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总量 调优结构 转变方式 创新发展
安徽频道讯 “十一五”时期是安徽省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安徽省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行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为“十二五”时期开创安徽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新局面奠定了良好基础。
工业经济增长迅速,工业化水平大幅提高
“十一五”以来,安徽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7%,2010年预计工业增加值达到5500亿元,与“十五”末2005年的1800亿元相比,五年期间翻了一番半。全省工业化率由2005年末的34.3%提高至42%以上。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为安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总量越过万亿大关做出重大贡献。
工业结构调整加快,优势和新兴产业地位提升
装备制造业、汽车、钢铁等千亿元产业进一步做强,2010年轻工、机械总产值已突破3000亿元,汽车、钢铁、装备、有色、轻工、石化六大产业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光伏、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新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6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总产值已达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15%左右,正在发展成为安徽工业经济的新生力量。汽车产业形成了以奇瑞、江淮等整车企业为核心,集整车、各类改装车和汽车零部件研发、生产、贸易为一体门类齐全的汽车工业体系,并已成为国内规模较大,具有相当实力的汽车制造基地。2010年全省整车产销量分别为124.64万辆和122.8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99%和37.71%,增速比全国分别高3.55和5.34个百分点左右。与2005年相比,安徽汽车产销分别增长2倍以上,“十一五”期间实现年均增长25%。预计2010年全省钢产量2500万吨,叉车5万台,挖掘机1.2万台,家电5000万台(套)以上,均位于全国先进行列。
规模以上企业增多,骨干企业作用加强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加大国企改革力度,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推进企业节能降耗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数预计达到1.65万户,比2005年末增加约1.1万户。在汽车、装备、优质金属材料、非金属优质材料、家电、电子信息、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和煤化、生物技术等行业中不断涌现出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百亿企业和千亿产业,重点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增强,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7家,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93家,其中11户企业进入当年中国企业500强,占中部6省的1/5。两淮煤机装备制造、蚌埠环保设备制造、芜湖节能装备、马鞍山冶金装备、合肥工程机械、芜湖船舶装备制造等六大基地初具规模,迅速崛起。预计2010年销售收入将达1000亿元,利税达105亿元。
工业投资大幅增长,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十一五”时期,预计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750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倍多。马钢500万吨薄板带、江汽轿车和发动机项目、奇瑞轿车三厂、京东方六代线等一大批先进制造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提升了安徽省技术装备水平,培育了核心竞争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到2010年,全省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到453家,比2005年的180家,净增273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3个,比2005年的8家,净增15家,在全国的位次由2005年的19位上升到第14位。2010年新产品产值将突破1500亿元大关,比“十五”末增加了一倍以上。奇瑞汽车获得国家企业技术创新工程一等奖,海螺集团工业余热发电技术与装备已应用于国内外80多条水泥生产线。全省电子信息领域共有109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非公经济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形成特色
2010年,预计新创办各类企业4万户以上,新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30万户左右,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8%左右;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576亿元,同比增长约26%;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15143家,比2009年底增加了约2200家,超额完成全年增加2000家的目标任务。2010年,新认定43个产业集群专业镇,加之2008年省政府认定的57个产业集群专业镇,全省产业集群专业镇的总数达到100家。2010年12月份,安徽省成功举办了省推进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合作发展会议,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签约合同、协议、意向合作发展项目3615个,投资18204亿元。其中工业项目2473个,投资额10176亿元,占整个项目总数和投资总数分别为68.4%和55.9%;其中合同项目2169个,投资总额10594亿元。投资额1亿元以上的合同项目中,工业项目991个,投资额6261亿元。这些项目的落地必将为促进我省非公经济发展,提升和壮大安徽工业经济质量和总量发挥重要作用。
工业能耗显著下降,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成效
“十一五”期间,安徽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的突破口,认识不断深化,指标不断硬化,措施不断强化。预计“十一五”万元GDP能耗下降20 %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以上,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增长低于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1个百分点。有色、水泥、轻纺、钢铁、煤炭、砖瓦窑、粘土砖等行业年度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全省有效实现了节能与发展的双赢。
“两化”融合不断推进,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
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全面启动,马钢和铜陵有色入选国家“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示范企业,奇瑞等57家企业被认定为首批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非煤矿山、尾矿库信息化视频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安徽与长三角地区电子交叉互认平台开通,安徽省电子认证融入长三角地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数字安徽”建设成效显著,全省县以上政府网站全面建立,3G网络覆盖全省17个市中心城区,用户达107.5万户。光缆、宽带数据网、广播电视网络覆盖所有市、县、乡镇和大部分行政村,政府机关办公用计算机安全配置成功试点。建成网上上海世博会安徽馆,访问量居全国前十位。无线电管理作用明显增强。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服务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为宗旨,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手段开展无线电管理工作,圆满完成第四届全国体育运动大会无线电安全保障工作,受到省政府通报表彰。(苗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