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背景
北京天坛医院建立于1956年8月23日,是一所以神经外科为重点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内设有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市医学影像中心和全国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是世界三大神经外科研究中心之一,及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临床、科研、教学基地和WHO在中国的神经科学培训合作中心。北京天坛医院现有职工1800多人,其中医务人员1700余人,核定病床数为950张,设有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神经放射、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24个临床和医技科室。神经外科设病床300张,分脑血管病、颅内肿瘤、外伤、小儿、脊髓、功能性疾病、介入神经放射及综合病房10个病区、9个临床专业组。近年来天坛医院全部实行了显微镜手术,开展了伽玛刀治疗、导航手术、脑室纤维内窥镜手术、立体定向及深部微电极刺激(细胞刀)治疗癫痫手术等与国际同步的新手术方法,提高了手术质量。
网络应用历程
北京天坛医院在1993年前后开始采用简单的计算机应用。收费、药房等科室各自开发了一些应用系统,当时只是一些零散的基于DOS的应用,没有整体的网络和应用规划,有些应用还是单机运行。1999年,北京天坛医院看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趋势,意识到应该对网络和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总体规划,通盘考虑。经过考察,天坛医院选择了在医疗行业具有较强实力的东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应用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合作伙伴;在网络方面,则选择思科系统公司作为设备供应商。
面临的问题
天坛医院在过去十多年间,引进了DR、CR、DSA、CT、MR等大批进口的先进医学图像设备,对提高诊断水平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所产生的大量影像资料对医院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胶片备份、人工管理的方法,需要较多的存储空间、资金和管理人员,而且存在着资料易丢失、查找困难、保存时间短等问题。这种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医院迅速增长的业务要求,天坛医院急需一种自动化的影像管理系统来代替传统模式。于是,北京天坛医院决定启动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建设。
2000年5月,天坛医院建成了面积达350平方米新的信息中心,由此掀开了北京天坛医院信息化建设崭新的一页。医院引进的信息中心主任王韬长期在医院工作,既熟悉医院业务,又了解计算机管理流程。信息中心共有10余人,其余人员也多来自医学工程、医疗器械、无线电等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只配备1人。
2000年10月,北京天坛医院和东软股份有限公司开始联合开发医院管理信息系统(e-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eHIS)。2001年6月,大型医学影像系统NEUSOFT PACS/RIS系统开始使用。
在一年多时间内,信息中心在医院内架设了千兆带宽的光纤网络,将门诊楼、住院楼、影像楼、研究所、教学楼、综合楼紧密的连接在一起,目前已布设500多个网点,完成了主机房、多媒体教室的改造,实施了全院的办公自动化联网,实现了全院的Internet网络共享,建立了天坛医院自己的网站,完成库房管理系统、医疗数字影像系统、检验连线系统、检查报告管理系统、检查收费管理系统、住院收费管理系统、中心药房管理系统、病区医嘱工作站系统、病区护士工作站、手术室管理系统、物价管理系统等一大批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基本构架出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的整体框架,为今后天坛医院现代化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取得的成功
目前天坛医院住院部28个病区以及手术麻醉、药房、检查化验等35个部门已经运行NEUSOFT PACS/RIS系统,每个病区有5-7台医生工作站,每个护士办公室一台护士工作站,住院部现在有客户终端240个,年底将达到300个,实现了CT、MRI、CR、DSA等联网,以及通过局域网络进行影像采集和传输、存储、诊断、胶片打印的网络化管理,从而使影像资料在临床各科室共享,让信息真正流动起来。医生在会诊时可方便地调阅各种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在病房工作站也可方便地查阅病人的X光片、ECT、CT、核磁、血管造影、超声波、胃镜等临床资料。
在神经内科的4个病区,天坛医院正在试验无线网络,实现床边护理和查房的网络化管理。有6个病区完全实现电子病历,计划2004年住院部所有病区实现电子病历。
作为PACS系统的另一重要应用,目前天坛医院也开展了远程医疗业务。天坛与东软数字医疗公司合作建立了远程医疗部,利用东软的影像设备DICOM接口,通过卫星等宽带方式,从其它医院将数字图像传送到天坛医院,由专家进行会诊。目前该部门已经拥有100多家会员,做了近1000例会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天坛医院还建立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天坛医院购买了900多种中文医疗期刊的全文,全体医生都可以在网上方便地阅读这些内容。明年准备再进一步购买一批英文期刊。
实施过程
大多数医院进行信息化建设,都是先建设以报告信息为中心的HIS系统,待HIS系统建好后,再建立以临床影像信息为中心的PACS系统,而北京天坛医院的做法却有所不同。从1999年开始天坛医院就坚持“以临床信息为中心”的原则,信息化建设先从住院部做起。住院部是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一般来说,住院部每个病人每天平均费用是800元,而门诊部每个病人平均的费用在100元-150元之间。因此,医院信息化先管理好住院部,就掌握了收入的大部分。天坛医院要建立一套以临床信息为中心的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
疏通网络神经中枢
如果把信息化比作医院的神经系统,那么网络就是医院的神经中枢。天坛医院在1999年曾建立了一个百兆网络。由于PACS则需要处理大量的影像信息,对计算机网络的速度、可靠性、可用性、扩展性、服务质量、存储容量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北京天坛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韬一贯的作风是务实,建网的原则是不追求最先进,而是要求当时够用,并具有很好的扩展性。2001年初天坛医院信息中心再次选择思科网络,在医院内架设千兆带宽的光纤网络,将门诊楼、住院楼、影像楼、研究所、教学楼、综合楼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完成了主机房、多媒体教室的改造,实施了全院的办公自动化联网,实现了全院的Internet网络共享。
王韬认为,网络产品一定要选择有实力的品牌,保证后续产品研发能够跟得上,能够顺利升级。选择思科算是选对了,这些年来,网络界并购如此频繁,而思科这棵大树始终枝繁叶茂。
如下图所示,天坛医院采用高性能的思科Catalyst交换机建设网络核心和主干网络,每个端口都具有独享千兆的交换能力。思科网络解决方案具有的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和服务质量等特性,为天坛医院PACS系统的实施和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天坛医院的影像数据全部在线存储,方便存取,目前总数据量达3TB,每天以5GB的速度增加。在这样的网络上,连接了500多台工作站,高峰时,调阅影像的时间不超过5秒。高速可靠性的网络,提高了医护人员使用PACS的积极性。
投入和效益
天坛医院医学影像系统的投入只有800万元,由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计算放射摄影系统、医学影像存储与通讯系统和放射信息管理系统组成了完整的无胶片化数字医学影像系统,让医院、医生、病人以至整个社会都从中受益。
提高了管理效率
天坛医院的大型标准设备(CT、MRI、CR、DSA等)已经实现联网,可以通过局域网络进行影像采集和传输、存储、诊断、胶片打印的网络化管理。放射科医生、门诊及病房医生可以快捷、方便、准确地使用计算机进行查询、图像处理、三维重建、图像测量、影像诊断和写报告,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比如,非典期间,医院需要每天统计发烧病人的详细情况。如果没有信息系统,每天这项工作将需要大量人力才能完成。通过信息系统,天坛医院可以随时提供这样的报告,包括病人每天的体温曲线等,甚至可以自己设定统计37.5度或38度以上的病人。又如,住院部人员每天交接班,需要向下一班报告当天28个病区的床位使用情况,过去采用人工方式,准确性和及时性难以保证,采用信息系统,只需要轻按鼠标即可完成。
数字化影像和信息的海量存储,解决了医院大量影像和信息的存储和管理问题,保证了影像与数据的海量存储、数据的安全性和3年在线量,让病人查询、转院甚至多年以后进行统计都非常方便。
提高诊断质量
PACS系统可以显着提高影像保存的质量,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用传统的方法看病人的CT片、X光片等,原片的效果和尺寸,都是不能改变的。而在医学影像系统中,则可以将这些图片随意放大,看更细致的局部,还可以将切片图转换为虚拟的三维图形,甚至还可以通过动画看病情变化的过程。
让病人享受更多服务
实施PACS系统后,医生在进行CT、MRI、CR等数字医疗设备的检查后,不必等待洗片,可立即进行诊断和报告,大大缩短了出报告的时间,从而减少了病人候诊时间。另外,PACS系统使远程会诊成为可能,身处各地的专科医生能够通过网络浏览病人资料,进行会诊。以前,医院不能给病人提供费用明细,只能提供如药费、检查费这样的总数,病人什么时候用了什么药,每种药的单价、数量、总价,都一清二楚地提供给病人,提高了医院的服务质量,便于减少医患纠纷。
经验和教训
跟所有企业实施信息化一样,天坛医院实施信息系统也会遇到一些阻力。当PACS系统开始运行时,容易受到一些医生的排斥,把新系统实施中遇到的一些小问题当成不上新系统的借口。天坛医院信息中心的经验是:一方面,树立样板,先选择容易接受、比较包容的病区入手;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助院领导实施信息化的决心,通过开会,引起中层干部的重视,由他们推动工作。另外,医院在信息化建设中要实事求是,够用就好,不要追求高档。做事要有规划,要有科学依据。选什么不选择什么,不能凭感觉。
下一步
天坛医院正在实施门诊部的信息化,HIS和PACS两大部分同时推进。整个医院都信息化以后,将从医疗质量管理、成本核算等方面全面挖掘信息系统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