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军“生命线”打造信息化平台
来源:解放军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记者 毛 俊
 
 信息化,一支军队奏响的时代强音。

胡主席对军队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进一步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十一五”时期,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不断深化,军队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迎来全面推进的历史契机。

5年来,各级党委、政治机关和全体官兵认真贯彻胡主席和军委的决策部署,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战略目标,着眼思想政治建设“三个确保”时代课题,坚持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以信息系统开发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提升我军“生命线”的科技含量,为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紧贴实战,一体化指挥系统彰显威力

2010年初冬,华东某地。

“砰!砰!砰!”3发红色信号弹划过天际,某两栖机械化步兵师战时政治工作演练随之展开。一辆辆多功能野战政工指挥车呼啸而至,官兵迅速用光缆将各指挥单元连接起来,一个集情报处理、文电传输、广播喊话、电视转播等功能于一体的政治工作作战指挥网迅即开设完毕,各级政治干部通过一体化指挥系统及时受领任务、判断情况、定下决心、下达命令。

“十一五”时期,政治工作指挥手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过去,政治干部主要通过电话、电台实施作战指挥,手段单一;如今,政治工作一体化指挥系统已成为作战指挥的主要手段,指挥员操作鼠标键盘就能指挥千军万马。有人形象地说,以前指挥“基本靠吼”,现在指挥“主要动手”。

指挥方式的变迁,源自建设思路的确立。

5年前,总政围绕加强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下发文件,首次全面阐述了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地位作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明确提出要把信息化指挥手段建设作为重点任务,从此拉开了政治工作一体化指挥系统大规模、成体系加速发展的序幕。

5年来,各级陆续装备了政治工作一体化指挥系统,实现了战场态势实时显示、作战指挥快速决策、政工文书高速传输、作战命令同步下达。一些大单位还自主研发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综合作业车、野战政工指挥车、卫星新闻转播车等装备器材,较好地解决了政治工作作战指挥“动中通”、“扰中通”等难题。

建为战、建为用。从演习演练到抗震救灾,政工指挥系统在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中显露出巨大威力。

去年7月,大连发生输油管道爆炸事故,某预备役师运用一体化指挥系统迅速征调防化、医疗、消防等专业力量,完成兵力动员。玉树抗震救灾期间,某部运用该系统紧急抽调一批懂藏语的干部,为救援行动提供了急需人才,极大地提高了指挥效能。

天涯咫尺,信息服务迈进网络时代

2009年除夕夜,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

春节联欢晚会现场与我军赴亚丁湾护航编队正在进行视频连线。威武的战舰上,身着洁白军装的官兵,以饱满的热情向全国人民拜年。画面传回北京,晚会现场沸腾了……借助“岸舰一体”政治工作信息平台,虽然相隔万里,护航官兵和祖国人民的心却紧紧相连。

2005年,总政依托原全军宣传文化网建成全军政治工作网,并指导各级建设分系统网站,形成了以总政中心网站为龙头,辐射全军、贯通基层的政治工作网站集群。

光纤通万里,网络联三军。5年来,政工网覆盖面日益扩大,截至目前军级以上单位联通率为100%,建制师为99.65%,旅团为95.04%,营连为82.44%。

许多单位建立了“军营网吧”,有的还搭建了稳定顺畅、安全保密的无线网络,将政工网信息实时发送到偏远地区和野外驻训部队,确保官兵执行任务到哪里,“信息补给”就延伸到哪里。

随着官兵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政工网服务功能也在不断拓展,嘉宾访谈、建言献策、心理服务、法律咨询成为热点栏目,远程教育、在线交流、动漫游戏、军营DV深受官兵喜爱。政工网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学习成才的新平台、文化娱乐的新手段。

目前,仅总政中心网站就已开设频道65个、数据库81个、专栏300多个,每天更新信息近万条,数据总量达25T。特别是为紧密配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宣传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宣传任务,政工网开设120多个大型专题,营造了浓厚的网络舆论氛围。

为展现我军正义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增加我军的透明度,2009年8月20日,国防部网站开通运行,及时发布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权威信息。同时,中国军网升级改版,新华网和中国新闻网军事内容不断丰富,中国军队的门户网站体系业已形成,开辟了我军对外宣传交流的新渠道。

方便快捷,政治机关办公驶入“高速路”

2009年年底,某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会南京主会场。

大屏幕上,远在西安的答辩人面对镜头侃侃而谈,评委则通过“评委助手网络系统”现场评分。这是全军统评系列首次全面实行网络化评审,政工教学等20个专业实现了评审全程无纸化、评价指标量化和远程视频答辩,短短9天时间就完成了以往两个多月的工作量。

在政治机关工作时间较长的同志都知道,以前,向上级机关送文件、报数据都是派人专程携带纸质文件或U盘,效率低、成本高,也不利于安全保密。现在,政治机关办公已基本实现网络化,发通知、传文件、报数据,轻点鼠标即可完成。

“十一五”期间,各级按照“需求牵引、适度超前,分级建设、综合集成”的思路,扎实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系统软件开发。

军以上政治机关普遍建成局域网,开通军事综合信息网和互联网等网络,有条件的单位还建成了指挥中心、数据保障室和中心机房。

总政机关各业务部门结合工作实际,陆续研发了信访工作、政治实力统计、干部综合信息管理、保卫工作、纪检工作、支前潜力等系统,并在全军推广应用,办公效率大大提高。

2009年总政建成“军队政治机关公文网络传输系统”,利用军事综合信息网传输中央下发的文件。目前,该系统已在京外7个大单位投入使用。

通过电视电话会议系统组织学习教育、运用软件分析官兵思想情况、借助网络推进党务公开和民主监督、发送手机短信查询考试成绩……信息化让政治机关业务工作紧跟时代节拍。

人才济济,官兵信息化素质稳步提升

5年前的一天,某学院党委会议室。

一份总部批复的文件,引起党委“一班人”的热议:该院“军事信息管理”学科被列入军队院校重点建设学科,以政治工作信息化为主体的“军队政治工作信息管理”被批准为重点建设方向。自此,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正式纳入我军院校教学体系,掀开了信息化人才培养工作崭新的一页。

当今世界,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占领信息化人才高地,就掌握了军队建设的主动权,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各国的强军方略。

“十一五”期间,各级把信息化人才选拔培养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着力提高整体素质、优化队伍结构,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专家型人才、科技领军人物形成规模,成为部队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涌现。“十一五”期间,先后有100余名军队专业技术干部荣获“求是奖”和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近百人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数十个单位获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现有军队院士达99名。

院校信息化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军队院校不断优化信息专业课程设置,5年来累计为部队补充信息化相关专业生长干部上万人;利用地方高校教育资源招收国防生,培养信息化建设急需人才1万余名;依托“强军计划”,以信息化为重点方向,每年选送1千多名部队干部到地方重点大学攻读硕士以上学位。

岗位练兵活动和在职培训成效显著。各单位不等不靠,普遍采取选送干部脱产入学、结合装备生产跟班学习、邀请地方专家辅导讲学等形式,加强信息化知识学习,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脱颖而出,成为部队建设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