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委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电子政务意义,电子政务发展现状,淮委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

一、淮委在信息化方面的规划研究等前期工作
㈠淮河流域水利信息化“十一五”规划
    按部信息办(2005)10号文《关于开展〈全国水利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淮委信息办积极开展工作,组织成立了规划编制工作组,与淮河流域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各工作组共同编制完成了《淮河流域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思路报告》和《淮河流域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大纲》,根据部信息中心编制的《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思路报告》,编制完成了《淮河流域水利信息化 “十一五”规划工作大纲》、《淮河流域水利信息化“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简介》以及《淮河流域水利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等多项工作成果,通过了淮委组织的审查工作,已上报水利部。
㈡淮河流域管理数字化及其应用研究项目
    2001年,根据水利部关于“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的要求,淮委获得水利部批准进行《淮河流域管理数字化及其应用研究项目》建设,在淮河流域开展了数字流域的试点工作。计划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将现代管理科学和计算机技术(如GIS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符合淮河流域实际的、统一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从而建成适合淮河具体条件的、数字化的流域管理环境、模式及管理系统,最终提高流域管理水平。由于淮河流域管理数字化及其应用工作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证该项目的组织实施,淮委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和项目办公室,负责项目的各项工作,主要工作包括如下内容:

编制《淮河流域管理数字化建设规划报告》;(已完成,淮委正在组织审查)

编制《淮河流域管理数字化标准、指标体系研制报告》;(已完成部分工作)

进行《淮河流域管理数字化数据共享、安全机制政策措施研究》;(已完成部分工作)

    初步建成《淮河流域管理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已完成设备采购与安装调试、购买部分流域地理信息资料和遥感资料、正在进行淮干沿线近80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5000的GLG线划图入库工作)

    建设完成《河道整治工程基本方案生成系统》和《行蓄洪区管理和防洪保护区风险管理系统》两个应用系统。(完成少量工作)

㈢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调度运行管理系统
    2004年初淮委专门召开了委主任专题办公会议,就《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调度运行管理系统可研报告》编写等有关工作进行了研究和布置,会议确定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总体设计方案报告》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依据,系统建设内容包括通信系统、水量监测和水质监测系统、泵站及其他信息传输处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等。

    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的统一组织下,淮委作为主要负责单位,承担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调度运行管理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任务,于2004年4月和6月份完成了《可研报告技术大纲》和《项目建议书》的编制,通过了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组织的审查,其中《项目建议书》和整个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于2004年10月中旬通过了中咨公司的评估。在淮委党组的精心组织安排下,根据《项目建议书》和《技术大纲》确定的原则和总体方案,淮委各相关单位进行了大量现有工程查勘、需求调研分析、方案分析比选和主要工程设计等工作,于2004年12月份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2005年3月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审查。整个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㈣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监控规划
    近年来,水资源紧缺已对淮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历史上黄河夺淮使得淮河尾闾不畅,水事关系复杂。这些特点和原因决定了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目前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较为薄弱,管理手段相对落后,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低,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为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提高淮委水资源管理能力,逐步建立现代化的水资源管理系统,针对《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监控系统规划》,淮委进行了细致的部署安排,系统建设将由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与网络、综合数据库、管理平台和监控中心等组成,功能结构包括用户界面层、应用系统层、应用集成层、数据存储层盒信息采集传输层五个层次。目前已经初步完成规划报告的编制工作,近期内将组织进行审查。

㈤淮河流域洪涝灾情评估及减灾决策支持系统工程初步设计
    为了提高淮河流域平原洼地的抗灾能力,加快重点洼地治理中非工程措施的建设进程,改变1991年型暴雨造成淮河大面积涝灾的状况,针对2003淮河洪水中出现的涝灾严重问题,切实做好行蓄洪区及沿淮洼地的除涝治理规划和工程建设,淮委积极响应中央和水利部的号召,扩大淮河治理建设项目的融资渠道,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淮河流域洪涝灾情评估及减灾决策支持系统工程初步设计》。

    淮河流域洪涝灾情评估及减灾决策支持系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成一个覆盖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地区,具有采集水文信息、灾情信息等功能的信息采集系统,具有防洪除涝方案生成和防洪除涝方案实施效果评价等功能的洪涝灾情评估系统,建设淮河防洪除涝减灾实体模型,构架淮河研究平台,提升治淮科技研究,解决淮河的重大问题水平,为平原洼地治理乃至整个治淮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系统将以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淮河防洪除涝减灾实体模型、淮河流域洼地涝灾成因及对策研究成果、数据库技术、模型库技术为支撑,以GIS系统为运行平台,采用最新的软件集成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进行开发与建设。

目前该报告已经通过了世界银行代表团的评估,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
    淮委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步。在水利部和淮委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通过淮委信息办、信息中心和其他部门的共同努力,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建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各项信息化系统建设正在按照如下图所示的淮委水利信息化总体逻辑架构稳步推进。

㈠基础信息资源建设
    淮河流域信息化建设中所涵盖的信息可以概括为流域管理业务中存在的事务和活动加以抽象所形成的知识总和,具有多来源、多类型、多属性、海量等特征,主要包括水利基础信息、基础地理信息、社会经济信息等等。其中,水利基础信息主要包括水文、水雨情、水资源、水环境、水土保持、水利工程、防灾减灾、农村水利、水利经济、水利建设与管理、水利人事、水利科技、法规标准、水政监察、水利档案信息等。

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行的水利基础信息数据库有:

    淮河流域(包括山东半岛)历史水文信息数据库(2G容量,全部资料至2003年,部分省份至2004、2005年)、

淮河流域实时水雨情信息数据库(含遥测)(2006年新版部颁标准结构)、

    淮河流域实时气象信息数据库(7G容量,含常规高空[08、20时]、地面探空资料[02、05、08、11、14、17、20、23时]、再处理气象要素、天气预报等内容)、

台风数据库(西太平洋和南海区域生产的热带气旋(台风)资料)、

淮河流域水利工程(工情)信息数据库、

淮河流域水资源信息数据库、

淮河流域水环境(水质)信息数据库、

淮委水利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

淮委办公自动化系统数据库、

淮委专家系统数据库、

淮委图文资料管理系统数据库等。

正在着手进行建设的其他水利基础数据库系统有:

淮委综合办公系统数据库、

淮委科技外事管理系统数据库、

淮委规划计划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

淮委人事教育培训系统数据库、

淮委财务资产管理系统数据库等

    十五期间淮委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取得的最主要成果是完成了的淮河干流(息县—洪泽湖)河道及行蓄洪区1:5000地形图测绘工作,建成了淮干1:5000数字地形图,获得水利部银奖。目前流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正在全面展开,即将取得的成果包括:

全流域1:25万DEM数据、

临淮岗以上区域和淮南山丘区1:5万DLG和DEM数据、

覆盖1:5000地形图区域共12景SPOT5遥感影像数据、

全流域LandSat-TM遥感影像图、

流域重点地区(蚌埠市、临淮岗、王家坝、梅山、鲇鱼山、南湾等)的QuickBird遥感影像图等

    还有一些业务信息是根据业务需求以电子文件等方式保存,信息存储分散,正在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加工,相关的数据库建设正在计划当中。

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硬件基础平台设施

⑴计算机网络基础平台

    2005年10月,新的淮河防汛抗旱调度设施启用,淮委计算机网络系统按照水利部的要求,全面升级改造,建成了以千兆交换机为核心,覆盖淮河防汛抗旱调度设施每个部门、每位职工的全交换计算机网络系统。

    网络运行中心面积近200平方米,内部主要划分为网络核心区、服务器区、不间断电源区、消防区、新风空调区以及操作监控区等几大功能区域。网络核心拥有3台多业务交换机、4台防火墙、4台主干路由器、4台远程访问路由器、1套入侵监测系统、1套水利IP电话网关等关键设备,采用双链路接入Internet。服务器系统由3台小型机、30多台机架式服务器以及20多台微机服务器为淮委各个应用系统提供全面服务。不间断电源采用机架式、模块化、可冗余的构造,满负载可达50KVA,具有智能管理和通信功能,能自动检测运行参数,在断电情况下根据配置参数,控制电量分配运行,并可通过网络与各服务器及时通信,调整服务器运行状态。

    淮委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星型拓扑结构,实现光纤布线到楼层,划分为淮委电子政务外网和电子政务内网两部分,在淮委信息办的组织下由淮委信息中心负责技术支持与运行管理,统一进行子网划分和IP地址分配,政务外网和政务内网物理隔离。政务内网采用1台三层路由交换机作为网络的交换核心,是支持综合办公系统、规划计划管理信息系统、财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人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科技外事管理信息系统等电子政务各业务应用系统运行的基础设施。政务外网通过统一的出口接入Internet以及水利信息网等,采用2台第三层路由交换机作为网络的交换核心,通过多个千兆光纤端口连接,全双工后可提供8G核心交换带宽.

淮委电子政务外网系统结构图

⑵流域水利业务通信系统

    十几年来,淮河流域建成了以数字程控交换机为交换中心,由数字微波、一点多址、特高频、800MHz集群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等多种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设备组成的淮河防汛通信网。该网以蚌埠为中心,向西120路数字微波到信阳,并与京汉微波大动脉相沟通,沿淮各地、市、县的防汛部门、水利单位及重要水利工程通过各种通信方式与淮河微波相连;向北480路数字微波到徐州,并以徐州为中心在沂沭泗水系建成了一点多址通信工程,系统链路达540公里。在干线的基础上,建成了淮干西至河南省信阳,东到江苏省三河闸,全长约500公里,40~50公里的带状800MHE集群,并能进行手动和自动漫游的移动通信网服务区。流域内还有河南省水利厅建设的豫南一点多址通信系统,江苏省水利厅建设的大运河一点多址通信系统等。

    整个通信网通过数字程控交换机交换中心与全国水电微波网相连。目前的淮河专用网通信线路长达1100公里,已成为防汛中极为重要的非工程措施之一。

⑶防汛会商系统

    淮委防汛会商室面积约150平方米,防汛会商系统由音响扩声系统、视频投影显示系统、视频跟踪摄像系统、数字会议系统、智能电子集控系统和电视电话会议系统组成。视频投影显示由4套100英寸背投系统拼接组成,能同时显示12路视频和4路VGA信号,充分满足当前防汛会商的可视化信息要求。目前淮委拥有3套多点会议控制系统,可以分别通过水利信息网、水利卫星专线、淮河流域水利通信网召开跨流域、多地域、多级别单位参加的各项水利工作会议。

2、软件基础平台设施

淮委信息化软件基础平台设施主要是指各类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支撑平台软件等。

    目前淮委网络运行中心为各类应用提供服务的操作系统主要包括WINDOWS、UNIX、LINUX等主流操作系统,以WINDOWS平台为主。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采用ORACLE、MS SQL SERVER、SYBASE等。近年来,随着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利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推广,淮委应用支撑平台软件获得了大力发展,目前拥有:

BEA WebLogic Integration集成平台、

WebLogic Server Premium 8.1应用服务、

BEA WebLogic Portal 8.1门户平台、

Sun ONE Directory Server目录服务、

TongLink/Q 6.0消息中间件、

TRS WCM-STD-V51内容协作平台、

TRS SVR-UX-V45D全文检索系统、

TRS RDA-WIN-V20网络信息雷达、

ESRI ArcIMS 9.0 Webgis发布系统、

ArcGIS8.3地理信息系统、

ArcSDE8.3空间数据引擎、

Geoway3.5地形图处理软件、

GeoTin数字高程模型构建软件、

DLG Checker地形图质量检查软件、

Skyline三位地理系信息模拟演示平台、

CA身份认证系统、

漏洞扫描系统、

网络防病毒系统等

多类应用支撑平台软件系统。软件基础平台设施日趋完善。

㈡重点应用系统的建设
1、淮河流域防汛抗旱指挥系统

    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项目办的统一部署下,淮委于2004年底2005年初顺利完成了淮河流域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计算机网络系统骨干网建设和防汛会商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工作。

    骨干网系统建成后,淮委计算机网络系统向上通过2M SDH专线连接到水利信息网,实现与水利部、其他流域机构、有关省市水利厅等单位的网络互连,向下通过淮委项目办申请的2M SDH专线连接到沂沭泗管理局,实现与淮委沂沭泗管理局的网络互连;实现了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内部的EMAIL、FTP、DNS、WWW以及淮委全网的安全漏洞扫描、入侵检测联动、网络防病毒、远程拨号访问、防火墙日志记录等各项服务功能,同时完成了淮委及沂沭泗局程控电话系统通过淮委计算机网络系统顺利接入水利信息网络,实现了淮委及沂沭泗局与全国各水利系统之间IP电话通信。

    防汛会商视频会议系统于2005年初完成安装调试工作,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成功召开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2005年第一次全体会议、2005年全国水库安全度汛会议、全国防汛工作紧急会议(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召集)、水利部综合办公系统应用培训及试运行动员会等多次全国范围的大型会议,在2005、2006年汛期,多次成功召开了关于淮河防汛工作的会商视频工作会议,为防汛抗旱工作和其它多项水利业务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2、淮委电子政务系统

    淮委电子政务系统在水利部信息办的统一指挥部署下,于2005年全面开始启动。淮委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基础平台已经建成,综合应用平台软硬件系统已经初步完成集成安装调试,水利综合办公系统目前已经先于其他流域机构正在淮委进行定制安装部署。淮委规划计划、人事教育、科技外事等系统已经在水利部信息办的统一部署下,确定了开发商,淮委已经向各开发商提交了相关系统的需求报告,为下一步的工作打好基础。

    淮委电子政务系统(一期)中的公共信息显示系统、考勤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已经初步建设完成,在新的淮河防汛调度设施中已经启用,在治淮55周年的宣传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一阶段淮委的各项管理工作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3、其他系统的建设

    进入21世纪后,各级领导进一步加强了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经过淮委各部门近几年来的努力,陆续建设了一大批信息化应用项目:

    建成了淮委网站,加强了淮委有关业务部门的子网站建设,向社会宣传水利、开展水利信息公众服务,提高了淮委有关部门办公的透明度、树立了淮委的良好形象,提高了淮委职工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和水平,努力争取社会各界对水利的支持,为实现淮河流域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确立了基础;

    建成了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网站信息管理发布系统、淮河流域水污染联防信息检索发布系统、淮河流域水污染联防信息系统、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实验室管理系统、淮河流域水资源公报发布系统等,实现了水资源评价与分析、水质监测、水污染防治、水政监察、水资源管理业务中的信息化,为建设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淮河流域水质监侧和评价信息系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建成了水土保持公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在进行水土保持防治及监测业务中的自动化,目前正在开发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信息系统,而且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系统也已经获得批准立项实施;

    建成了工程建设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评标专家库管理系统等,提高了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单位在实施工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和工程管理等业务中的效率,为实现淮河流域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成了淮委水利文献资料查询系统,初步实现了在网络上对当前淮委的各类水利系统图书、期刊等文献进行书目查询、检索,为最终建成能够进行网上浏览、网上下载的“淮河流域水利数字化图书馆”奠定了基础。

    在水利部以及全国相关水利系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淮委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自主设计、开发和建设了一批业务应用系统,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系统有:防洪调度决策支持系统、洪水预报系统、淮河流域群库优化调度系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气象预报系统(包括雷达、云图、极轨卫星信息采集)、雨量分析系统、音频编码数传系统以及实时水情信息接收和处理系统等,这些系统在淮河流域防洪调度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效果,有些系统(如水文自动测报系统、雨量分析系统、音频编码数传系统等)已经在全国100多个水利部门得以推广应用。

经初步统计,目前淮委各部门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各项信息化系统有:

淮河水利委员会网站信息管理发布系统

淮委办公自动化系统

淮委行政管理信息系统

治淮图文资料管理系统

淮河流域上中游防洪调度系统

淮河流域汛情监视系统

淮委防办文档管理系统

淮委防汛调度电子模拟系统

淮委防汛业务管理信息全文检索系统

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网站信息管理发布系统

淮河流域水污染联防信息检索发布系统

淮河流域水污染联防信息系统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实验室管理系统

淮河流域水资源公报发布系统

水土保持公务管理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评标专家库管理系统

淮委水利文献资料查询系统

淮委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淮委图书管理信息系统

淮委档案远程登录查询系统

淮河流域洪水预报系统

淮河流域实时水情信息检索系统

淮河流域实时水雨情信息传输系统

水雨情信息译电系统

淮河流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

MICAPS、GMS、风云2号、GOES9四个卫星接收处理应用系统(4个卫星基站)

MM5区域数值预报系统

面雨量预报系统

雨量分析系统

各类气象信息(雨量、雷达、台风、天气图、云图)存储管理与查询系统

淮委实时水情信息发布系统

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淮委档案馆网站

淮委气象云图网站信息发布管理系统

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宣传网站系统

淮委防办网站信息发布管理系统

4、水利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

    随着淮委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淮委各级领导也逐步加强了对信息化安全体系的建设,高度重视网络的信息安全和运行安全。

    在全委职工中,加强信息化安全教育和岗位培训,使广大职工自觉维护国家信息安全,认真贯彻、严格执行中央关于信息网络安全的各项指令和法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了信息网络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先后颁布了《淮委计算机局域网管理暂行规定》、《淮委WWW网站管理办法》、《规范淮委计算机系统命名规则的管理办法》等多个文件,近期正在制定拟发布的一些规章制度有:《淮委防汛调度设施政务外网管理办法》、《淮委防汛调度设施政务内网管理办法》、《淮委信息化设备管理办法》、《淮委网络中心管理办法》、《值班管理制度》、《网络运行管理维护流程》等,从制度上保证了信息体系的安全,防止了有害信息传播,有效控制了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完善网络管理值班制度,网络运行管理中心的技术人员全年不间断值班,网络关键设备1+1备份,加强网管人员的技术培训,确保计算机网络体系安全可靠运行。

三、信息化建设不足之处
    由于淮委所处城市的信息化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内容、质量较为薄弱,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化进程的发展相对滞后、落后,淮委信息化建设也因此受到一定的制约。目前,淮委水利信息化还存在着以下的一些不足:

㈠基础信息体系薄弱,资源开发不够。
    水利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滞后,受政策滞后等一些客观因素制约影响;信息采集、处理、加工和传输手段普遍较为落后;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与部门所有之间矛盾较突出;软硬件投资比例不合理,信息资源深层次开发不够;全局性的数据库还不完善,社会化的信息服务不够全面。

㈡尚未形成水利公用信息平台,开发应用水平较低。
    公共的传输平台覆盖面窄,技术水平较低;系统开发速度慢、效率低、成本高;已经建成的部分系统功能欠缺、通用性差、生命周期短,与国内其他行业的差距较大;一些重要信息部门,还没有形成委内乃至流域范围的应用系统。

㈢建设管理、运行维护水平亟待提高。
    水利信息化建设中条块分割现象依然存在;内部单位部门之间信息化应用的发展水平不平衡;信息化建设管理与运行维护队伍的综合素质还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人员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㈣信息安全体系相对薄弱。
    尚未建立包括信息安全保障制度、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安全保障防范系统等在内的全面的信息化安全体系。

四、今后工作思路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形成有利于水利信息化发展的社会氛围。紧紧围绕治淮和资源水利,从实际出发,采用实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为目标,通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有机结合,对流域水管理的方法、手段进行优化,全面提高流域水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

2、加强领导,理顺关系。明确分管领导,落实或设定专(兼)职管理人员,把信息管理纳入日常工作议程。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五统一的原则,及时成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建立责、权、利明确的管理机制,明文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作为行为准则。

3、制定计划、明确重点。发挥流域机构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近期抓紧《淮河流域管理数字化及其应用》和《淮委电子政务系统(一期)》的建设工作,为淮河流域水利信息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4、推广实用先进的信息产业技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信息化的建设、应用、管理和维护水平。

5、完善淮河防汛调度设施各项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向综合化、宽带化、数字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建立完善的网络管理系统和安全保障体系,形成水利信息资源内外可畅通、横向可共享的安全、可靠的体系结构,为淮委各级领导和职工提供一个具有高效率的工作环境,为淮委信息化的开展提供一个多功能、高效益的建设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