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智慧城市发展主题论坛
“警务e超市”、81890市民服务平台、宁波软件园...... 宁波整合政府、社会、市场多方面信息资源,打造一个个智能城市管理的平台,通过智能系统的应用促进了宁波新兴产业的兴起。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宁波,在信息应用方面已启动十大智能城市管理系统建设。
以应用带发展 “智慧宁波”启步
2010年5月,上海世博会首场主题论坛——“信息化与城市发展”让世界的目光再度聚集宁波。这座海滨小城以“便民、惠农、兴业、强政”为主题实施的10项信息化重点工程,走上了智慧城市建设之路。其“以应用带动信息产业聚集”的思路,在智慧浪潮席卷国内的今天,探索出了“宁波模式”。
相对于上海、杭州、无锡等长三角城市,宁波发展信息化的条件并不优越,但“起步早、定位准、行动快”是其制胜法宝。早在2000年就意识到信息化“价值”的宁波人,首先明确了“人无我有”的两大优势——货物吞吐量世界排名第四的宁波国际大港和植根本地的中小企业。据此,宁波市政府迅速布局全市信息化版图,围绕港口物流和企业电子商务进行突破:市政府投资3000万元组建国际物流信息服务公司,引导第四方物流;争取成为国家RFID试点城市;摸透中小企业需求,搭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对中小企业分类分析,以此为基础发展电子商务。当全市信息化初具规模,政府又逐步加大投入将“智慧”模式向社区服务、城市管理和农业生产辐射,形成“全面推进、均衡发展”势头。
“以应用带发展”的发展经验被宁波人“津津乐道”。每年,宁波市在信息化惠民、信息化兴企、信息化强政方面都有重点项目开展。而借着项目应用的“东风”,更是带动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资源开发和政策法规的出台。值得关注的是,宁波对前来参与项目招投标的优质企业,有一个门槛——必须将研发部门“搬”到宁波软件园,才能参与招投标。这一模式不仅为各项信息化配套建设“提速”,也使得原本没有基础的宁波在短期内迅速聚集优质企业,形成规模化的信息产业。
整合资源贴心服务市民
81890求助服务中心是宁波绝对的“明星”。这条开通于2001年的市民热线,不仅让宁波人有了麻烦事能直接与政府“对话”,还让率先实现政务信息化的宁波成为全国媒体关注的焦点。
81890是宁波话“拨一拨就灵”的谐音。大到政策法规、就业看病,小到问路查号、修水龙头,宁波市民都能在这里找到称心的答复。如今,该热线已经发展成为公益性求助服务平台。该平台整合了27个政府职能部门、790多家企业以及社会多种资源,设有经济服务中心、投诉中心、社区服务中心3个功能区,开设一条81890求助热线、一个81890服务网站,一个81890企业服务平台、一个81890爱心超市。每天有2万多名员工为市民提供咨询类、服务类、投诉建议和其他类4个层次、180多项全天候的服务。
据宁波81890负责人介绍,整套系统最大的成功在于整合了各方信息资源。开始时,81890仅是宁波市海曙区设立服务点,目前已覆盖整个宁波市。它能向市民提供几乎包括了市民所需的各种信息。现在在宁波,只要提到81890,市民均会竖起大拇指。这套系统也让宁波党委、政府与市民关系更加和谐。
鼠标一点实现网络快速“寻人”
打开公安网的海曙分局网页,点击“社区警务e超市”,海曙区29.4平方公里土地上的6800余幢建筑、15万余间房间、127万余条人口数据一一呈现。鼠标点击,可以快速探访到每一幢楼宇里的单位、个人的相关信息。
这个集人口、场所、巡防、消防等管理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由宁波民警自主研发,是该市在城市管理信息化方面的重要尝试。
在“超市”投入使用初期,有一个案例让民警们记忆深刻。当时市局110指挥中心接到一女子的求助电话。该女子因感情受挫吞食了大量安眠药,已意识模糊,无法提供其所在准确位置,只知道其门牌号是406,小区门口靠孝闻街某宾馆。值班民警马上登录“社区警务e超市”,以关键词迅速筛选出这名女子的信息,当地派出所收到信息后在20分钟内救下该女子。
曾有一位社科院专家评价说,宁波的警务e超市打破了人口管理与服务只“盯人”的传统模式,创造性地实施了“以房管人”的模式,开辟了我国城市人口信息化管理的新途径。截至目前,该超市已建成虚拟房屋6800余幢、虚拟房间15万余间,导入人口数据127万余条、单位数据2.7万余条。
而让人惊讶的是,这套系统是由宁波市公安局海曙分局一名民警自行开发的,整个开发费用仅花了50多万元。宁波计划以此为基础,整合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打造成全市各部门联网的基础信息系统。
宁波软件园——“智慧宁波”的“驱动器”
在宁波国家高新区的宁波软件园,你将看到一种与工业化时期截然不同的现代化景象:一群身着休闲服的年轻人,以“人脑+电脑”的方式,推动着城市从“世界工厂”向“全球办公室”转型。
开建于2006年的宁波软件园并未“占得先机”。为突破园区建设受国家土地政策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制约,宁波提出“一园多点、虚实结合”的园区载体建设模式,整合各县市区分头建设软件园的资源,统一打造“宁波软件园”品牌。园区面积由此从2006年的3万平方米扩容至21.8万平方米,仅2家的软件孵化器也增至1个核心集聚区和9个特色集聚区。
在软件园“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宁波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政府”特色,不仅接连出台一系列鼓励软件企业孵化以及软件、信息服务业和服务外包等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还推动建成软件测评中心、数据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和孵化平台,为企业提供公共技术、认证、法律、税务、专利、风险投资等全方位服务。政府甚至利用城市信息化项目招标“门槛”,“强拉”优质软件企业入园。为解决园区软件人才缺乏的问题,宁波首创了“IT人才驿站”建设模式,为海外留学归国、“211工程”院校或37所示范性软件学院本科以上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在未找到工作前半年内提供免费入住,给予一定补助。
从一定意义上而言,宁波软件园是宁波城市智能系统应用的产物。据宁波市市长毛光烈介绍,宁波利用智能系统有着巨大的市场,它将有力地吸引系统软件开发商进驻宁波软件园。巨大的市场吸引出国内外众多顶尖的软件研发企业聚集,形成了应用促新兴产业聚集的宁波模式。(本网综合)
本网记者点评:科技放大“智慧武进”效应
当“智慧地球”话题引起各大城市关注之时。作为一个县区级城市,武进与时俱进提出“智慧武进”建设,但“智慧城市”建设毕竟是新兴事物,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介绍,但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在整合资源建设智能城市管理系统,并通过智能系统应用促成新兴产业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智慧城市”唯一的考量标准就是需求。宁波通过智能系统应用催生形成新兴产业的经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武进也应该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入融合,在传统业注入信息化的内涵,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南京大学教授、博导、江苏省发改委原主任、江苏现低碳技术研究院理事长钱志新就认为,武进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应建立一个数字化的信息平台,使得部分资源共享,最终推动信息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事实上,宁波经验总结起来无非两条,一是先以应用为切入,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打造智能城市管理系统。二是通过应用形成的巨大市场来吸引智能系统开发商进驻宁波,形成以软件应用研发为主的软件产业园。
相对于宁波,武进建设“智慧城市”有着自己的优势,科技“十一五”武进取得巨大成就表明,武进最强大的武器就是创新,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创新,最重要的潜力还是创新。
依靠创新之手,武进培育了一批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科技创业平台不断完善,引进了一批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江苏武进科创中心与湖塘科创园进行资源整合,成功创建为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武进区政府电子公文平台与武进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83812319”数字化工作平台也相继投入使用……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智慧城市建设正成为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点领域,谁能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抢先一步,谁就能在新一轮竞争发展中领先一路。而创新发展,无疑一直是武进激情萌动、活力迸发的不竭源泉。
建设“智慧武进”,贵在积极行动,建设“智慧武进”,呼唤科技先行。武进智慧城市建设思路明确,就是要依靠科技创新的全面进步,把武进打造成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智能科技广泛运用、社会管理科学现代的“智慧武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