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电子政务发展新形势
来源: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 更新时间:2010-12-31

  中国电子政务,从上世纪80年末开始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各级政府普遍实现了政府上网,政府办事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在明确建设原则及策略、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和法律法规、统一标准、解决行政体制障碍、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文试着从国内外的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的现状和特点角度,对未来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和建设重点作一个初步的判断。
  电子政务发展与应用的现状和特点
  一、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的现状和特点
  (一)取得的成绩
  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起步,经历了从单机到联网、从分散到集成、从办公自动化到政务信息化三个发展阶段。目前,在有的市、或政府部门基本建成了覆盖市——区——乡镇、社区的计算机三级宽带网络平台,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实现了互联互通;建立了数据中心,建立和完善了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两大基础网络,构建了信息安全、系统管理和业务应用三大支撑体系,建立了业务管理、办公管理、政务协作、公众服务四类应用平台。
  具体表现为出现了电子政务促进公共服务创新的三种模式:一是以核心业务流信息化为主线创新公共服务。许多“金字工程”是以政府的核心业务流为主线进行开发的。金税工程首先做出的最大的贡献是增值税的交叉稽核。金盾工程瞄准的是公安部的一些核心业务,如户籍管理、交通管理、出入境管理、公共安全管理等等。金关工程是解决日益繁忙的海关报关问题,在提高监管水平的同时,提高通关的效率,等等。其他如金财、金审等无不如此。二是以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为主线创新公共服务。许多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工程是以政府的门户网站建设开始的。三是门户网站+核心业务创新公共服务。在建设政府管理信息系统的同时,以政府门户网站作为政府与公众的接口。在线办事进步很快,“首都之窗”、“中国上海”、“中国广东”等表现突出,在线办事超过1000项的已有20多个。在通过网络听取社情民意方面,商务部处理群众留言、部长信箱等多达5万多项,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类似这样的系统,成功率比较高。
  总的来说,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已经开始从起步阶段迈入整合阶段。整合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行业垂直系统的整合;二是地方政府的横向整合;三是垂直系统与属地部门系统的整合。从而实现各层级政府之间畅通、政府各部门之间无缝、条块之间有机结合。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和运行体制、预算体制不完善,组织机构缺乏落实,职能配置及其运行方式不明确。二是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开发利用的水平低。由于受我国条块分割体制的影响,已建设的应用更多的只是处在传递政府信息和办公室自动化等低层次、简单应用上。部门自成体系现象严重,跨部门应用系统设计成了部门内系统,完整的电子政务体系被隔离成一个个独立的“孤岛”。大多数跨部门的重点业务系统被牵头部门设计成了部门内系统,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没有达成共识,自建、自用和自成体系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明显,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体系被人为地割裂成了一个个“孤岛”。三是建设和应用发展不平衡,应用系统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效率低。四是法律法规和标准化工作严重滞后,安全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呈现的特点
  总的来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特征大体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1)电子政务建设的战略部署已经完成
  (2)电子政务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越来越明确
  (3)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体思路越来越清晰
  (4)对电子政务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5)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成效也越来越突出。
  二、西方国家电子政务发展与应用的特点
  电子政务作为政府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5个应用领域中的首要应用。西方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虽然每个国家面临的具体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有所不同,每个国家在建设电子政务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具体策略有所不同,但各个国家在建设和发展电子政务过程中却表现出了许多共同特征,都有基本相同的战略目标:蕴含了共同的基本理念;注重营造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的环境;注重电子政务建设与行政改革的有机结合;注重全面负责电子政务建设的组织机构的建立;以改善政府的社会服务作为电子政务的核心价值;遵循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建设规律。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呈现出以下特点:
  (1)更加强调“以公众为中心”的理念。信息技术带来的最大影响之一就是缩短了服务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距离。未来的政府更加强调是公众的政府,各国政府将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民众对政府政务的参与程度,及时获悉公众所需,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把未来的政府建设成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
  (2)促进政府服务全面上网,提高服务质量。电子政务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给公众和社会提供政府服务。西方发达国家积极应用互联网为公众提供在线服务,运用“公共信息站”及自动柜员机等自动化服务设施,为公众提供获取政府服务的多元化渠道。
  (3)实现“单一窗口”和“一站式”服务。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公众对未来政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不仅仅是要求服务质量得到提高,而且要求获得服务的方式和程序也要不断改善。公众期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多种渠道获取自己所期望的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为满足公众需求,西方发达国家不断自我创新和调整,整合传统公共服务,建立“单一窗口”,给公众提供“一站式”的公共服务,打造无处不在的政府,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实现业务协同和建立随需应变的政府(On Demand Government)。
  (4)消除“数字鸿沟”,促进社会信息平等。在未来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各国政府将会积极致力于消除“数字鸿沟”问题,努力缩小“信息富人”和“信息穷人”之间的差距,使每一个人都具有获得政府电子服务的权利,尤其是那些非常关键的服务,避免新的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新障碍。因此,各国在电子政务的开展过程中将注重普及城乡宽带网络建设与信息教育,使信息应用普及社会每个阶层和每个地理区域,照顾信息弱势群体,缩小信息差距。
  (5)增强公众参与意识,发展电子民主。电子政务应用不仅仅是为公民提供在线服务,也应当是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而促进公民更多地参与政府决策以及民主化过程。因此,发展电子民主是目前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中最具特色的内容和焦点。所谓电子民主就是指导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民主过程中价值理念、政治观点或其他个人意见等的交流和反映。电子民主的内容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在线选举、民意调查、选举人与被选举人的电子交流、在线政务公开、在线立法、公众参与等。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也对传统政府理念和制度产生巨大的冲击。电子民主的发展不仅仅能使民众有效监督政府决策,促进政府勤政廉政,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而且也能反映电子政务的公众需求导向。当然,要把这种“民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
  未来电子政务发展与应用的发展趋势和建设重点
  一、未来发展趋势
  1.电子政务建设日益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一个国家信息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这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潜力。信息社会发展到现阶段,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化和成熟,信息化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影响也愈加明显。一方面,信息化和信息社会建设本身是各国政府竞争的焦点;另一方面,借助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整体竞争优势也是各国政府考虑的问题。而随着互联网日益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发展电子政务已成为世界新一轮公共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发展电子政务实质上是改造传统工业社会形态下的政府组织模式与工作方式,使之能够适应虚拟的、全球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同时也适应社会的根本转变。因此,电子政务要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促进政务的公开透明和民主政治发展、建设绩效政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在国际社会的竞争力。
  2.应用电子政务全面推动政府创新。随着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的不断深化,电子政务对政府创新的作用和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事实上,电子政务与政府创新已经构成互为促进的关系。目前电子政务发展的推动力已经主要不是靠技术,而是政府创新。一方面,政府创新需要电子政务作支撑;另一方面,电子政务的发展也需要通过政府的不断创新来推动。电子政务推动政府创新,也为政府创新提供了动力来源。促进政府创新日益成为各国电子政务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政府创新主要表现在:由纸质文件向电子化文件过渡;由基于部门的制度向基于服务流程的制度过渡;由各部门分散管理向一体化、网络化管理过渡。通过电子政务建设可以提高政府在人力资源、业务流程、业务一致性、物理设施、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管理、政府可靠性等方面的管理水平,从而实现政府创新。政府通过创新,可以更快地实现职能转变,提高工作效率,打破传统的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使各级政府的各项工作更加严密,服务更加便捷,从而把政府建设成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
  3.电子政务进一步加快促进民主建设。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值不仅仅停留在政府办理程序和服务信息了解,还期望能够借助现代通信技术更多地与政府进行交互,在获得服务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意见及观点。因此,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推进,逐渐将民主建设纳入到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之中,将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普遍趋势。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开始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增加民意调查,利用在线方式让民众更多地参政议政,如开设在线论坛、开通专门的民意征询网站、针对具体规划发出征询稿等方式,民众可以参与讨论的话题涉及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地方政府的效率、具体政策的出台、领导力等方方面面。
  4.更加重视信息、业务、服务等各种资源的整合。强化信息、业务、服务的整合,是实现业务协同、建立随需应变的政府、提供网络化电子服务的前提。一是进行服务项目、行政业务的整合;二是服务渠道的整合,包括对单一渠道本身的整合,以及多种渠道之间实现交互连接与整合。通过整合,使电子政务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将部门、业务、信息和服务集成整合起来,然后通过多种渠道无缝地提供给用户;三是公共部门服务和私人部门服务的整合,实现公共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创新。
  5.更加强化信息安全问题。信息安全建设是电子政务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政务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政府工作的正常运转,同时也关系到接受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公众和企业的切身利益,积极采用安全技术、认真研究防范措施、预防病毒感染和黑客入侵等安全问题,既要保障国家和政府安全,又要有效保护公众和企业的隐私与相关信息,这是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建设的关键。
  随着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前台和政府后台建设发展到一定高度,服务前台交互功能进一步提升,服务后台也逐步实现了各个部门的业务整合,电子政务的交互性、复杂性进一步增强。因此,信息安全问题就突出地表现为如何加强对公众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和如何加强对实现互联互通的政府部门业务进行安全保护。
  二、未来建设重点
  信息化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信息化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经济成长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重点是:
  1.进一步增强电子政务促进行政体制改革方面的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启动并推进行政区划改革,建立两级地方政府体制,组织结构扁平化;行政体制改革将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向大部制管理推进,政府管理机构更加精简、高效。电子政务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机制,将与行政体制改革紧密结合,把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与行政改革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管理创新、降低行政成本、打造服务和高效政府、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并取得明显成效。
  2.进一步加快电子政务一体化、网络化建设将。按照“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的业务应用”,推动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电子政务范围不局限狭义的政府业务范围,涵盖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和检察院的业务,基础设施要一体化,服务于所有领导机构的各级部门需要,支撑其业务的开展。按照未来政府管理的基本架构和发展趋势,注重发展大领域信息化,如大农业、大交通等。在一个政府内部,不同部门核心办公系统也要一体化。从而,将电子政务的各个组成部分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规划,整体推进。重视政务的整合和集成与应用系统的整合集成,制约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的各业务系统之间不能协同共享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的瓶颈将被打破,加快建设与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平台,消除“信息孤岛”,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规避因重复建设、各自为政可能带来的巨大浪费和潜在风险。
  3.拓展电子政务应用的业务范围,普遍展开电子政务的大规模应用。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政府工作,方便人民群众,在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完善宏观调控等领域,加快推进相应业务系统建设,不断深化应用,增强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市场的监管能力和宏观调控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国家还将在农业科技、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远程教育、公共卫生、法律援助等信息服务和政府在线办事等应用领域加大推动力度,并取得实质性进展。
  4.进一步强化电子政务为公众服务的电子政务价值。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型政府,是我国电子政务的终极价值取向,也是电子政务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国家正在推动以公民和企业为对象、以互联网为基础、中央与地方相配合、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改善公共服务提供支撑。地方电子政务要确立“一个中心,两个服务对象”,即“以服务为中心,以社会公众和企业为对象”,重视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村。优先发展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适合电子手段实现的服务项目。政府网站将突破以政府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从方便服务对象使用的角度设计网站,从服务对象需求出发组织网站内容,突出信息公开、在线交互和网上办事,依托政府门户网站,构建网上行政审批服务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通过统一的窗口服务,实现由物理式的“集中办公”向网络化的协同办公和电子化办公转变。政务外网是为公众和企业办事的平台,还将围绕政府公益性服务、在线培训、在线办事、公民参政议政等重要方面,充分利用计算机、电话、手机、数字电视以及“便民卡”等多种手段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电子政务面向公众,逐步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增强服务的便捷性,提高服务质量。
  5.进一步加强信息资源交互共享,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强调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和相关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按照提高政府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要求,加快全局性、基础性数据库和各重点业务系统数据库的建设与完善,以数据为中心,进一步清理相关部门间协同的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探索条块结合、条块并重的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理顺行业政务信息资源纵向流动与属地其他同级部门间横向交换间的关系。解决各业务系统条块分割,地方政府难以有效利用行业数据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问题。通过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实现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支持部门间业务的开展,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水平与效益。
  6.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体系、配套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包括进一步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并发挥其保障作用,建成统一的安全监控和保障体系框架;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体系初步建立并作为推动和监督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手段;电子政务培训工作不断强化,公务员和领导人员的思想认识以及应用技能不断提高;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软硬件国产化比例大大提高,信息产业得以迅速发展。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阶段性风险及规避
  电子政务是一个新生事物,特别是和政府转变职能、流程重组这样的政府改革任务结合起来,难度大,风险更大。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事情需要创新,需要积极地探索,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失误。我们要冷静地分析发展中的问题,正确处理好推进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电子政务存在的风险
  1.启动阶段:认识的风险和规划的风险
  由于国内电子政务建设实践时间不长,缺少深入研究和经验指导,难以真正把握电子政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一些人简单地认为只有加大信息化投资就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只有建设业务系统就是信息化,只要实现了网络化、数字化就可以开展电子政务,导致出现忽视行政改革、脱离现实条件、忽视风险、盲目建设等问题。另一些人认为电子政务是把现在政府职能计算机化,用计算机系统去模仿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这就等于固化和强化了现有政府结构,不利于政府的改造;还有些人则是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以为把政府一些政策、法规、条例搬上网络就万事大吉,没有把政府信息化与政府职能转变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注重信息手段而忽视政府业务流程的改进。这些正是当前电子政务发展中的通病,也是认识的风险。
  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政府组织形态正在由传统金字塔模式的垂直结构,向错综复杂的、水平的网状结构转变。政府由多层次、多部门,以“管”为目的向一个“智能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方向转变,这是新经济时代企业和市民的主要要求。如果一个政府说它的电子政务已经实现了,而机构和运行方式却原封不动,那么这个政府的信息化肯定是不成功的。因此,要建设电子政务,首先要进行电子政务的规划,它是整个系统建设的基础,一个完善的、可操作的电子政务规划是项目成功的基本保障,只有充分了解本地区的现状和发展,了解本地区的政务流程和国家体制改革的要求,才能编制出适合本地区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规划。
  电子政务在规划阶段,存在很多风险,主要包括:规划的制定组织和人员、规划的范围和内容、政策因素、法律法规、项目资金、实施计划步骤等。
  我们有些地方在制定电子政务规划的时候,往往采用头脑风暴法,制定的人员比较少而且单一。有的规划是参照别人的,有的地方是行政人员起草的,有的地方是聘请大学老师和专家编写,这样就会造成方案的片面性。这些编制而成的规划,有的偏重技术,与实际的业务需求相脱离;有的偏重宏观,可操作性差;而参照别人的,为了编写规划而写的规划,根本就没有操作性,不可能实施。由于没有专业的信息化建设人员的参与,就无法编制出适合本地区建设和发展的电子政务规划,编写出来的规划操作性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2.实施阶段的各种风险
  项目实施过程是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产生和解决的过程。但由于规划设计的不足、相关主体利益的冲突、高素质的信息主管的缺少、财务控制的困难、工程质量监理、信息不对称等任何一种的原因,都可能造成项目实施的失败。项目实施阶段包括设计、招标、系统开发集成(包括需求调研、设计、开发集成)、培训、应用推广、验收移交,特别是电子政务项目,必须与行政业务的规范和优化相结合,需要行政改革相配套,因此在实施过程,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需要建立有效的实施管理体系和协调机制,需要配备高素质的信息化主管,否则,将难以有效化解实施过程的风险。实施阶段的风险包括:
  技术的风险:技术风险主要表现在技术标准、技术路线、设备选型、工程质量、系统性能等风险。技术风险不但关系项目的成败,也关系项目建设成本以及以后的应用和维护的性能。因此,要在项目可研阶段,充分注意技术风险,实施队伍的技术能力。
  管理的风险:由于政府部门缺乏懂得信息化项目管理的人员,而且缺乏项目管理的风险意识,因此在实施过程中管理风险就尤为突出。需要管理的内容有规划管理、过程管理、技术管理、安全管理、运行维护管理、质量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同时还要加强人员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以及各种协调事项和各类风险控制,其中成本管理方面还包括建设成本、运行成本、安全成本以及管理成本。管理的风险不但体现在单个项目的管理,也体现在根据规划对相关项目群的管理风险。随着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的难度和风险还将不断加大。管理风险是项目实施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管理是项目成败与否的关键。在实施阶段,缺乏应有的项目管理制度,技术的成熟度,盲目扩大建设内容,任意更改建设内容,计划缺少监督,事务性工作的烦杂,协调沟通机制的缺少,最终导致项目的失败。
  资金的风险:资金风险表现在全过程,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资金的监督和控制,有些部门在制定规划时,由于部门利益的驱动以及信息化项目的建设特点,电子政务的规模不断趋于膨胀,虚设资金的泡沫越来越大,给电子政务的规划和资金安排造成相当的难度;建设和运行阶段,有的项目由于资金被挪用或缺少后续资金等原因,造成进一步建设和运行出现困难。在资金使用方面,由于缺乏对部门资金有效监督,使得浪费严重,建设成本不断攀升,并出现了建设规模不断攀比的现象。资金风险如果不能合理计划和有效控制,将影响电子政务建设,影响全社会对电子政务的支持,造成新的一种腐败。二是资金的合理安排,有些地方建设资金比较宽余,而运营资金就很少,有的地方甚至就没有财政列支,而电子政务只有运营才能创造价值,没有了运营资金支持,就没有了内容来源,提供不了良好的服务,电子政务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安全的风险:当前信息系安全运行环境发生趋于恶化,遭到恶意破坏的几率越来越大。在市县一级,由于缺少资金和人才,信息安全技术和设备很难达到安全要求;在管理方面,安全管理制度还有待建立和完善,又缺少应急处理预案,因此安全的风险是越来越大。系统的任何安全事故,都将造成严重损失和恶劣影响。
  责任的风险: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由于资金规模膨胀对部门有利,且缺少项目评价办法,造成项目成败评价越来越模糊,责任无从分清,更是无法追究。项目验收通过,受到表扬,如果没做好,不了了之,没有得到严肃的追究与处理。结果是电子政务项目规模越来越大,而效益却越来越模糊。这种“大投入、软约束、轻责任”,权利和责任不对称的情况,将必将进一步加剧电子政务建设的风险。
  当然由于人事调动、合同关系、机构改革等原因,还存在着其他各种风险。总之,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是充满矛盾的风险之旅、变革之旅,我们要客观全面地估计面临的风险。
  效益的风险:电子政务项目的效益主要体现在内部办公效率、对外服务能力、经济监管水平等方面。但由于电子政务的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而且缺少有效的测评指标及测评办法,难以量化考评,因此在项目建设质量、应用效益、资金使用与控制等方面产生了潜在的风险。目前,可能一方面造成项目建设应用水平低下,效益无法测评,另一方面建设资金出现浪费,建设和运行成本无法控制,增加了财政负担。
  3.移交阶段的风险
  项目移交是项目建设一个重要阶段,如何顺利完成移交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移交也存在风险。移交工作包括资料的清点工作验收,配置管理,培训工作的落实,管理人员的考核机制,文档材料的准备,验收工作的完善,检测评判的标准,维护的交接。
  4.运营阶段的风险
  电子政务移交完成进入正常的系统运营阶段,在这个阶段,系统还存在一定的风险。
  运营风险是指建设信息化项是为了应用,而应用是在系统可靠运行中实行的,因此要保障信息化项目的稳定长期可靠的运行。但目前大多数项目恰恰在项目建成后的运行性能、运行经费、运行人员、信息采集更新、可靠性、故障修复等方面考虑和安排不足,为运行工作埋下了风险。另一方面,随着由于部分业务广泛且深度地依赖信息系统,任何系统的故障或不可靠运行,都将造成严重损失和恶劣影响。信息系统的运行风险成为不可忽视的且将长期存在的风险。
  网站的推广工作,系统的推广工作,信息内容的更新,绩效考核制度,信息保送流程,信息安全,反馈的服务机制。每个环节都会影响项目是否成功,细节决定成败。系统的运营风险来自系统的可靠性,维护人员的稳定性,外包的可靠性安全性。
  二、如何规避电子政务各个阶段的风险
  电子政务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如何规避这些风险,是本文的重点。根据实际工作的一些经验,以及其它研究人员的成果,笔者认为要正确规避电子政务的风险,应该在项目启动、规划设计、实施、验收移交及运营阶段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启动阶段:做好项目规划,建立CIO制度
  规划是项目的建设纲领和依据,在项目启动阶段重视项目规划可以避免风险,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在制定项目规划中,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准确了解国内外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趋势和本区域或部门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准确掌握实施电子政务的所需的资源配备情况。二是提出适合本区域或部门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三是明确电子政务建设关键问题与思路。具体的方向为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资源整合、拉动产业;统一标准,保障安全;以业务流为主线,同时与政府的职能转变相结合;创新的协同工作模式;使处理流程更加清晰;使信息资源流动更加畅顺;对各分散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信息集成”,充分保护投资;在架构基础良好的平台上可以进行扩充,任意增加各种功能模块。四是电子政务分阶段的目标和实施计划,包括建设先后进度、每阶段的投资、达到的目标、各阶段的关联等。五是系统的体系结构,网络框架。六是系统的设计原则。
  七是安全管理、安全保障体系的内容和实施方法、容灾备份系统的建设策略。八是基础服务平台,包括安全平台、企业数据交换平台、政府数据交换平台。九是电子政务的基础应用。要根据不同的特点和应用水平提出不同的应用方案,如政府信息门户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一站式审批系统、数据中心、政府公文交换系统等。十是综合应用。包括网上虚拟政府、政府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电话与网站相结合的呼叫中心系统、知识管理、社区信息化工程、电子采购系统、多媒体网络会议系统、人才资源管理系统等。十一是系统的管理、维护规范。十二是提供系列培训,包括基础技术培训、系统管理培训、电子政务专题培训。十三是系统的推广建议。
  现阶段,一些地方政府领导缺乏必要的信息化建设知识,在制定本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规划时听从一些所谓的专家意见,甚至是一些公司的建议,制定了缺乏可操作性的项目规划,导致建设失败。因此,笔者认为,要保障电子政务成功,避免建设中的风险,必须在项目实施之前建立CIO,同时在政府领导中有专人负责和管理。目前大多数政府都建立了信息办、信息中心作为政府的CIO,这样有助于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电子政务建设规划。
  政府CIO的主要职责则是实现信息技术战略与电子政务管理过程的整合。政府CIO应该是熟悉业务的业务专家,又是精通IT技术的技术专家,还应是懂得管理的管理专家。他们处在决策层,直接向“一把手”负责。他们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作用主要包括: 创造性地寻求电子政务应用机会,构建组织的竞争优势;制定电子政务规划和实施计划;了解业务需求,提出业务流程再造方案;提出电子政务建设投资建议,参与投资决策,负责电子政务系统采购;负责信息技术体系结构和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负责信息与知识的管理;负责信息技术人才招聘和全员信息技术培训;建立多层次的电子政务管理团队和电子政务技术支撑体系。
  2.设计招标阶段
  选择合适的建设方案,寻找合适的承建单位,引进监理单位。
  该阶段主要关注建设方案的选择和承建单位的选择,从技术方面、建设能力和实施的成本和可能性来选择合适的方案和单位,这样才能避免电子政务的建设风险。
  先进的技术建设方案,不一定是合适的建设方案,一个合适的建设方案要考虑众多因素,包括建设成本、应用的环境(应用人员素质、技术环境等)、与现有业务流程的改造等。一个合适的建设方案应具备以下的特征:适当的业务流程再造;操作简单,良好的人机对话界面;系统易维护,结构清晰,维护人员易于管理;性能适当超前,有一定的扩展能力;恰当投资额;安全可靠,由于系统的特殊性,要求有比较高的安全性和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招标是电子政务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提高项目的成功率,片面地认为只要找到大的集成商就能把项目建设好,而且还一味追求投标的价格。在实际项目建设中,并不是一个名气大的集成商就能完成好项目,有时候会起反作用。
  合适的集成商应该具备以下要素:丰富的工程经验;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熟悉了解项目的建设要求,有同类项目建设经验;专业的技术背景;有能力的项目经理;有较高的项目开发管理水平;公司应具备现场支持能力;与项目建设的地理位置不宜超过4小时路程;合理的投标价格;合理的服务内容。同时还要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公司、项目经理、原先完成或者正在建设的项目,综合各种情况,以及投标文件的技术文档,选定合适的承建商。
  同时,电子政务作为信息化建设一个主要内容,同样需要工程监理。信息系统监理单位与土建工程的监理单位赋有同样的职责,对信息化工程进行监督和管理,主要的内容包括“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合同管理、信息安全管理、沟通协调”。监理单位的引进,能够加强项目实施的管理工作,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同时,由于建立单位的专业知识,也能对项目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3.项目实施阶段
  确定合适的项目范围,引进有效的项目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项目实施阶段是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风险最大的阶段,也是项目建设的关键。
  首先,确定合适的项目范围是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在的电子政务项目都是大而全为主。如某县政府在本县电子政务工程招标文件中要求“实现全县各部门及乡镇网络互联互通,内部实现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立全县的门户网站,同时为全县其它部门建立独立的网站”。结果,项目从04年建设以来,本应在05年完成的,到现在还没有完成。因此说,确定合适的项目范围,有助于提高项目建设的成功率,降低项目建设的风险。真正有过成功经验的人才会体会到:取得一项电子政务的效益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在很多配套环节上做到位。面面俱到的整体性方案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有效的做法是:选好一个最能取得应用效果的项目,做深、做透、做好配套的各个环节。一个项目成功了,再来扩展。将电子政务目标定位低一点,项目范围选择小一点,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损失。待我们有了能力后再扩展也不迟,如果定位太高,那就会非常危险,风险极大。
  其次是项目管理制度的运用。信息化工程与其它工程不同,它的生产产品是无法固有,随着时间的不同要求不同,随着使用者的不同,形式也不同,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再设计。电子政务也不像商品软件,它具有个性化,是为特殊的客户量身定做的,这点与ERP有相似之处,就是在流程再造这个环节面临相当的困难。因此,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要引入项目管理制度,建立“三位一体”的项目管理制度,即建设方(用户方)、承建方、监理方和项目管理体系,用制度来规范项目干系人的职责,建立良好的项目沟通和协调机制,建立系统建设中的内容变更机制,特别是要建立风险管理的概念和工作流程。有效的管理制度包括:良好的沟通机制,包括沟通的对象,方式及方法;合理的变更管理制度;适当的审查制度,包括审查的时间、内容、人员、方式和方法;标准的制定,包括设计、实施、检验的标准;可操作性,有灵活性。
  最后,要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这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评测标准、评测办法将直接引导电子政务建设的方向。
  那么,以什么原则来制定评测的标准和设计评测的方案呢?答案只有一个:依据用户的价值观。为此,我们需要一再地研究用户的需求,要把用户的目标、要求搞准,这不仅是在研究测评的方案,也是在重新审视电子政务系统的目标。在这一问题上,不能想当然,要真正听取用户的意见。在国内,由于信息网络的普及程度还不够高,因此电子政务方案不能仅考虑网络用户,还需要考虑非网络用户,考虑有无其他的方法来配合,比如电话、信函方式。电子政务的目标是改善为用户的服务。服务是目标,技术是手段,我们不应因偏爱技术而过于偏爱某部分用户,而应当尽量地减少“数字鸿沟”的扩大。在实际效益调查中,我们也应把各种用户的利用率考虑进来,使结果更有全面性。
  当然,为了提高电子政务的效益,在设定电子政务目标之时,我们就应当同时制定量化的评测标准。提高目标的可测量性是提高电子政务效益的一个关键点。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电子政务的社会效益不是那么直观,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提出一些直接或间接的统计与调查办法。比方说用户满意率调查、运行数据统计等等,通过某些正面、侧面的方法测出效果来。评测指标的办法同时应成为项目方案的组成部分。
  如果一个电子政务项目真是无法客观地评测,或者说没有什么测量的方法该如何办呢?这样的事情也是有的,比如说网络安全的方案,究竟要有多大规模的投资才好防止黑客的破坏?这时只好依据一些公用数据来评价。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应当中止那些不好评测效果的项目。一个没有评测办法的项目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从实际教训来看,这样的项目极少有成功的,还是早一些停掉为好。
  4.项目移交阶段:建立移交制度
  项目移交是项目建设的收尾工作,这个阶段同样存在由于移交工作的不规范,导致系统在运行时无法正常工作的风险。规避移交阶段的风险需要建立移交制度。
  一般根据合同规定,电子政务工程中包括文档资料、源程序、执行程序、各种设备的移交之前,需确定建设方(用户)具备了接受的能力,经过了系统的培训,移交的物品经过了评测,符合合同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建设方(用户)缺乏专业技术,特别是对源程序检测的手段不够,而且现在的应用软件结构复杂,因此必须有相应的人员来接受移交物品,而这就是在这个阶段风险存在的因素。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移交制度,保障移交物的准确性和可用性。在移交阶段,可以通过第三方评测来完成系统的移交。
  5.项目运行阶段
  在运行过程中同样存在风险,包括技术风险和人为风险。技术风险是保障系统正常运营的各种软件、硬件技术,包括系统的安全、速度、可靠、兼容等。人为风险种类就很多,如人员的基本素质、工作态度、管理、资金等。
  避免运行阶段的风险,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保障系统运行的资金;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运行机制,奖罚分明,以经济为驱动,工作处罚为辅,以领导的决心来推动电子政务的运行;引入必要的系统外包服务;重视网络营销,电子政务也需要进行营销推广;要保持系统建设的连续性和一致性,要按照规划,统一步骤实施。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风险,风险主要来源是人。一些领导认识的盲从性,实施项目管理人员的非科学性,检验项目人为的随意性都是导致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要避免这些风险,只有真正的认识风险,认清风险,培养一些复合型人才,广开言路,运用科学的手段制定行之有效决策机制,用规范来控制风险,合理地规避这些风险,才能保障电子政务的成功。
  加快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的八方面意见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是我国电子政务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17号)和《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6]18号)文件确定的重大建设任务。根据中办发[2002]17号文件和[2006]18号文件提出的“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促进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总体要求,国家电子政务外网自2005年起正式启动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一期工程取得显着进展,初步具备了承载部门业务应用的能力,一些部门和地方的业务应用已在政务外网上运行,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总体看来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中央政务部门利用政务外网开展的业务应用还较少,二是各地政务外网建设发展还不平衡,覆盖面不够,特别是有些地方政务外网尚未开始建设,直接影响了中央政务部门的业务开展,影响了国家政务外网整体效益的发挥,影响了中办发[2006]18号文件提出的用3年左右时间,建成政务外网目标的实现。
  为了加快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推进部门应用在政务外网上的部署,充分发挥国家电子政务公共设施的作用和效能,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改高技[2009]988号)(以下简称“988号文”),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政务外网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并就推动政务外网的工程建设、业务应用、安全保障和运维服务等提出了相关要求。今天把大家请来,主要是研究加快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建设和应用,请国家信息中心、国家安监总局、国家审计署、湖南省对国家政务外网建设、运维和应用情况作一介绍,对下一步有关工作作出部署。今天主席台就座的有财政部国库司的李大伟处长、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王长胜同志,出席本次会议的有中央有关政务部门负责电子政务建设的同志,各省市政务外网的建设管理单位的有关同志,以及各地方发改委的同志。在此,我代表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和财政部国库司对大家的到来和多年来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
  下面我结合988号文的有关要求,就加快推进国家政务外网建设谈八个方面的意见。
  第一,各部门、各省市要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国家政务外网建设。建设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是中央确定的任务。中办发[2002]17号文件提出建设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就是要解决电子政务建设中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难等问题。从目前政务外网的建设和应用情况看,政务外网的建设已经为各级政务部门开展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等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跨部门、跨地区业务的快速部署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国家政务外网作为我国电子政务重要基础设施的作用和效益已经初步显现。实践证明,建设一个公共的政务网络有利于各级政务部门开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有助于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国家政务外网是我国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高效地建设国家政务外网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任务。这个任务的目标已经明确,2010年底前要基本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纵向四级网络,以满足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这是给中央交卷的任务。为此各部门、各地方在这个问题上必须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必须协同一致共同推动国家政务外网的建设和应用,以确保在2010年底国家政务外网建设目标的实现。
  第二,中央各部门要抓紧接入外网,尽快实现业务应用在政务外网上的部署。目前,国务院应急办、中纪委监察部、国家审计署、国家安监总局、文化部等8个部门已经依托国家政务外网开展12项业务应用。国管局、新华社、空间地理库等单位或项目也计划利用国家政务外网开展相关的跨部门、跨地区的业务应用。但总体上看,国家政务外网接入的部门还不多,承载的业务还较少。因此,中央各部门要抓紧对本部门的政务业务进行梳理和分析,编制利用国家政务外网的应用规划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今后,凡属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范畴及不需在政务内网上部署的新建业务系统,原则上都必须依托政务外网运行,已建并投入运行的该类业务系统,要抓紧制定迁移方案,向外网迁移,并逐步实现其业务在政务外网上的部署和应用。2010年初所有部门要接入外网。
  在中央各部门网络接入问题上,我还想强调两点:一是中央各部门原则上都要接入政务外网。有些部门经过业务梳理,暂时没有需要在政务外网上运行的业务,也应该积极配合其他部门的跨部门业务需求,做好本部门的接入工作,为政务部门间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本部门今后在政务外网上开展业务创造条件。二是各部门在接入政务外网过程中,要统筹部署,制定本部门整体接入的实施方案,确保本部门外网局域网的一次性接入,也就是说不要出现今天将这个应用所需终端接入,明天那个业务来了,再将那个业务所需终端接入的情况,一定要一次性全部接入,避免因接入范围过小而影响跨部门业务的开展,避免重复建设。
  第三,各省市要加快推进,扩大覆盖,尽早发挥政务外网的整体效益。目前,地方政务外网建设虽取得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各地发展还不平衡。有的地方政务外网建设较早,北京、江西、浙江、广东等已覆盖到县,并已经开始承载中央和地方的业务应用;也有的地方如西藏、陕西省级政务外网平台尚未建成,目前可以通过临时过渡网络来满足一些中央部门在地方的业务需求;还有的地方如江苏、重庆两地,至今都没有确定政务外网建设、运维单位,也没有开展外网建设。这种情况,已经影响了中央政务部门在政务外网上开展业务应用。刚才,审计署和安监总局的同志也提到部分地方政务外网无法满足需求的问题,看来问题还很严重,对此,各地要有清醒地认识。地方政务外网的建设是国家政务外网建设的关键环节,每一个省市都是政务外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省市建设滞后,都会影响到国家政务外网整体效益的发挥,影响到政务外网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各地要把政务外网建设当成本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地方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积极推动本地政务外网建设。2010年底前基本实现省、地市、县的网络覆盖的目标已经非常清楚。对此,我提几点要求。
  一是各省市还尚未明确政务外网建设和运维单位的地方,当地发改委应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确定。
  二是各省市在地方政务外网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已有网络资源、技术队伍,进行必要的整合,避免造成新的重复建设。目前有一些省市已经建了省内的公用专网,这个网既不属于政务内网,也不属于政务外网,针对这个问题,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在对公用专网上承载业务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将满足内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和决策需要,以及不适合在政务外网上运行的业务系统剥离出来,并将公用专网改造形成本地政务外网,与国家政务外网实现互联互通。
  三是各省市都要确保2010年底地方政务外网覆盖到县目标的实现。从目前中央部门的业务需求调查情况看,有59%的部门业务需求要到地(市)一级,有46%的部门业务需求到县一级,因此,各地方一定要抓紧推进政务外网的建设,在优先保证省级城域网建设的同时,尽快将网络延伸到县,确保各级政务部门开展业务应用的需要。
  四是各省市要确保国家政务外网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为了实现各政务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各地在建设和整合政务外网的过程中,在IP地址和域名规划、信任体系等关键技术上一定要遵从国家的统一规划,凡是与国家规划和相关标准不符的地方都要进行相应调整。
  第四,中央和各省市的建设和运维单位要加强管理,完善服务,不断提高国家政务外网的运维服务水平。各级建设运维单位要高度重视政务外网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明确责任,完善机制,规范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刚才湖南的同志提到了在运维服务过程中“工作协调难,体制不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要尽快建立国家政务外网的协同工作机制,在各地政务外网建设运维单位的行政隶属关系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国家信息中心要切实发挥中央网管中心的作用,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服务标准、协同工作流程和运维服务考核办法,为建立全网高效快捷的运维服务体系奠定基础。地方政务外网的建设运维单位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和相关要求,在做好本级政务外网建设运维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对下级建设运维单位的业务指导,建立本地的协同工作机制,最终形成全网上下协同一致,反应快捷的运维服务体系,确保国家政务外网的稳定运行。高质量的服务是确保国家政务外网发挥效能的关键,也是各级政务部门最关心的问题。刚才长胜同志也谈到了下一步国家信息中心将通过调整运维组织结构、规范流程管理、加强技术手段等方式做好服务工作,表明了他们做好运维服务的信心和决心。这里,我再强调一下,中央和各省市的政务外网建设运维单位,都要树立“服务第一”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模式,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满足运维服务工作的需要。要积极探索服务外包新模式,不断提高专业化、规范化的运维服务质量和水平,以满足各级政务部门的业务应用需求。
  第五,明确责任,分级负责,确保国家政务外网安全。去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多个文件对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工作目标。这次我们在988号文里提出了具体要求,又对国家政务外网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在此,我要再强调两点:一是各级政务外网建设运维单位,都要按照988号文的要求,抓紧明确本单位信息安全主管领导和工作部门,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制,定期对各级政务外网开展安全检查,采取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措施,切实保障国家政务外网全网安全。二是各级政务部门要负责各自的业务系统和接入局域网的安全,做好各自业务系统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采取相应保护措施,保障各自信息系统的安全。
  第六、各地发展改革委要会同财政部门做好本地政务外网建设的组织协调和资金落实等工作。目前,还有部分地方尚未开始政务外网立项工作(如:江苏、西藏、重庆等地),有的地方已经立项,但资金尚未完全到位(如:贵州、青海等地),希望各地发展改革委尽快了解本地政务外网的建设情况,积极帮助有关单位协调解决问题,并会同财政等相关部门对项目的组织、审批、建设和资金保障等环节给予积极支持。地方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项目的建设进度、建设内容、概预算执行情况等进行检查或稽察,保证项目建设全过程有序规范,按时完成建设任务。
  第七、关于部门专用网络建设和运维经费调整的问题。目前,一些部门已经建了专网,这一点大家都非常关心,为此我再明确几点:一是今后原则上不再批准建设新的部门专用业务网络。这一点在去年国家发改委2544号文中已强调过,这次在988号文中又进一步明确。在新建专网运维经费方面,今后财政部门也不再安排新的部门专用业务网络的运维经费;二是部门相关业务从部门专网向政务外网迁移后,财政部会根据情况,相应调整其专网的运维经费。同时,随着各部门业务向政务外网的迁移,财政部门将合理安排政务外网的运维经费,支持政务外网的运行维护。各地发改委也要按照988号文的要求,在批准地方电子政务项目中,严格控制新的部门专用网络建设,积极引导各部门利用政务外网开展业务应用。同时,各省发展改革委和地方财政厅要相互配合,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政务外网建设和运维资金的落实工作。
  第八、关于“对确有困难的西部地区给予资金补助”的问题。目前,未建政务外网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西部,这些地方资金困难,影响了政务外网的建设。为此,在988号文中明确了国家给予西部省区和享受西部政策的中部地区地方政务外网建设经费补助。相关省区市发展改革委的同志,要借鉴政务外网建设和应用较好的省区市的经验,加快推进本地政务外网建设。在补助资金的使用上有两点需要强调,一是国家的补助资金将主要用于省、地(市)、县骨干网络的建设,二是补助资金要求全部用于采购自主可控的信息化装备,希望大家给予重视。
  最新动态
  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公安现代化
  昨天,公安部党委委员、副部长张新枫专程来到全国地市级公安机关纪委书记培训班,为参训学员作了题为《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公安现代化》的辅导报告。他要求公安监督部门把握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契机,从最基本的执法要求抓起,从容易发生问题的执法环节入手,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完善执法制度,规范执法程序,细化工作流程,推进执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整体推动公安监督工作的信息化。
  张新枫指出,金盾工程一期建设期间,公安信息网各类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公安机关在思想理念、执法办案、管理社会、服务群众、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金盾工程二期将以建设公安情报信息综合应用平台为龙头,探索建立具有中国公安特色的“大情报系统”,不断推动公安机制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新形势,对公安监督工作既是新的挑战,又是新的发展机遇。要把握公安机关信息化的契机,把公安监督工作纳入“三项建设”的总体要求,创造性地推进,实现公安监督工作的突破。
  张新枫要求,要把信息化应用与规范执法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从最基本的执法要求抓起,从容易发生问题的执法环节入手,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完善执法制度,规范执法程序,细化工作流程,推进执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要充分利用网上执法监督、队伍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手段,规范工作内容和执法程序。要建立网上管理、网上考核工作机制,提高公安执法水平。
  张新枫强调,信息化是一场革命,要充分认识公安信息化在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破解公安工作难题、创新体制机制、提高能力水平上的重要作用。要对纪委、监察、督察、审计等多方面信息资源和力量整合共享,与法制部门协调配合,形成执法监督信息化的合力。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将公安监督资源列入各项业务应用系统中去,避免造成系统重复建设。要以信息化促进公安监督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
  工信部与粤港签署电子签名证书互认试点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安全协调司、香港特别行政区商务及经济发展局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广东省信息产业厅在北京签署了《粤港电子签名证书互认试点的框架性意见》(以下简称《框架性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杨学山副部长亲切会见了有关代表并出席了签字仪式。
  根据《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五(下称“CEPA补充协议五”),关于“推进粤港两地开展电子签名证书互认试点应用。成立工作组,争取年内提出两地证书互认的框架性意见”的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安全协调司,广东省信息产业厅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成立了“粤港电子签名证书互认试点工作组”,经过十个月的共同努力,按时完成了《框架性意见》。
  《框架性意见》明确了两地电子签名证书互认的程序、行为以及经批准的电子签名认证机构开展证书互认试点的效力,具体包括四方面主要内容:一是明确了将以先行先试的形式在广东省推行一系列开放和便利化措施,深化粤港经贸合作,并规定了互认试点工作的原则和范围;二是明确了对参与试点工作的电子签名认证机构服务提供者的资质要求和开展试点的有关程序;三是规定了内地与香港电子签名证书监管机关的责任。提出由内地和香港监管电子签名认证的机构组成试点工作组,负责指导和推动试点工作开展、协调解决试点工作相关问题、对本地参与试点的电子签名认证机构进行日常监督和管理;四是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提出在充分进行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修订互认的程序和规范,待试点成熟后,内地和香港相关政府机构可将电子签名证书互认纳入日常管理规范。
  《框架性意见》的签署,是推动粤港两地贸易便利化的重要措施,有利于两地电子商务发展和电子信息的交换,有利于进一步加强粤港两地的经济交往和贸易发展。
  《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基本术语》8月1日施行
  什么是军营网络化,什么是心理渗透,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如何定义……这些部队官兵耳熟能详的政治工作信息化基本术语,如今有了标准定义。由总政指导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编制的《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基本术语》,近日被批准为国家军用标准(GJB7644-2009),将于2009年8月1日起施行。
  《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基本术语》紧密结合军事斗争准备,着眼政治工作信息化特点要求和发展趋势,选词于政治工作和信息化建设两大领域的交集,突出时代性,避免大而全;类目结构分为政治机关业务工作中必须掌握的专业术语和部队官兵需要了解的相关术语两大部分,涵盖政治工作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军队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条件下政治工作作战指挥等方面,分类合理,方便使用。
  《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基本术语》是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基础性标准,同时也是部队官兵从事信息化活动的工具书。
  解决方案
  无线接入安全解决方案
  无线路由器提供了100BaseT端口,实现与ATM柜员机的互连;另外通过使用无线网络,实现无线的广域连接。
  方案介绍
  金融 无线接入
  在上述系统中,银行的ATM柜员机不需要采用部署专线的方式连接到银行中心,而是采用一台无线安全拨号设备,通过目前的无线移动电话网络,实现广域网的连接。泰亚东方无线路由器提供了100BaseT端口,实现与ATM柜员机的互连;另外通过使用无线网络,实现无线的广域连接。
  ATM柜员机侧的无线路由器通过网络的接入服务器PDSN,发起PPP拨号;PDSN根据对应用户信息,发起与银行中心接入服务器LNS之间的L2TP隧道的建立,并将无线路由器的PPP拨号转向银行接入服务器LNS。
  在银行网络核心,部署泰亚东方AAA安全身份认证系统,对远程接入的设备/用户进行安全身份验证,实现认证、授权、审计的功能,防止非法用户假冒合法用户接入VPN,提高VPN的安全性。对于无线移动接入的用户可以采用IMSI 号和用户的静态口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身份认证,由于用户的IMSI 号和无线卡是唯一捆绑的,因此使用IMSI号和静态口令相结合的双元素身份认证方式也是安全可靠的。通过身份认证,实现无线路由器与LNS之间的PPP会话的建立。
  同时,在银行网络核心,部署一台安全VPN服务器,接受来自ATM无线路由器的IPSec会话请求。通过安全VPN接入设备和银行中心的安全 VPN服务器之间的IPSec协商,建立IPSec数据加密传输隧道,实现离行ATM机的无线安全接入和数据加密传输,保障银行等对数据安全性要求极高的用户其整个系统端到端的安全性。
  无线传输方式的优势:
  1)无线用户可随意分布和移动自己的网点,无需担心线路的维护或有线在移机时导致的通讯中断。
  2)终端价格比较低。与DDN专线 Modem相比,终端设备成本价格较低。
  3)资费便宜,计费合理。资费包月比有线电话网络资费还便宜。银行联网业务没有大数据量的信息传输,不必要采用资费很高的专线(DDN、帧中继)。还可根据通信的数据量和提供的服务质量进行计费。在无线网中,用户只需与网络建立一次连接,就可长时间的保持这种连接,并只在传输数据时才占用信道并被计费,保持时不占用信道不计费。这样,营业厅既不用频繁建立连接,也不必支付传输间隙时的费用。
  4)能最好地支持频繁的、少量突发型数据业务。通信质量稳定可靠,永不掉线。
  5)网络接入速度快,提供了与现有数据网的无缝连接。由于网本身就是一个分组型数据网, 支持TCP/IP、X.25协议,因此无需经过PSTN等网络的转接,直接与分组数据网(IP网或X.25网)互通,接入速度仅几秒钟,快于电路型数据业务。采用TCP/IP协议,较以前的无线数据网络(集群,双向传呼,GSM短信息)而言,网络接入更加直接方便。
  6)数据集中,易于管理。传统的银行网点之间采用级联的方式,县级银行、市级银行分别接入当地电信或网通固网运营商,数据逐级上传,分散不易管理;采用无线接入,全省一个数据中心,即可完成数据的集中与统一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传输成本。
  7)覆盖好。比较很多无线数据网络(集群,双向传呼,CDPD)而言,其网络覆盖是最好的。
  最新人性化场景式服务解决方案
  面向政府:过去,户籍、婚姻、劳动就业等与公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想要弄个明白还真不容易,信息散落各处,总要打上几个电话,咨询多个部门,才能弄清楚,获取相关要求及咨询服务比较困难。即便在网上搜索,也常常耗费大量查找、思考时间。有没有简明、形象的方式帮助公众了解相关的办事流程?
  面向企业:在电子商务现有模式和方法趋于同质化的情况下,用户网上的转移成本比较小,一旦发现更好的服务,用户会很容易发生转移。那么,如何才能长久的吸引新顾客和保持老顾客忠诚度?具有丰富产品线或者服务的企业,能否为客户提供有特色的网上产品,以及业务服务的展示,实现管理上的创新?
  场景式服务与Flash、网站、视频建设场景式服务的区别?
  围绕需求组织相关场景、导航和服务,提供可视化的场景式服务定义功能,包括:场景的创建、维护,更换场景的图片、表现模板。能够保证场景式服务信息的一致性,并与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网站群的内容无缝整合。
  可以说,场景式服务就像一个耐心和智能的机器解答者,让用户做几步简单的选择,便可引导用户获取到合适的信息,获取有高度针对性的服务。场景式服务界面和操作方式友好,能够有效减少点击与切换页面,完全模拟真实办事场景方式,激发大家的访问兴趣。
  用Flash、采用普通栏目构建,以及写HTML页面展现场景式服务是否可以?答案是否定的。
  1、Flash展现场景式服务常使信息无法同步更新,工作量巨大
  2、网站实现场景式服务的弊端:开发人员全程参与,固化开发不利于扩展
  3、视频实现场景式服务的弊端:单向被动传达信息,常占用大量带宽
  场景式服务建设五步曲
  选取场景式服务主题:主要包括用户经常使用的服务事项、涉及多个机构的服务事项、办事流程较为复杂的服务事项。
  分析用户对象与用户需求:明确服务对象及服务需求。用户对象包括不同群体、不同类型或有不同要求用户,还包括有用户需求主要与服务事项密切相关,可结合用户生命周期或办事流程进行分析。
  梳理业务和服务资源:丰富的业务和服务资源是场景式服务的基础,资源梳理后,信息颗粒度细,并相互关联,因此,保证页面主题突出的情况下,按照内容相关度,提供与该主题相关的其他内容展现。
  设计场景和导航:网站应根据用户服务需求和思维习惯,设计办事场景,各种场景命名要简洁易懂,提供给用户选择的场景及场景下的分类要一目了然,每个场景样式独立。并且能够采用多级树型结构来组织场景,可灵活定义场景与场景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不同的用户对象提供不同的办事入口导航。
  整合场景式服务资源:场景式服务资源应围绕用户办事过程组织相关场景、导航和服务,包括:提供用户办事前所需要的办事指南,相关法规依据,相关准备材料等资源;办事过程中需要的表格或相关文档,并提供填写表格的提示或范本;同时,提供办事过程所需的其他服务资源,如在线查询、在线申报等;提供相关办事结果的查询功能,根据用户办事结果提供相关解释说明文档或帮助文档等。
  场景式服务的长尾应用
  场景式服务既可应用在政府行业,例如工商、税务等行业,也可应用于大型企业,例如金融、电信、保险等业务、产品复杂的内容网站展示。
  政府场景式服务应用:2008年5月1日开始,各级政府建设了政府信息公开,梳理了海量的政府资源目录体系。在已梳理的丰富政府资源库基础上,更有效的对政府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进行场景式服务建设。目前被国内外企业级用户信赖和支持,已经在质检、税务等业务复杂的行业得到很好的应用。
  企业场景式服务应用:创新、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场景式服务必将成为电子商务企业共同追求的热点,也将成为B2C市场提升用户服务满意度的手段之一。垂直搜索和场景式服务作为电子商务中的服务模式,都需要通过对业务需求的细分、对元数据的梳理和整合,来提升用户对目标的查找效率和用户满意度。与垂直搜索相比,场景式服务把商品信息,按照服务对象、服务场景等进行有序组织。用户在选购商品时,往往只需要按照模拟现实的场景进行简单的几步选择,就能找到满意产品。这种方式对新产品推广有很好的效果。场景式服务适用银行、保险和电信等产品多、业务复杂等行业。
  网络政府、企业上网服务方案
  方案背景:
  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经营成本,政府向公众性服务机构转变的要求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迫切!而这些发展及转变,企业、政府本身办公效率的提高是一个基础。政府在国内大力推广“电子政务”,企业更是将OA、ERP、CRM等大量应用移置到网上,无不反应了政府、企业利用网络加速这些进程的具大的决心。
  然而,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增大,各级政府间数据交换的日趋频繁,异地经济、安全地互联变成了企业及政府共同的追求。如何寻找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来解决这一系列突出系的矛盾就变成了企业、政府当前最紧要的任务,而这些任务中最关键的问题自然是这三个:安全、经济、异地互联。
  方案概要:
  VPN技术是解决企业、政府以上需求最好的方法。
  一方面,VPN利用现有互联网,在互联网上开拓隧道,充分利用企业、政府现有的上网条件,无需申请昂贵的DDN专线,运营成本低。
  另一方面,VPN利用IPSEC等加密技术,使在通道内传输的数据,有着高达168位的加密措施,充分保证了数据在VPN通道内传输的安全性。
  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一般VPN设备都包含了路由、防火墙、VPN网关等三方面的功能,企业或政府通过购买VPN设备,达到一物多用的功效,既满足了远程互联的要求,而且还能在相当程度上防止黑客的攻击、并能根据时间、IP、内容、Mac地址、服务内容、访问内容等多种服务来限制政府或公司内部员工上网时的行为,一举多得。
  出差人员也可以通过客户端软件与中心的VPN设备建立VPN通道,从而达到访问中心数据等资源的目的。让互联无处不在,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及政府的数据、语音、视频等方面的应用。
  方案特点:
  1.可提供Lan2Lan(局域网到局域网)的VPN连接。
  2.通过客户端软件可提供移动用户到中心机构的VPN连接。
  3.数据可以168位的加密技术进行传输,安全性能极高。4.可选用本地宽带、ADSL、光纤、Cable Modem、微波、拨号、ISDN等各种接入方式。
  5.不关心客户所获得IP的种类,也就是说,客户无论是静态IP,动态IP,还是虚拟IP都能建立VPN。
  6.适应各种现有网络环境,如可接驳各类防火墙、VLan等,充分保护客户的现有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