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高规格、高密度的信息标准发布,充分显示出我国在推进医疗卫生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方面的力度和决心。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饶克勤主任说,当前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要加快医疗卫生信息标准化的建设。第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化的居民健康档案。如果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和标准化的要求,健康档案将会是五花八门,这将会重走美国过去的道路;二是建立国家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即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电子病历的内涵、基本架构和数据标准做出清晰定义;三是建立国家卫生信息数据字典。
除了标准问题之外,很多医院的IT系统投入不足,也是阻碍医院信息化的一大短板。
由戴尔联合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在国内的调查显示,一方面,中国医院普遍存在服务器容量不足的问题,国内医院的服务器平均数量为4台,这只是其它国家同等规模医院服务器数量的零头,如美国医院的平均服务器数量为75台,而英国为81台。另一方面的问题是服务器老化,四分之三的医院的服务器更新周期至少是5年以上;此外,中国医院的虚拟化应用很少,96%的医院目前没有虚拟化运用计划,只有16%的医院计划在两年内实现服务器虚拟化,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延伸报道
医疗信息化为患者“减负”
提到上医院,没有病的人都会头痛,有病的人更会觉得麻烦。挂号、就诊、缴费、取药……众多环节把患者和陪护人员折腾得苦不堪言。随着医疗信息化的逐步普及“麻烦”将得到极大缓解。
电子挂号省去排队麻烦
去医院排队挂号,特别是一些大医院的知名专家的门诊,很多患者排一整天队都可能挂不上,白白浪费了时间。
电信运营商与医疗机构合作推出预约挂号业务,患者通过手机短信就能挂号,能随时了解、安排自己的就诊时间,解决了中介向患者收取挂号服务费的问题,更为患者减少了医疗成本,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电子缴费便捷安全
患者到医院就诊,挂号要缴一趟费,取药又要缴一次费,有些医院没有POS机,而患者如果没有带够现金,又要跑到银行去取。而有了电子缴费系统,轻松刷卡就能缴费,既方便,又安全。
电子病历方便与医生沟通
如果给病人看病的医生相对固定,那么患者可节省不少介绍病情时间,很多病人没有保存病历的习惯,换院就诊时会要求患者做大量的重复性检查以确诊。
有了电子病历,上述环节就变得简单多了。复诊的时候,医生只要打开电脑,患者以往的就医信息就会出现在医生面前。
数字影像系统快速“传输”病情
患者照X光、CT等检查时,都要等待洗片,然后将底片交给医生。取底片要排队,取完底片回来后,如果遇到医生在给别的患者看病,又要花费很长的等待时间。
而通过数字影像传输和存储系统,可以实现底片的无限储存和远程发送,患者拍摄的底片可由放射中心立即传到接诊医师椅位的计算机,免去等待时间。
远程就诊省时省力
不少基层医院医生技术水平跟不上,遇到疑难杂症,基层医院一般都会建议患者到更高级别的医院就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通过远程医疗,基层医院的医生可以得到专家的“现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