  以此同时,电子政务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重视,成为国家“十五计划”重要内容,与“九五”计划中主张“以信息产业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不同,中央政府主张,信息化政府先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发展。所谓“后化”带动“前化”。从“推动”到“带动”,中央政府态度明确而坚定地进一步提升了“信息化”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据的地位。电子政务不单在我市,而且在全国上下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二)我市电子政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我市政府信息化和推进电子政务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还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市的电子政务还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除了公务员对电子政务的能动性比较缺乏等主观因素外,还集中主要表现在:

  1、重“硬”轻“软”,“只见电子,不见政务”的现象比较突出。表现在:把电子政务仅仅当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只关注资金、软硬件等“硬投入”,不重视用户需求和软件开发,导致系统缺乏应用或效果不佳;有些政府部门在网上设立网站时,以为把一些政策、法规、条例搬上网络就万事大吉,信息固化,没有更新或更新不及时,成为典型的“形象工程”还有些单位对电子政务建设的理解只停留在指令的执行层面,是奉旨行事,做“克隆工程”,上级单位做了一个网站,我照做一个;别的单位一个门户网站,我仿制一个;照猫画虎,没有创新,为应付领导和上级检查而设。据统计,目前我市各级政府部门的64个网站中,就有十多个是“死站”,还有一部分是“空站”。我市的政府网站的整合性、时效性、实用性、服务性、互动性还有待提高。

  2、重建设,轻管理、轻整合。有些单位在实施信息化建设时,只追求大而全的系统,而没有考虑自身的技术力量的能力,由于工程的大面积铺开,导致工程管理和日后维护跟不上,严重影响工程质量;还有些单位对已经建立的行业或部门信息化系统在没有进行有效整合,就急于再上新项目。这样就形成旧的“信息孤岛”未除又出现新的信息孤岛,从而使未来的整合变得更加困难。

  3、组织领导,人员素质有待加强。我市各级政府部门实施电子政务的能动性还比较缺乏,公务员运用信息技术的整体水平也不高,有些单位把电子政务建设只看作是信息部门的事,缺乏有效的领导和推进机制。

  此外,我市社会的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异构系统、数据异构导致的“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网络信息安全的隐患较为突出,上述诸多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我市电子政务的发展和深入。

  (三)加快推进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应对“入世”带来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我们政府管理体制及行为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世贸组织的非歧视原则、透明原则和法制统一原则,将对我们政府现有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为入世后,不仅我们的产品、服务市场、资源配置必将国际化,而且政府的经济政策也势必朝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要遵守世贸组织成员国共同认可的基本原则和约定,与其他成员国的经济政策协调一致,并要按照国际惯例实现透明化。

  其次,加入世贸组织后,对政府的公共服务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入世后,除了企业、人才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外,在这种竞争的背后,实际上还有一个政府管理之间的竞争问题。而政府管理的竞争主要表现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方面。这就是说,我们的政府服务不但要体现出办事高效、廉洁以及具备较高的透明度,而且在保障公民的利益等方面还必须有新的举措。

  再次,加入世贸组织,将对政府管理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像以往那种政府过多地对市场的干预,过多地运用行政权力,行政审批以及暗箱操作、透明度低等传统的管理方式,都必须随之改变,需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管理社会和经济。

  2.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可以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来看,电子网络政府的建立,主要在三个方面对政府公共服务产生积极影响。首先,政府可以通过网络,向社会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政府公共服务技术手段落后的问题。其次,可以大大提高政府提供服务的效率,克服官僚主义等弊端。再次,电子网络政府的建立,还可以保证公共服务的公正性和公平性,真正作到一视同仁。

  从接受服务的对象来看,电子网络政府的建立,为他们获取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在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下,社会各种组织和个人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常常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比如,要办理一件事情,要跑很多路,进很多政府部门,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还不一定能顺利办成。另外,人们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没有选择的余地,更谈不上个性化的服务。而电子网络政府的建立,则可以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一方面,通过网络政府,可以把政府承担的各类公共服务的内容、程序、办事的方法等向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单位、个人予以公布,使广大群众作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网络,提供“一站到底式”和24小时的服务,这就使过去必须要到多个部门去办理的事情,在政府提供的网络窗口,很轻松地得到办理,而且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有可能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可以获得满意的服务。

  3.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大大降低行政成本

  有效地利用政府内部和外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改进政府治理,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往,我们的政府治理中,之所以出现管理成本过高,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造成严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而电子网络政府的建立,以及政府管理中通过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以及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可以把一定区域、乃至全国的行政机关连接在一起,使信息、知识、人力以及创新的方法、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等各种资源,真正实现共享,提高包括信息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利用的效率。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还可以大大降低政府的行政管理成本。在电子网络政府状态下,由于行政系统内部办公自动化技术的普遍运用,使大量以往必须由行政人员手工作业的工作,可以在一种全新的网络状态下进行,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如虚拟办公、无纸办公的出现,以及政府部门之间跨部门、跨地区的电子交换作业、公务活动的连线办公、电子邮递、办公自动化、公文电子化处理等,都可以大大减少行政人员的办公费用和公文处理的费用,克服以往长期困扰我们的“文山会海”、“公文旅行”等现象。与此同时,还可以避免大量有形资源如组织机构、会议设施等的重复建设和浪费,减少行政系统的中间层次和管理人员。所有这些,都可以相应地减少行政人员的工资、福利方面的开支,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

  4、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政府是最大的信息拥有者和电子信息技术的最大使用者,电子政务几乎覆盖了信息技术、信息内容、信息服务等产业的所有领域,是实现全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推动力量。面对一个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的社会,只有加快实施电子政务才能有效地履行政府职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能等经济水平提高以后才去发展信息化。电子政务的实现将产生强劲的示范辐射作用,将有力地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电子政务建设已成为提高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在激烈的竞争中,谁能更快地走在前头,谁就能取得优势,创造经济腾飞的奇迹。

  实施电子政务是时代的强音,是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助推器”,是反腐倡廉的“好帮手”,是政府与市民的“连心桥”。实施电子政务将使我们的政府成为一个更开放和透明的政府、一个更有亲和力的政府、一个更符合环保精神的政府、一个更有效率的政府、一个更廉洁勤政的政府。

  四、推进我市电子政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进入21世纪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电子政务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电子政务已由战术地位转变为战略地位;由局部推进转变为整体推进;由技术驱动转变为业务驱动;由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市场共同推动。但是,在我国推行电子政务决不会一帆风顺,其中所遭遇的最大挑战就是政府需要同时完成两次改革。 因为,在人类社会中,政府形态分为农业文明的传统政府形态、工业文明的法制政府形态和信息文明的电子政府形态,三个政府形态循序递进。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是工业文明的法制政府形态了,过渡到信息文明的电子政府形态是自然而然的事。而我国目前尚处于传统政府向法制政府形态过渡的阶段,因此,要过渡到电子化政府需要两次跨越。综观世界各国,发展电子政务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国外虽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只能借鉴,不可照搬。我们必须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探索创新,循序渐进地搞好我市的电子政务。在推进的过程中应着重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把握重点,突出政务

  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 “电子”与“政务”间的关系问题,说到底就是技术与体制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核心,或者难点,绝大多数人认为不是技术,而是政务,或者与此密切相关的体制、制度层面的问题。电子政务是现代政府管理观念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产物。本质上,电子政务是对政府管理、政府事务的“电子化”转移,是对原有状态的改造和超越,而不是直接平移或电子化仿真。在这里,“电子”只是手段,改造和超越“政务”才是目的。发展电子政务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和电子政务的要求,对现行的政务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完整、先进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实现政府在信息流通、工作组合、制度执行、事务控制、时间管理等管理环节的计算机化。

  到目前为止,实现电子政务的技术,基本可以得到保证,也趋于成熟,而政务方面问题的解决,则要复杂得多。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有效、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显示我国政府决心通过实施电子政务推动行政改革。因此,我们应把发展电子政务的重点放在改造政务上,改革目前已经不适应现实社会生活需要的政府组织和管理模式,对传统的行政流程、组织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整合,从而为电子政务的推进创造好的体制条件。所以,我们在发展电子政务的时候,必须“重政务”,政务改造要先行。

  政务改造的重点就是重新整合和再造政府现有的行政流程,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流程,并推进与之相关的各项改革,形成以业务流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为此,需首先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建立统一的政府部门工作规范;第二,对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深化改革;第三,要制定有关政务公开的具体实施办法,提高政府管理的透明度;最后,要认真清理收费项目,改革收费管理制度等。只有在上述四个方面的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行政流程的改革才有可能真正深入下去。

  政府行政流程重新整合和再造是电子政务绕不过的门槛,是电子政务的先导工程,是将先进的政府管理服务流程在计算机中固化的过程,复制没有经过现有不规范行政流程建立起来的电子政务系统,只能算是在网上多增加了一个“业务窗口”,而没有真正起到优化政府对公众服务和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而且,落后的流程固化到计算机中将更落后,不但管理成本增加,并可能成为发展电子政务新的障碍。只有先进的管理流程固化到计算机中,才能发挥电子政务的作用。

  (二)加强政治领导,“电子”与“政务”要协调

  实施电子政务就是要突破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形成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政府的,实现政府的职能转变,科学决策,高效运作,公开透明,利民便民,建立政府与公众间的新型关系。它的服务性、公开性和透明度势必导致政府机构与市民间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某些人会失去权力,失去岗位,失去得利益,他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阻碍电子政务。另一方面,在电子政务实施的每个阶段,都有大量协调的需求,特别是各类业务的协同。很多单位规划时未解决协调机制和机构问题,都把规划实施的责任派给了像信息中心这样的技术服务部门。当遇到协调的需求时,信息中心由于没有这样的责权,加上没有上级部门授予的“尚方宝剑”,断然难以协调与之“平级”的其他部门,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可久拖不决,工作将难于开展,效益也难以得到保障。因此,没有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个人和部门的利益无法触动,利益冲突无法协调,业务无法协同,“电子”无法服务“政务”。可见,电子政务最需要的是政治领导,而不是技术领导。只有领导政治上的参与,坚定电子政务的光明前景,对政府机制改革、政务体制改革有明晰的战略性意愿,并广泛地寻求跨部门的政治支持,才能扫清电子政务前进中的各种各样障碍,促进和保障我市电子政务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不能否认,电子政务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不单是一项“政务工程”,同样也是一项技术性和工程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组织者有较高的技术素质和工程素质。因此,在建设电子政务过程中,强调领导作用、强调“一把手工程”的同时,应加强技术和政务之间的协调。在我市实施电子政务领导体系中,建立专职的、参与决策的、有协调权力的“信息主管”机制,包括“信息主管”职务以及相应的组织结构。“信息主管”定位应是一把手的一个主要助手,是一个复合型人才,他不仅要懂得“政务”,还要懂“电子”,担当行政业务和信息技术之间总协调的角色。随着我市电子政务的深入发展,在政府各级设立专职的“信息主管”职位,把电子政务变成为“一把手+信息主管”工程会越来越重要,作用也会越趋明显,“信息主管”将成为政府部门电子政务的鼓动者,实施策略的制定者,项目实施的组织者,系统可靠运行的保障者。

  (三)构想要大、起步要小、扩展要快

  “构想要大、起步要小、扩展要快” 是全球对于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一个共识性原则,也是我们发展电子政务,提高成功率和存活率的重要的思想方法。

  1、“构想要大”主要是指我们在规划电子政务发展蓝图的时候,要有洞察力,有想象力,有前瞻性,要“大处”着眼,“远处”着眼,要满足广大用户的期望,与长远发展目标相匹配。只有科学地、切合实际地构想出远景蓝图,才能使我们搞清楚今天发展所走的每一步的作用与地位。电子政务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在这个十字路口上迈开的第一步将意味着我们会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得到不同的结果。因此,“构想大”能帮助我们正确地定位,使我们今天的努力能发挥长远的作用。如果不善于勾画未来发展的蓝图,必然会导致今天的短期行为,这正是导致电子政务系统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2、“起步要小”是要以小的、容易实现的、效果明显的项目起步,确保初战必胜; 或者,将大的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小的项目组织实施。电子政务不是一项可大规模推进的静态工程,而是培植一项可持久运作的业务。对于电子政务这样探索性的任务,做成任何一件事都不容易,拔苗助长是不行的,全面开花是危险的,重要的是能成活,能产生出效益。实施前期尽量不要去碰太多的利益,要学会寻找“切入点”,把目光放在那些有可能事半功倍的项目,从条件完备、容易成功的项目入手,不冒进,不四面出击,不贪多,以小的成功为成功,以具体业务为驱动带动整体发展。初始项目的成功可导致的目标用户群的广泛参与和使用,保持电子政务领导者执行者和实施者的“士气”,成为将来发展的卖点和支撑点,成为继续发展的动力,这样,我们的电子政务发展就有可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

  3、“扩展要快”是在已经取得经验和效益的基础上,加快系统扩张的步伐,尽快拿下这个系统所应有的全部经济和社会效益。当电子政务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后,我们就应当将其迅速地扩大与完善,进而创造出更完善更有效的业务系统,取得更大得效益。复杂的系统不是拼凑而来,而是由成功的主干业务扩展而来。基于成功业务的迅速扩展,这比另开新的业务更有效,风险也更少。

  4、学会绕过困难,抛弃完美主义。在建设电子政务过程,我们应提倡不怕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但是重要的是要解决问题,达到的是目标。克服困难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之一,有时绕过困难却是解决问题更有效的渠道。绕过困难是指设计思想的灵活性,我们用不着把未来五年、十年的需求中碰到的难题都放到今天一下子解决,今天有今天的重点目标,要尽快创造用户效益,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难题可放在今后考虑,否则将导致巨额的建设成本,我们无法取得第一步成绩。高技术、高难度的业务未必就是最有效的应用,或者只是在若干年后才会有重要效果出现。我们将这些问题放在一边,等别人做好了我们再用就会容易得多。 绕过困难的另一重要的办法就是要用概率的观念来选择重点,不要求十全十美,而要追求经济合理。经常是不到5%的特殊情况会耗去我们80%的精力,暂时不做那5%,以免分散精力,得不偿失,而是集中力量去做好其他工作,就会尽早地取得那95%的成效。 一时的不完美并不等于项目的失败。

  (四)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

  电子政务是一项面向用户,最终为用户所用的项目。能否做到“能用、好用、喜欢用”,不是我们的领导,不是我们的专家,也不是建设和设计人员说了算,而是由项目的使用者和服务对象说了算。如果只靠上面定方向、下指标,甚至发命令,而了解用户的需求,不创造环境,不发挥下面以至最接近民众的基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电子政务即使搞起来了,也很可能不好用,甚至不能用。这样的电子政务系统那有效益可言呢?因此,要建设有效益的电子政务系统,就应该以用户为本,真实地体会用户的感受,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把握好用户的需求,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建成的系统要以“用户满意”为目标。

  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目前我市电子政务的发展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政府上网工程虚多实少”,不少政府部门仅满足于登网“亮相”,信息量少、更新不够及时,实用性差,缺乏交互性;政府内部业务系统的建设也不尽人意,不少是“三不”工程,即“不好用,不会用,不能用”工程。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重“硬”轻“软”;只讲设施建设,不谈具体应用。多年来,众多失败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无不与此有关。应当明白,当昂贵的网络系统、服务器等硬设备投入正常运行之时,并不能证明已经取得了成绩。花钱买来的商品当然能够运行,何绩之有?网络系统上没有应用,非但没有成绩,如同负债一样,背上了包袱,硬件系统越昂贵,闲置的时间越长,包袱就越沉重,贬值越大,因为,根据摩尔定律,信息技术产品每十八个月就会提高一倍性能,下降一半价格。真正的成绩是应用,有一分应用就有一分成绩,没有应用就没有成绩。花钱越少,应用越多、越完善,数据资源越丰富,对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作用越大,就越有效益。解决这种重“硬”轻“软”,忽视应用的方法是:先规划应用,再规划硬件配置;先讲产出,再谈投入。

  (五)整合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增值利用

  所谓整合,就是对于分散异构信息资源体系,在兼顾信息资源现有配置与管理状况的条件下,实现无缝整合,在新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上,开发新应用,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增值。

  在推进我市电子政务的障碍之一,是政府服务系统资源和进程彼此独立,不能共享和协同,即“信息孤岛”问题,老百姓办一件事情,需要与不同部门打交道,需要在各个机构进行登记,因为各个局开发的应用系统是异构的,采用不同结构和不同标准的系统平台,不能共享,这就直接影响为公众的服务功能,电子政务就没有效益可言。其实,我们不缺信息,我们真正缺乏的,是对这些信息的有效提炼、整合、分类,对外能让公众看到,对内能让领导看到。在技术上,目前完全可以实现对分散异构系统平台的无缝整合,但是技术以外除了进行政务体制的改革外,我们还需要对信息资源加强管理,要建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强力中心”。强力中心的职责包括:首先,进行信息资源管理。对信息资源进行集中和调度,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和安全分级,有效地将内容个性化地推向用户,对信息资源的传输、发布进行管理和监控。其次,进行认证授权管理。我们要求的信息共享,不是不加控制的所有人共享所有信息,而要完成信息内容的可控共享,这就涉及一个授权管理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对访问者分级认证、分级授权的同时,要对被访问的信息内容进行对应一致的分级分类管理。再次,对电子政务业务进行协同调度。未来共享平台上的并联审批工作、以事件为中心的协同办公,都需要一个机构来进行整体的协调和调度。另外,强力中心还要对公共数据进行管理,这些公共数据包括管理城市基础数据库、数据仓库和以元数据管理支持下的虚拟数据库等一系列的数据资料。而强力中心除包括这些管理职责外,还需要负责技术服务、网络管理、安全管理等工作。

  (六)重视公共参与和政府公务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建设电子政务的每一阶段,公共参与都是重要的。公共的积极参与,使有利于政府有利于听取不同的声音,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那些与提供公众服务直接相关的电子政务项目,市民就是专家,这样的项目,就算是功能齐备,性能优良,若离开了公众的参与,没有被公众广泛使用,就不达到目的,取得应有的效果。为了促进参与,政府应积极宣传,大力推广,通过各种途径普及信息化教育,清除公共参与的障碍,降低电子政务的门槛。同时,不要一想到建电子政务,就是把什么都搬到网上。其实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包括上网人数占人口60%以上的美国,在构建电子政务中,都普遍运用电话这种形式,建设客户关系管理中心,作为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电话的普及率跟互联网相比,相距甚远,借助电话、传真、短信等通信手段,开辟政府和公众联系的另一条渠道,使更多的市民享受电子政务带来的服务是我市今后建设电子政务应考虑的问题。

  另外, 政府的公务员也是电子政务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人员之一。必须加强对公务员信息化应用的培训,要形成制度,并作为公务员上岗是否具备资格的一种条件。搞好公务员培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编好电子政务的培训大纲和培训教材,要适合公务员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避免流于形式。

  (七)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实施电子政务

  发展电子政务,我们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不要总是想着由于缺少资金,缺少人才而无所作为。目前,我市建设电子政务的主要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建模式,由政府投入资金并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进行建设和负责日后系统运行的维护管理;另外一种是外包模式,也是依靠政府拨出资金,通过公开招标形式,在取得合适的项目方案的基础上,把建设项目的外包给中标的公司,由他们负责系统的建设,监理,甚至日后的运行维护。第一种建设模式,即采用政府包揽的方式,其最大的缺点是:项目的成败与政府自身的技术力量密切相关。这是因为:电子政务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设,技术上涉及到现代信息技术、通信传输技术、行业应用等领域的方方面面,政府部门不但需要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还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各类专业人员齐备的技术队伍,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但是,政府部门并不具备“养”起这样一支专业技术队伍的条件,这是因为政府部门无论在职能上,还是编制、体制、工资分配上都有的诸多障碍。这样一来,推开的电子政务项目能达到什么水平,产生什么效果等不定因数就会增多,政府部门承受的各种风险就会加大,政府投入的资金有可能造成浪费。第二种建设模式,即“部分外包”或“完全外包”的模式,政府虽然主要依靠的是外部的技术力量,并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方案,选公司。但是,电子政务工程是一项全新的工程,我们发展电子政务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发展基础的差异,除了法制条件,社会环境,经济基础和网络条件等外不一样外,他们的电子政务建设是建立在社会信用体制比较完善基础上的,通过发展电子商务所取得的经验来推动电子政务的建设。而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政务的规范化建设还有待发展,政府信息化建设也只属于初级阶段。要建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电子政务系统,让它产生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政府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和时间去研究、论证。因此,政府的决策,项目建设方案的制定,外包公司的选定等方面都会隐藏着诸多风险。同时,在建设过程中,项目资金能否适时到位,政府主持和参与建设的工作人员容易出现的“权力寻租”等腐败现象,都会导致项目的失败,还会对日后的电子政务建设造成诸多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在实施电子政务时要有创新思路,要把风险减到最低。我们可借鉴美国发展电子政务的做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当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以市场化运作模式实施电子政务。具体来讲,就是要实施以效益为中心的推进模式,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挥下,多渠道扩展合作伙伴,利用民营资本对效益化的敏感性和他们在商务中积累的专家、资源、经验、公共关系等方面的优势补充了政府的不足。政府只需出题目,提要求,给政策,把方向,鼓励民营部门参与到电子政务的建设中来。放手由他们自行挖掘、选择相关的建设项目,并由他们出人、筹资包揽从项目的调研、方案的制定、实施建设到和系统的运行维护的全过程。把电子政务建设变成政府出资建系统,变为企业在效益驱动下,出资建系统,并用它来为老百姓服务。那么企业就可以从自己建造的项目真正产生效益后获取相当的利益回报。政府和企业通过这样的合作实现双赢,政府就不用负担任何决策和资金的风险,所建成的电子政务系统也容易产生效益,更能体现老百姓的意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在政府的指挥棒的统一引领下,电子政务势将发展得更稳健,更上规模,更有成效。产生出来的效益点,最终会形成电子政务总体规划的“面”。

  最后还要强调的是,不管用什么方式建设电子政务,我们都不能否定政府部门技术人员参与电子政务的重要性,上面所说的政府“不用去‘养’一支庞大的技术队伍”,并不是说政府不需要拥有自己的技术队伍,而是说技术人员结构和数量要适当,起码政府能“容得下,养得起,留得住”。他们的责任和担当的角色应该是:领导决策的“助理员”,“电子”与“政务”的“协调员”,政府部门与施工单位的“联络员”,工程质量的“监督员”。政府要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到电子政务的建设中去,配合实施公司的工作,虚心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的技术能力和水平,努力锻炼成政府可靠的技术核心。

  (八)建立安全保障体系,构筑“网络长城”

  政务活动不同于商务活动,它关系到党政部门、各大系统乃至整个国家的利益。因为政务信息比商务信息更为敏感,所以电子政务作为政务活动在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对安全性有着很高的要求。

  目前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安全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内部人员违规与违法;网上黑客与计算机犯罪;网络病毒的蔓延与破坏;机要信息流失与信息间谍潜入;网上恐怖活动与信息战;网上安全产品的失控;网络与系统自身的漏洞与脆弱性等。引起系统网络安全问题的两个主因是,一是网络系统本身存在的漏洞,是网络系统先天不足,可以采取一些技术措施加予解决,如安装防火墙,打软件补丁、异地备份等;第二就是人为的因素,据有关专家估计,信息网络上的安全问题80%上是由于制度不健全而引发的,是人为的因素。这是我们往往容易忽视了电子政务的最大的安全隐患。可见 “信息安全,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安全管理是重点,是难点,技术手段只有和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相配合,才能产生效果。因此,我们在重视安全技术建设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建立和落实规章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操作和运营的管理和监督的力度,对公务员进行广泛安全技术培训。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人员机制和网络安全报警处置中心,提高我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提高对隐患发现能力、网络反应能力、打击网络犯罪的能力,信息对抗能力。并通过建立灾难恢复基础设施和密钥管理基础设施确保电子政务系统安全可靠。当然,强调信息网络安全并不是把安全问题绝对化,认为“越安全越好”。其实,一个门需要几把锁,取决于门里放了什么东西。显然,锁越多,安全的成本就越高,门的使用效率就越低。因此,在设计系统安全措施的时候,必须根据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综合考虑安全、成本、效率三者的权重,并求得适度的平衡,实现“恰到好处”的安全。

  电子政务建设是引领政府管理体制变革的创新工程;是提高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挑战能力的基础工程;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龙头工程;电子政务建设是造福群众的民心工程。发展电子政务利国利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将能排除一切困难与障碍,实现电子政务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