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中国信息社会建设的形势与任务
来源:农博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以来,各地深入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涌现出了许多典型案例和成功做法,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成就斐然。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这总结过去、规划未来的关键时刻,“2010中国农村信息化年度峰会暨第七届中国农业网站百强颁奖盛典”于2011年1月8日在美丽的亚运城市--广州隆重举行。

  本次大会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媒体的广泛宣传下,规模空前盛大,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政府主管领导、知名农业信息化专家、电信运营商、金融投资机构和农业网站负责人等600多人共聚一堂,共谋发展。农博网作为官方指定现场直播网络媒体,对大会现场及颁奖盛典进行全程视频图文直播,同时对出席领导嘉宾、获奖网站、参会网站代表进行独家专访,全方位解读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发展成果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一年一度的中国农村信息化年度峰会暨中国农业网站百强评选活动已成为促进中国农业网站良性发展、解读中国农村信息化成功模式,推动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年度盛会,农业信息化领域的品牌活动,农业网站发展的风向标。

  在主论坛中,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张新红做了题为《十二五中国信息社会建设的形势与任务》的主题报告。在报告中,张新红副主任提出,整个人类已经开始进入信息社会了,而中国正处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加速转型期,在这个加速转型期里面,我们开始用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个社会。


  以下是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张新红发言内容(根据现场讲话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张新红: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交流一下最近一段时间我关于信息社会研究方面的一些收获。今天,咱们的主题是两条线,一条线是农业和农村发展,还有一条线是信息化,两个结合起来就统称为农村信息化。但是今天为什么我不去讲农村信息化?因为我既不是农业方面的专家,谈信息化也不完全是我的长项。

  我今天跟大家讲一讲信息社会,为什么选择这么一个题目?是因为我们已经到了非谈不可的时候了,因为刚才叶司长也提到,咱们现在到了一个转折点,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的转折点,在思考这些规划的时候,在思考信息化发展取向的时候,我们发现有很多的认识需要澄清,需要考虑到更多一些,所以我们这几年一直从信息社会的视角来看待整个国家的发展。

  为什么要研究信息社会?因为我们发现,在转型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遇到了很多想不明白的事情、看不清楚的事情。我列了一些案例(见PPT),尤其是右边的,都是这两年发生的案例。一大批的网络新人出现了,从芙蓉姐到凤姐,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人,还有一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一系列的让我们揪心的事情,一系列的这个门、那个门,所以他们说中国是不是在掀起一场新的运动。我们一直在强调信息化发展,但是为什么大家会宁愿相信一个九岁的小孩,不愿意相信国家级的鉴定?为什么越强调科学发展,我们发现很多不科学的东西怎么越来越多?这些问题,如果我们用传统的方法去思考,可能我们找不到答案。

  再把视野放宽一点,为什么国外老忽悠中国,说中国拯救了世界,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是不是一个大忽悠?为什么大家都知道是大忽悠,还必须要积极地参与?这一系列的现象,实际上最后都有一个根本性的东西在发挥作用,什么作用?那就是整个人类已经开始进入信息社会了,而中国正处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加速转型期,在这个加速转型期里面,一方面我们工业化的任务没有完成,换句话说我们原有的矛盾没有解决好的情况下,但是新的信息社会所引发的需求已经来了。于是乎无论是从政府的管理到企业运作,甚至到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思想、方法,都产生了种种的不适应,不适应了怎么办?动作就会变停。这种变停就引发了我们一系列的思考,我们怎么样做才能够少走一点弯路,能够使我们的路子走得更通常一点?不是建设小康社会还是建设和谐社会,我们能不能少走一点弯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开始用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个社会,就是信息社会。

  研究信息社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把信息社会写入我们国家的战略,2006年就已经实现了,在国家发展战略里面,我们提出来的总目标是到2020年,为建设信息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个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建设什么基础?建设到什么程度就算建设好了基础?这个问题是我们一直苦苦在追寻答案的问题,过去我们研究工业社会,有不少专家提了,工业产值占70%以上是不是就算进入工业社会了?工业的就业人数达到50%以上,有一系列的评判标准,信息社会用什么来评判?如果这些东西没有一个清晰的回答,我们努力的劲就不知道往哪使,也不知道使多大的劲。所以这是我们研究信息社会的重要原因。由于时间关系,还有很多原因没办法展开。在剩下的时间里面,我会把过去这几年关于信息社会研究的基本思考和基本结论,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理解信息社会,我们必须要对一些基本概念有认识,首先从认识上要接受它,信息社会的的确确已经到了,这是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引发了产业革命,再由信息技术及产业在各个领域里面扩散、渗透,从而引发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最终导致了一个社会进入到新的阶段,这是技术革命引发社会变革的基本规律,到了现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信息社会已经基本上完成了这样的事,已经产生了这样的作用。信息技术革命和人类需求的变化互相融合的结果就是信息社会的到来,因为工业社会里面有它的特点,大规模的生产已经完成了生产力的变革,就基本上工业生产,社会的任务就把生产的东西足够用了,但是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资源的约束、环境的约束,两极分化和不平衡加剧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使它难以为继,这个时候人类社会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思路。这个时候正好遇到了信息技术,到了它该起作用的时候,两个一结合就是信息社会到来了。这是一个大的发展规律,这是首先必须要奠定的。

  第二个要解决概念问题,什么是信息社会?我们对工业社会比较了解了,但是大家对信息社会,大家从贝尔到赖斯比特等等一批人都对信息社会有自己的判断,但是能够说服人的还不多,现在大家普遍认可的是2003年在信息世界的首次峰会上,一个原则是建设一个以人为本,具有包容性和面向全面发展的信息社会,在此信息社会中,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识,使个人、社会和各国沉重均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存贮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活质量。这是比较全面的,但是我们提出,信息社会是以信息活动为基础的新型社会。

  我们还需要明确的一个概念是信息社会不是工业社会的高级阶段,而是与工业社会有着严格区别的新的社会形态和新的社会发展格局,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明确。再一个是工业社会在信息社会的转型,就像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一样,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它也有一个很长时间的准备期。大家说工业社会不是从申请专利开始的吗?这是研究学者研究的着入点。信息社会也一样,如果我们以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以信息社会的起点,那上个世纪的3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大家普遍感觉到信息社会对自己产生供给、营养是什么时候?是90年代中期互联网商业化以后,这是具体的时间点。在转型的社会里面,有一个阶段,比如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从计算机出现开始到真正信息社会普遍建立起来,还有一个很长的时间。

  我们可以简单地看一下,信息社会我们分为五个阶段,在转型期是0.3-0.6,0.6就进入了初步阶段,然后就有中级阶段、高级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问题,所以这就是研究信息社会对我们制定未来发展能够起作用的基本点。说信息社会,怎么是,怎么不是,要看它的基本特征是否具备。我们初步对信息社会归纳了四个特征,知识型经济、网络化社会、数字化生活、服务型政府,每个特征里面有一些要求,比如知识型经济,有哪些特点?包括人类资源的知识化、发展方式的可持续、产业结构的软化以及经济水平的发展。如果信息社会的发展水平不够高,肯定是没法完成任务的。网络化社会我们也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说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备性、社会服务的包容性、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数字化生活方面,比如说生活工具的数字化、生活方式的数字化以及生活内容的数字化,于是相对应的服务性政府就要提出科学决策等。我们也设立了指标体系,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测算,目前为止我们中国的信息化指数是0.39,是在加速转型期,在这个阶段里面,我们研究完以后得出10个基本结论,我就把结论简单地跟大家读一下。

  第一个结论,中国正处于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加速转型期。第二个结论,信息技术的扩散总体进入加速期,换句话说,“十二五”期间,中国所有的信息产品都将处在一个高速的增长期,包括计算机、网络等等。第三个结论,上海和北京从2008年开始信息化指数已经超过了0.6,上海和北京已经开始率先进入信息社会的初级阶段,中国整体进入信息社会大概是在2020年左右。第四个结论,服务型政府建设开始起步,任重道远。第五个结论,公众是信息社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第七个结论,数字鸿沟问题不容忽视,第八个结论,经济发展不是决定信息社会水平的唯一要素,换句话说信息化可以为落后地区提高跳跃发展提供机遇。第八个结论,资费偏高不利于实现信息服务。第九个结论,转变发展方式成为知识型经济的重要任务。

  在考虑到“十二五”信息社会发展的形势和任务的时候,我们可能要考虑其他要素,包括刚才谈到的信息社会发展的规律,包括信息化所处的阶段以及目前面临的难题,这都是要考虑的几个因素。建设任务方面,我提出了四个方面。一是完善发展环境,建设信息社会。二是打造知识型经济,实现跨越发展。三是建设网络化社会,实现包容发展。四是构建服务型政府,促进政治文明。当然这里面有一些共性的任务,包括战略性措施、三网融合、两化融合以及社会信息化等等方面。这些任务因为各个地区面临的组织结构不一样,任务也会有不同的取舍,供大家参考。

  关于走进信息社会这本书,目前已经送到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今年估计能跟大家见面,也欢迎大家给我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