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民 刘增明 吴阿明 徐春学 林迁
一、建设国家统一电子政务网络的重要意义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 它和国家政务内网共同构成了承载我国政府部门业务应用的网络支撑平台。政务外网从2005年8月开工建设,到目前已有60余家中央政务部门接入政务外网,国务院应急平台、“金审”、“金安”、监察部纠风业务系统等十几项业务已在政务外网上运行。2009年底,政务外网通过了国家的竣工验收,这标志着我国政务网络建设又往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政务网络作为电子政务的核心基础设施,就是“路”,是建好电子政务、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
(1)政务网络建设的必要性
政务网络是电子政务业务的承载平台,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设施,处于我国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最底层,是支撑上层所有业务应用、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通信平台。统一的政务网络建设保证了基础架构的一致性,促进了网络的互联互通,从而使体系内信息资源的配置达到更合理的水平。
(2)政务外网的重要性
政务外网作为国家政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满足各级政务部门进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面向社会服务的需要,承载面向公众服务的非涉密业务和不需要在政务内往上运行的业务。由此可见,政务外网的定位是作为政务部门面向公众的主要窗口,为政府构建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支撑。
二、我国统一政务网络建设的构想与实践
(1)国家政务网络建设构想
2002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 17号)明确指出要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提出了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有效遏制重复建设,来适应业务发展和安全保密的要求。第一次明确指出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两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此后,为落实17号文件精神,包括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在内,各地在政务网络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积极探索和实践。
2006年,为了充分发挥政务网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健康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又转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中办[2006]18号),对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做出了具体规划,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并给出了国家政务网络建设目标——即用3年时间,建成基本满足各级政务部门业务应用需要的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健全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安全保障机制,完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体系,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网络支持。
为进一步落实17号、18号文件精神,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改高技[2009]988号),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政务外网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并就推动政务外网的工程建设、业务应用、安全保障和运维服务等提出了相关要求。
政务外网作为我国电子政务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各级政务部门的政务公用网络,主要运行社会管理和面向公众服务的业务以及不需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国家政务外网是基于国家公共基础通信传输网络之上的IP承载网络,由中央政务外网和地方政务外网组成,其中中央政务外网主要包括连接中央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级广域骨干网、中央城域骨干网和中央部门接入网。地方政务外网主要包括连接省、地、县的广域骨干网,各级城域骨干网及其部门接入网。政务外网横向连接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和检察院等政务部门,纵向覆盖中央、省、地(市)、县,为业务应用提供网络承载服务,支持业务网络的互联互通,支持跨地区、跨部门的业务应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2)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情况
根据中办发〔2002〕17号文精神,2004年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国家电子政务外网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2005年又批复了项目的初步设计和投资概算,标志着国家政务外网建设正式启动。政务外网的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的原则进行,在2009年12月完成“国家政务外网一期”各项建设任务,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组织的项目竣工验收,标志着我国政务网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应用是检验网络建设实效的唯一标准,在承载各级政务部门业务方面,政务外网取得很大进展,截至目前,中央层面已有13个部门依托政务外网开展了多项业务应用,包括国务院应急办应急系统、监察部纠风业务系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务员报名系统、文化部文化共享工程、国家审计署金审工程、国家安监总局金安工程、新华社新华频媒系统以及交通运输部等多部委联合海上搜救桌面演习等。特别是在2008年抗击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抢险救灾战役中、在2010年王家岭煤矿抢救井下矿工的抢险行动中,政务外网与有关部门联合行动为国务院领导及时了解灾情和决策提供了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政务外网已延伸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67个地市州、472个区县,有些地区还延伸到乡、镇、街道,接入各级政务部门9400多个,业务终端数超过30万台,已成为我国覆盖面最广、连接部门最多的政务公用网络。
三、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发展方向
从电子政务总体发展战略和思路来看,未来我国电子政务将逐步进入由网络互联互通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发展阶段,进而发展到信息资源深度加工和智能分析阶段。
(1)发展成为虚拟网络运营服务提供者
随着政务外网接入用户单位的增加,承载的用户业务越来越重要,政务外网将为更多的政府部门提供网络支撑服务。因此,国家政务外网将首先发展成为面向政府的虚拟网络运营服务提供者。所谓虚拟网络运营服务提供者,就是本身没有电信传输线路资源,通过租用电信运营商的电信基础设施,对电信服务进行深度加工,即通过提供基于电信线路的IP网络服务及相关承载服务,以自己的品牌独立存在的新型网络运营服务提供者。政务外网与电信运营商的最大区别在于,自身不拥有线路资源,需要通过租用电信运营商的基础设施,建立自己的网络来进行网络运营服务。同时,政务外网是构建在电信运营商传输网络之上的网络,比电信运营商网络更靠近用户,更贴近应用,这就对政务外网业主有很高的要求,要求对政务部门的网络和业务需求把握得更加准确,要求政务外网能适应政务部门的各种应用。因此,在这些方面政务外网与传统的电信增值服务商和服务代理商有着本质的区别。政务外网事实上承担了虚拟网络运营服务提供者的角色,通过租用和整合电信基础设施、政府大客户服务等资源,为政府等特定用户提供网络运营服务,满足细分市场用户多样化的实际需求,为政府等特定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的网络服务。
(2)发展成为政务网络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提供者
而就国际电子政务发展而言,业务外包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即政府部门将公共的基础设施如机房、设备、运维全部或部分服务托管给技术上更专业的第三方,自己则专注于业务应用。而政务外网建设,其初衷就是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助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减少重复投资、提高网络利用效率,为政务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提供服务,为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提供帮助。因此,政务外网在发展到能够满足各级政务部门业务应用网络承载任务后,应从国家利益和各部委共性需求出发,减少重复建设,为政府用户提供必要的公共基础环境,包括各种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网络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政务网络、互联网出口服务等。
(3)发展成为政务信息资源与综合应用服务提供者
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网络逐渐互联、数据逐渐集中,业务处理也开始集中,同时虚拟化技术、移动技术不断深化和应用,数据集中,不再限于物理概念的数据集中,更广泛意义的逻辑数据集中、分布处理,通过逻辑的虚拟,实现数据的集中统一和分散管理调度。电子政务建设将逐渐进入数据挖掘和信息充分利用的新阶段。届时,政务外网将随着托管服务、数据备份服务的开展,依托政务外网运行的部门信息资源的增加,通过建设信息资源目录及数据交换系统等应用支撑平台,依托国家基础信息库等基础信息资源,围绕政务部门实际业务需求,开展信息共享服务;通过数据交换服务体系建设,重点选择有代表性的、业务基础好的政务部门,围绕其业务需求,拓展交换服务规模,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应用,最终形成较为全面的数据交换服务能力。进而,为各部门集中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数据挖掘,找出新的问题和机会,更好地服务决策,更好地服务于公众。
(4)政务网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逐步融为一体
随着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不断深入,政务外网的发展也将进入更高阶段。政务外网可以作为政府服务业务的后台支撑,作为电子化公共服务信息公开、申请提起、办事受理和结果反馈的主要平台。在业务受理后,部分业务需要转到相应的部门进行办理。在一定时期,而这些办理过程和中间结果虽然可能不涉及国家秘密,但也可能牵涉到敏感信息和个人隐私,在办理过程中也需要保密,同时若需要几个部门联合才能办理,也就转化成政府内部的业务,因此目前阶段不可能完全依托于互联网通道来实现。但从长远来看,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转变,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的不断提高,政务外网将逐步朝着网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相融合的方向发展。同时,随着外包业务的发展,政务外网中技术性较强的网络服务、托管服务等将逐步外包给更专业的第三方,这部分功能在政务外网中将逐渐淡化,而公共应用、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的服务功能及作用将会逐步强化,并成为政务外网最主要的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