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时晓冉
【摘要】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网络问政”正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逐步走向前沿。在新形势下,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于2010年9月8日正式推出“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该留言板突出互动性,旨在让广大网友对中央领导人倾诉心声,给中央机构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文通过对“直通中南海”留言板特点进行分析,揭示其对网络问政新方式创新的现实意义,并对网络问政目前出现的问题加以剖析,试图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 人民网 “直通中南海” 网络问政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东汉末年政论家王充所著《论衡》中的这句话因多次被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引用而广为人知。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创刊60 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考察,在人民网“强国论坛”通过视频直播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第一次通过互联网接受公众提问对话,拉开了网络问政蔚然兴起的序幕。胡锦涛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他同时强调,“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做事情、做决策,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党中央领导人与网友在线交流对话,直接倾听网民对政府工作的意见,了解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是提高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必要条件,引领着党的执政方式创新的方向,网络问政已经成为政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重要窗口。
一、网络问政兴起的背景
1.互联网的兴起和广泛应用
自1994 年4 月20 日开始, 中国实现了与Internet 的全功能连接, 从此以后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速度惊人。web2.0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单向的传播方式,以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信息传播方式,被广泛应用于论坛、博客等载体,提高了网民参与和共享信息的几率。人们通过网络进行着交友、交流等活动,网络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影响着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网络问政成为政府由被动应对向主动沟通转变的必然选择。
2. 互联网成为公众意见表达的重要平台
在互联网兴起之前, 我国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是报纸、广播和电视, 与这种播模式相适应, 逐渐形成了具有强制性的、集中统一的、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体制, 公众只是信息的接受者, 再加上现实生活中常规的体现政府公信力的民意表达渠道由于种种原因经常出现梗阻, 因此公众的意见和呼声很难向上传播, 直接导致了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渠道不畅。
网络的发展,革新了信息沟通交流的方式。通过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人们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收者和接受者,还可以是信息的创造者和发布者。民众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发表看法,网络日益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
二、“直通中南海”专栏的特点分析和意义揭示
1.以人民网为依托,搭建上通下达的交流平台
“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以“中南海新华门”和“为人民服务”影壁动画页面为封面,网友点击进入留言板首页就可以给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留言板右侧是中央政治局9位常委的照片,照片下有领导人的最新动态新闻和“点击留言”按钮。网友留言可以个人的“网友”身份,也可以“党组织”或单位名义。此外在中央政治局委员及书记处书记的名字一侧也有留言按钮,网友点击即可进入留言页面。在同一个页面,网友还可以给各中央机构留言,包括中纪委、组织部、宣传部、政法委等机构在内,网友均可以点击进入。
虽然以往国家领导人会去基层调研,但由于提前安排或出于安全考虑等因素,领导人并未深入人民群众中,也就无法了解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人民网搭建的“直通中南海”这一留言板没有繁琐的流程和花哨的设置,操作简易,无疑为民情上达提供了一个充分的平台,也为群众的大胆谏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保障。
2.鼓励手机平台交流,增设互动栏目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其中,手机网民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半年内新增4334万,总数达到2.77亿人。为顺应手机用户激增的新形势,留言板增加了“互动手机”留言板快,并有手机使用手册的说明,鼓励网友通过人民网手机平台参与互动交流,留下意见和建议。
除了留言功能外,“直通中南海”留言板首页还设置了更多可读性很强的互动栏目,如“高层动态”、“领导活动”、“基层党建”、“党史频道”等,将中央领导人与网友交流的有关新闻、中央机构推动党务公开的最新信息加以展示。
3.留言问题庞杂,覆盖国计民生众多领域
留言板的推出受到网友的热捧,自9月8日推出后的短短几天,留言数目已达数万条。以下是留言板的留言摘录:
国家屡次调控房价,房价却持续升高,其原因还是地方政府的执行力不够,中央是否加强一下调控力度,督促地方实施。
希望加强加快对教育中学术腐败的查处和制止,把养人育人的基础搞好,让权力体现出公平!
现在虽然中央出台了不少惠农政策,怎么感觉收入反而减少了呢。种子、农药、化肥的价格翻番,而粮食价格却连国家的保护价都卖不到。
形形色色的留言中,“房价”是大家最关心的热点话题,“降房价”是网友们最迫切的希望。通过查看13日前十多页网友留言,在反映问题的留言中,谈房价的占到了四成左右。而在给温家宝总理的留言中,网友们谈得最多的是教育方面的问题:学校乱收费、学生教育机会不平等、教育腐败……从住房价格到教育问题,从医疗改革到食品卫生,从化肥农药到萝卜白菜,无不反映了与人民群众利益最相关的问题。
4.直接对话高层领导,网络问政成必然趋势
人民网舆情检测室对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表明,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有23件,约占全部事件的30%。也就是说,约三成的社会舆论因互联网而兴起。特别是在传媒媒体因为种种顾虑而缺席或反映迟钝的情况下,互联网孤军深入,成为网民自发爆料和集结舆论的平台。
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是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更是政府决策科学化、施政民主化的必然选择。在网络这个巨大的公民问政平台和政府问计平台之上,汇聚着广泛的民意诉求,积聚着推动政府施政的智慧和力量。网络民意这个社会舆论的源头,正在让网络问政变得实实在在,触手可及。
三、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问政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重视。“直通中南海”留言板的出现并非偶然,早在2006年,人民网地方频道就开设了“地方领导留言板”,这一举措为“直通中南海”的推出奠定了基础。而“直通中南海”专栏也是网络问政方式的新尝试,从它的悄然变化中可以不难看出它目前还处于管理审核的探索阶段:从最初的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首页醒目位置改为右侧“领导人报道集”之下的一个子栏目,留言板的客服对话窗口被撤销,给领导人的留言条数已无从显示。
对于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存在问题在所难免。“上通”实现后,如何“下达”是网络问政面临的主要问题。一些政府部门的网站长时间不更新或“沉睡”,许多市长信箱形同虚设,热线电话无人接听……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但浪费了宝贵的网络资源,还在民众中造成恶劣印象,挫伤了民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也影响到政府的行政效率。面对存在的问题,笔者试图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以供参考: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莫让网络问政成为“政治秀”
在网络问政这一概念中,政府才是主导者。政府如果不主动回应,老百姓也就没有了问政的动力和必要。要想将网络问政落到实处,就必须有制度的保障,只有制度跟上了,才能确保老百姓问了不白问,保证网络问政的常态化,保证网络不会成为某些地方政府和官员的“秀场”。 对于民众而言,网上互动与交流,关键在于增强实效,切实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诉求。要把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上升为执政理念加以保护,需要进一步拓宽“网络问政”的渠道,完善“网络问政”的机制。
2.明确领导分工制,建立健全监督体制
“网络问政”是了解民情民意的重要途径,也是汇集民智的重要手段。健全领导分工制度是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有效方式,在了解群众疾苦后为够更有效地制定更好更实惠的政策提供保障。虽然目前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条例不具强制性,目前很多政府网站只做到了“信息公开”,但因缺少相应的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群众的参与权、表达权、诉讼权、监督权等得不到真正的重视。为此,需要建立健全监督体制,强化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效应,提高行政透明化的力度。
3. 警惕“网络暴力”
互联网与手机结合,使得网络舆论更具杀伤力。任何一个突发事件都能在“微博客”上进行现场直播。第一时间发布大量第一手信息,使得微博客成为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在互联网等这些可以“一呼百应”的新媒体无边界舆论场上,“受众群体”更是将这些“群体劣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着网民本身的这种无序性和构成的复杂性,要想让民众在一个有序的空间积极参与民主的进程,就必须需要网民有一个有序的力量在做牵引和领导,否则,群氓时代的预言就会必然成为现实中挥之不去的梦魇。网民问政、政府答疑改进的初衷的良性平衡就会被打破,最终或者走向极左或极右的两端。
因此,在网络问政双向的互动中,存在一个去伪存真的筛选和甄别信息过程。不能把网络民意当做全部民意,更不能被虚假网络信息误导,警惕别有用心者扰政。
四、结语
网络所蕴藏的巨大力量,已悄然改变着当前的社会生态和政治生态。正如有论者所说,中国互联网不仅是传统媒体和生活方式的补充,而且已成为民意凸显地带。从“地方领导留言板”到“直通中南海”,网络问政开启了网络民主的春天。只有做到透明行政,积极求证,用心理政,才能充分发挥网络在问政方面的巨大功效,共同创建美好的和谐社会。(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电视与新闻学院 新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