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社会管理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更新时间:2012-04-14

专家:中央高度重视社会管理 寓管理于服务 

  袁元

  社会管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要通过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因此,社会管理要与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结合在一起

  2月19日至2月23日,一年一度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锁定“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在中央党校进行了为期4天半的学习研讨。开班仪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发表了重要讲话。

  “此次研讨班不仅规格高,而且范围广,这反映了中央对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高度重视。”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龚维斌教授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

  一年一度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其研究主题经过精心选择和安排,往往与当年中国社会发展重点、发展形势、发展要求紧密相关,既是当年自上而下需要关注的重点,也是需要认真解决、妥善处理的问题。

  参与今年研讨班教学协调工作的中央党校张伟副教授告诉本刊记者,此次省部班学习研讨的目的非常明确,通过学习研讨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整体思路、工作重点、具体措施、工作理念、方法等,统一了思想和认识;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谋篇布局、全面部署,具有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

  社会管理内涵日臻成熟

  在受访专家看来,在“十二五”开局之年,选择社会管理创新作为省部班研讨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张伟分析,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中期来讲,是为实现“十二五”期间一系列经济社会目标任务保驾护航;从长远来讲,是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当前国内外形势出现了不少新变化新特点,需要对复杂形势保持足够的清醒认识,毫不回避那些严峻的社会突出问题,并分析其背后的深刻社会成因。

  他指出,从国内因素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成就巨大,但也出现了如社会不公、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权力腐败等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期困扰。从总体上看,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这些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但也不能否认在工作层面上和认识水平上仍有差距,比如过于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中缺乏服务意识等。

  龚维斌认为,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具体表现为“五化、两转”,“五化”即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两转”则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伴随人口大量迁移、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原有的利益格局亦发生着深刻调整,重构社会、重构利益关系、重构社会认同尤显迫切。而社会成员的需求也表现出多样化、差别化、高级化的特点,不仅要求生活质量的提升和改善,更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注重权益保护、个人事业的发展。这种需求结构的变化,意味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事业发展、对社会管理模式、理念及其方式方法有着更多的新期盼和新要求。

  从国际因素来看,张伟说,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在我国不断融入全球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不能丝毫麻痹大意。

  中央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张伟解读道,将社会管理作为重要的现代执政理念提出来,而且其内涵日臻成熟,并非一蹴而就;这是在以往长期过程中逐步加深了对社会管理的理解,转变了关于社会管理的一系列理念,提出了当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回顾这一执政理念的发展脉络,张伟告诉本刊记者,改革开放前期,其基本方针是“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1993年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转变政府经济部门的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针对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四位一体”,提出“社会建设”的新概念,并把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并列,这是党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随后,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把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作为健全社会管理的工作目标。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又对社会管理领域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工作任务。

  “此次研讨班专题研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正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自身发展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的表现”,龚维斌认为,对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社会管理工作要以高度的责任心、紧迫感和危机意识来加以认识,这既是为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环境的需要,也是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需要。

  龚维斌分析,此次中央强调,要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厘清了社会管理7方面的基本任务,这就使得今后的工作边界清晰,有了明确的抓手和着力点。

  以人民群众为重的“服务观”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受访专家指出,这一论断是此次胡锦涛总书记讲话里的重要亮点。

  龚维斌分析,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工作法宝和政治优势。着眼于当前和未来五年,社会矛盾呈现出利益矛盾日益突出,局部问题整体化、个别问题放大化,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形成互动、问题矛盾易发酵,有的问题易形成国内国际联动等特点。面对这些挑战,更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张伟说,“群众观”正是处理好社会管理问题的首要基本理念。在具体工作中,就是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另一个重要理念是“服务观”,寓管理于服务。在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中,把管理和服务并列,甚至把“服务”摆在了突出位置上。要落实诸多社会政策,若仅从管控的角度解决问题,让群众被动接受、被迫服从,这样的政策执行成本高、效果差,甚至成为社会矛盾的触发点。相反,多些服务意识,让群众感受到政府的诚意,多获得方便和实惠,社会管理工作就会好做得多。特别是那些直接接触群众的“窗口”部门、“街头”部门,更应如此。实际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

  对此,龚维斌分析,将管理寓于服务之中,意味着社会管理最终的目的是既要追求秩序,又要激发活力,而绝非僵硬刚性的社会控制,应建立弹性管理服务的理念,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

  龚维斌认为,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保护、维护群众的权益,促进社会公正。“这是一个价值尺度,只有促进社会公正,才能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保持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他强调说,社会管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要通过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因此,社会管理要与社会建设结合在一起。社会建设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前提和保障,是减少和防范社会矛盾的根本源头。只有通过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新期待,才能为社会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

  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目前,我国已建立了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构建了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制定了社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龚维斌说,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管理方面的有益探索和经验,这正是今后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管理能力、完善体制机制、完善法律保障的基础和前提。

  张伟分析,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首次提出了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概念。这里的“科学化”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社会管理有规律可循,要按规律办事。既然有规律可循,就不应简单排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熟经验。其次,社会管理要制度化。既然要制度化,就应及时制定、完善相关法律规定,让社会管理有章可循。再有,社会管理要现代化。既然要现代化,就应不拘泥于传统思路和做法,认真研究形势变化新特点,以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为检验社会管理水平的准绳。

  比如,在管理中可树立“多元观”,社会管理和服务事业就像一个大舞台,政府可起到主导作用,但不应也不能是这个舞台上的唯一角色。因为,随着社会结构和利益诉求不断分化,社会事务日益复杂,政府没有力量再用全能型思路来进行社会管理。应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有益经验,动员社会多元力量、多元主体来共同参与社会管理。

  再如,着力提升“创新观”,勇于探索新方法、新手段。相对于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等领域,总体上我们对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还相对陌生。在具体工作中难免套用传统思路,特别是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往往效率低、效果差。因此,在社会管理领域中应多鼓励创新、包容创新。可多采用柔性管理办法,加强沟通协调。

  龚维斌建议,一是要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社会管理指标纳入对各级政府的考核体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将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思想理念统一到中央部署上,唯有如此方可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法治化的水平,提高管理服务的效果。

  二是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管理格局也应与时俱进,努力与当前快速流动的人口、快速变动的社会结构、高度复杂化的利益结构和人民群众多元化的要求相适应。

  三是善于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减少行政成本的同时,更有利于方便群众,推进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四是加快法治建设,加强立法工作。应该看到一些社会领域的法律体系建设仍不到位,有的领域原有的法律法规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亟待完善。

  此外,作为社会管理的载体和基础,社区建设仍然薄弱,社会组织发育不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基础信息、基础数据等方面都仍存差距。

  社会管理领域的问题和相关配套建设千头万绪。具体到某个地方、某个部门,要判断哪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可以作为突破口,张伟认为,可把握好四个方面:问题是否具有严峻性和根本性,是否会不断演化发展;问题是否具有可行的解决方案,“拿得起、放得下”,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能够见成效,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诚意,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问题是否涉及体制、机制和法制,要从理念上进行转变、在制度上进行设计;问题是否真正群众所需,而非表面风光的政绩工程。

  “社会管理及其创新非一日之功。各地区各部门应以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为切入点,尝试创新,如果这些问题解决好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就会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党的威信也自然就会提高”,龚维斌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