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型信息化城市“治堵”
来源:中国建设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北京“治堵”吸引无数关注。各方归纳北京堵车的原因大致是车多、路少、公交系统不方便等。去年底出台的“治堵”方案被概括为“五限”———限量、限牌、限行、限外、限人,体现的依然是政府限制性管制思维。

  关于如何“治堵”,各方议论集中在怎么限制和疏通现有甚至未来将要增加的出行需求。我认为逻辑上存在一个更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少出行需求,自然就会减少拥堵。
这一思路来自于本人在北京市公安局办理港澳通行证签注的切身体验。

  近日去公安局办理港澳通行证签注,提交与前几次办签注时没有任何差别的信息时获知,现在提速了,信息提交后不再需要七天等待,当天或者第二天就能取。根据经验找到承接代寄业务的EMS柜台,却意外发现提速后就不能寄EMS了,得亲自或委托他人到办证处取证。无奈,只得隔天再跑一趟。

  提速了为什么就不能由EMS代寄?虽然想不明白但不是重点。北京公安部门的新安排产生了两个直接的负面影响:一是来办证的当事人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交通成本;另一方面增加了大家出行次数,为北京城添堵了。公安部门通过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值得赞赏,但作为公共部门更有必要周密安排,避免由于制度安排而给社会公共服务制造不必要的负担。

  试想,500个人办理签注,假设一半人递交申请后通过EMS代寄,那么将产生750人次的来回出行和250份EMS系统代寄产生的交通流。EMS是一个公共邮件运送平台,有非常高的规模效应,多递送250份证件带来的交通流增加非常有限。而如果不能通过EMS递送,产生的是1000人次的来回出行,无疑对城市交通带来了额外负担。

  再深入一步,是否人们非要去柜台交申请签注的资料呢。我们已经生活在数字化信息年代,去香港游玩或者公干的人,基本上自己或者自己的亲属里总会有一台电脑,也懂得上网,这个假设基本没问题。公安局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来处理签注申请和传递,除了第一次申请通行证需要本人到柜台办理外,以后的签注申请和发放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发放时通过EMS送到指定地点即可。那么全部过程都可以由网络和EMS执行,如果全部实现,可节约1000个来回出行流量,即使一半人使用,也可以节约500个来回的出行。

  这种操作在技术上实现毫无难度,考虑到企业网上银行和机票网络订购都早已实现,以安全性、后果严重性作为托词是没有说服力的,只能说是“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其实所有的信息传递类型的事务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尤其是各种政府部门格式化制订的各种信息收集,即使填错也可以通过网络审核时指出,再重新填写提交就可以解决。有多少次仅仅为了一张表,一个报告,一份文件,要在茫茫车海里赶路,自己拥堵的同时,也成为别人被拥堵的一个因子。

  在这里不仅仅是要建议一个城市一个部门如何改进其工作系统,而应该站在更高更广的角度来考虑一个新型信息化城市的建设。各地各级政府部门都有信息化办公室,高喊无纸化办公和网络办公也有很多个年头了,但是效果,却依然无法令人满意,更是屡见政府网站如何低效的报道。

  北京市应该以解决拥堵为契机,组织专项工作,帮助和推动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其他机构完善网站应用服务功能,能通过网络进行的工作要全部在网上进行,不仅节约大量的人力、时间和资金,更会大量减少出行需求,为北京市“治堵”出一份力。(作者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