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智慧c”建设
来源:经济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一个城市的发展及其效率,与它的规模是高度相关的。

  有专家分析认为,从人口规模角度看,一个城市的人口少于10万时,其规模收益是负的。因为虽然城市规模较小,没有多少公共负担,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各种社会服务的供给会明显不足,城市居民相互间的协调及由此产生的效率也会很低。当城市人口达到20万以上时,城市的规模收益会由负转正。而在城市人口达到50万以前,城市发展会一直面临较高的外部成本,城市规模收益也会小于100万到200万人口的城市。但当城市人口达到和超过200万的时候,城市发展的外部成本会进一步上升。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继续扩大,城市规模净收益率会迅速下降。

  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管理手段的更新,城市规模收益出现拐点的人口规模值也会出现变化。不过有一条客观规律是不变的:城市规模小了不行,但也并非越大越好。近年来,我国一些超大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日趋显现,就是例证。

  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很多城市在成长过程中都将面对一个突出的矛盾: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资源日益短缺,“城市病”日益凸显,一些人口集中的大城市规模净收益率开始下降;另一方面,从居住到出行,从工作到娱乐,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城市提供舒适宜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

  解决这一矛盾,要求我们在规划和建设城市时必须改变思路。“智慧城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并很快成为众多城市发展的目标。

  2011年1月,上海市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建设智慧城市,推进城市的基础设施、高端产业的发展、电子商务的使用、城市管理的服务水平、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方面工作。

  2010年9月,浙江宁波市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决定》,使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上升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之一,并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为支撑,成为“十二五”期间宁波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

  广州、深圳、武汉、南京、佛山……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在我国成为潮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项目大约有1000个。看来,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全球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

  什么是智慧城市?专家介绍说,和此前的“数字城市”不同,智慧城市通过互联网把无所不在的、被植入到城市的、物体的、智能化的传感器连接起来,形成物联网,实现对物理城市的全面感知,城市因此将“更加快捷、更加聪明”。

  建设智慧城市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快建设智慧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系统。通过加强就业、医疗、文化、安居等专业性应用系统建设,通过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促进城市公共资源在全市范围共享,积极推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调高效运行,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

  各种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得城市管理在细节上的改进成本大大降低,从而能够不断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这是建设智慧城市给城市管理带来的一大变化。另一方面,建设智慧城市也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

  比如,人们生病了可以通过远程医疗系统享受“私人保健医生”的诊疗,再不用辛苦跑到医院排队。对个人而言,免除了奔波排队之苦,节约了时间,对城市而言,缓解了交通拥堵。

  又比如,家庭安装上“智慧电表”,结合了现在的水表、电表、燃气表等,通过智能系统家庭所用水、电、燃气等信息都会被登录在家庭网络平台,人们不但可以远程遥控家用电器,还能在家中利用太阳能发电,让这些“绿电”输入电网,获取报酬。

  智慧城市有“大智慧(26.33,-0.67,-2.48%)”,也有“小智慧”。瑞典斯德哥尔摩2007年8月开始试点智能交通系统,按照不同的拥堵程度对交通收费。两年后,斯德哥尔摩交通拥挤状况减轻了18%,与此同时乘坐公共交通的人数大大上升,整个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4%至18%,是为“大智慧”。而在韩国首尔,一些重点路段的分道情况能根据车流量大小及时作出调整,从而使道路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优,比如一条双向8车道的公路,上班时段调整为进城方向6车道,出城方向2车道,而下班时段则反之,是为“小智慧”。建成“大智慧”需要较长的时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小智慧”却往往只需一点用心,就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智慧城市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前景,未来人们将生活在快捷而又聪明的城市里,基于智慧的基础设施,城市里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的协作,达成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当然,这一切需要我们从现在就开始做起,既要有“大智慧”,也要有“小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