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市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思路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作者:鹤山市信息产业局 叶
一、背景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几千年来形成的信息传递方式、人际间的沟通方式和社会管理的组织方式,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和政府运作的方式。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社会型经济逐渐为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所取代。信息已取代传统的其他资源,成为战略性资源,信息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成为各行业的核心管理领域。信息和知识的生产、加工与处理,成为创造财富的基础。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产业。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政府信息化处在关键和核心的位置。这是由政府在推动国家信息化中的主导地位和特殊角色,以及政府管理对信息的广泛依赖所决定的。为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不少国家及地区政府,一方面积极发展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一方面致力于政府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政府,构建电子政府。为了稳健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办发[2002]17号文《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决定,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中共中央的决定,为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世界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电子政务基本情况
美国的电子政务工作是由美国联邦政府统一发起和组织的。由于实现电子政务,1992年至1996年,美国政府的员工减少了24万人,关闭了近2000个办公室,减少开支1180亿美元。在对居民和企业的服务方面,政府的200个局确立了3000条服务标准,作废了1.6万多页过时的行政法规,简化了3.1万多项规定。电子政务的实施,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财物,而且提高了政务透明度,堵住了徇私舞弊的渠道。
英国电子政务工作于1994年提出,目前英国的电子政府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位于世界前列,已有60%的政府机构已经开通或正在建设,其他国家这一比例最高的为53%,41%的英国公众主要通过政府机构的网站享受政府服务。
日本的电子政务也是在90年代发展起来的,通过建立一个高效、统一、能迅速应变的,与国民关系和谐、能够满足公众需求的政府。在行政所有领域普遍地用信息技术,促进政府内部沟通顺畅和资源共享,保证政府决策迅速有效,提高政府服务的品质和效能。
我国电子政务工作,起步于80年代中后期。1984年,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成立了信息管理办公室,负责推动国务院有关部委的信息系统建设工作。90年代以后,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1993年,国务院成立了国家经济信息化联系会议,开始实施了金桥、金关、金卡、金税等信息化重大工程。1996年,国务院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全国信息化工作的统一领导,大大推动了电子政务建设。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之后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方针,提出了“政府先行,带动信息化发展”,要求政府信息化建设要与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特别要针对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应用信息技术,增强为民办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三、实施电子政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推进电子政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信息化已经对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并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因此,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切入点。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自觉地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观是以高效益发展为前提的。高效益发展就是要克服片面追求技术、速度和数量的倾向,将技术与效益、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效益之路。目前,我们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存在着许多盲目性,片面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发展速度,缺少全局考虑,缺乏科学的项目论证,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技术高消费”、信息孤岛,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信息化效益低等。树立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观,就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和绩效评价,探求信息化建设的效益之路,以高效的信息化发展促进工业化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
(二)电子政务是提高政府监管能力、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迫切要求。加强政府管理和促进公共服务,是建设电子政务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面对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特点,当前要特别重视加强政府监管、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要努力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已明显地感觉到,随着社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经济成份进一步多元化,人口、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在加大。面对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传统的管理手段,已经很难适应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政府工作与时俱进,率先推广和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三)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必须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现代化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更好地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在政府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法规等方面更好地与国际惯例和标准接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公共职能。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要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务的参与度,按照“非歧视原则”、“透明原则”和“法制统一”原则,建设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投资环境,这也要求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 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是拉动经济发展和信息产业的重要机遇。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政府需求是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我们要积极地创造条件,规范招投标和政府采购行为,不断完善市场秩序,拉动国内信息产业的发展。要通过这一过程,增加自主知识产权的比例,增强核心竞争力,在设备制造、软件、系统集成和服务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总之,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对于加强宏观调控,提高政府监管能力,保证政令畅通,实现资源共享,增加行政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供优质服务和促进勤政廉政,建设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四、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市电子政务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市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落实力度,全市信息化工作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信息化发展战略方面,市委、市政府对信息化工作十分重视,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一项战略工程来抓,根据我市实际,制定了《鹤山市信息化发展”十五”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了“十五”期间我市信息化工作的目标、任务、战略重点。随着认识的深化和管理力度的加强,推进信息化的各项工作迅速展开,各镇、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紧紧抓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现代化的主题,制订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对我市的信息化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指导与推动作用。
1、加强了对电子政务工作的领导。在信息技术飞速进步的推动下,我市各级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工作得到普遍加强。1999年市成立了信息管理办公室(信息中心),不少部门也都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为了更好地推进信息化工作的开展,2000年成立鹤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2001年组建了市信息产业局,具体负责全市信息化的规划、指导、协调和组织实施,有效地推进了我市信息化的发展。
2、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市电信局已经完成了骨干传输网、接入网、交换层,维护支撑层和信息业务网的公用数据通信网建设,为全市宽带IP网建设奠定了基础,并实现了镇镇通光缆;移动通信公司和联通公司在对现有网络进行完善的基础上,正在分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GPRS网络、CDMA网络;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不但扩大了规模,在逐步进行光纤化改造的同时,还开通了具有因特网接入、视频点播等功能的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初步实现了基础设施现代化、信息传输数字化、电话交换程控化。全市各镇、市直各部、委、办、局共配置了各类计算机共2000多台,为各镇、各部门应用信息技术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在政务网络设施建设方面,市政府于2004年市政府、市电信局共投资近500万元,建成了首期覆盖全市各镇、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共100多个部门,对外接与国际互联网逻辑隔离,内联各镇政府、各部门的电子政务专网平台;各部门、镇都建立起了本单位的局域网。 2004年全市信息化综合指数为64.8,其中信息网络普及率是8.49户/百人,电话普及率为107部/百人,广播人口覆盖率电视为100%,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8%,有线电视终端用户8 万户,城镇居民计算机拥有量62台/百户。
3、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一是各镇、各部门运用计算机比较普遍。文字处理、财务、人事、工资、计生、统计、档案管理等业务软件在各镇、各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提高机关行政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2004年,市委、市政府开通了基于电子政务专网平台的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实现了上下级、部门与部门之间公文交换的电子化,极大地提高了公文交换效率;电力、税务、教育、公、检、法等部门的专业网,功能齐备,内容丰富,作用得到体现,如电子税务管理系统,为法人依法纳税提供了一个比较规范的环境,使国家税源从根本上得到保障;市电力工业局信息化建设起步早,行动快,2002年以来,共投入200多万元进行信息化建设,建起了局本部的局域网和电力系统专网及信息平台,实现了办公、电力调度、电力监控、财务、物资管理的信息化;市财政局自98年以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致力推行办公自动化,多年来,共筹措资金36万元,建起了局域网和开发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目前,市财政局各部门的业务和办公系统实现了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市教育部门把教育信息化、现代化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工程来抓,加大了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在中小学积极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成效显著。
二是政府上网工程取得初步成效。全市已有60多个政府、部门在互联网设立了网站,向市民提供政策法规、办事程序、政务动态等咨询与服务,为政务公开、招商引资、便民服务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鹤山信息网》是政府信息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委、市政府向社会公告信息和宣传的重要阵地。目前该网站访问量已超过400万人次,在宣传鹤山,促进鹤山与外界的交流,加强政府与市民、企业之间的沟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鹤城镇利用政府网站在荔枝上市时节在网上发布供求信息,切实解决了农民卖难问题;共和镇充分利用江门市信息化试点镇的优势,投资数万元建起了共和农业信息网,及时把周边城市的农产品价格传递给农民,让农民了解市场行情,为农民提供多渠道的销售网络。
4、积极推动信息化试点工程工作。为配合江门市信息化试点城市的试点工作,推动各镇信息化的实施,在市信息化工作领导组的重视、江门市政府的支持下,经过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宣传发动,设立了两个农业信息化试点工程,一个是针对农村政务公开和村务管理而建设的中东西管理区信息化管理系统,一个是立足镇和管理区为解决农产品的供求信息的共和镇农业信息化试点工程,目前该两个试点已取得良好的成效,为村镇一级的电子政务工作树立了典型。
5、在信息化建设中,培养起一支信息化工作专业骨干队伍。他们有的长期在各单位从事信息化建设工作,有的在科研机构进行信息化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合作,逐步形成了一批贴近各行各业需要的、专业性强的信息技术支撑力量,这是我市信息化建设能够不断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一支宝贵力量。
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总体上看,我市的电子政务与周边市(县)等相比,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由于起步较晚,加之综合实力、基础性研究和设施建设薄弱,使我们的差距还很大,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一是对推进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些领导未予足够的重视,一些部门的领导认为电子政务工作可有可无,不必追“风”跟“潮”,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软任务,排不上自己的工作日程,更没有把电子政务作为提升政府管理水平、提高效率、改进工作的重要手段来抓,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信息资源的开发严重滞后。
二是缺乏统一建设指南。前阶段,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尚未对电子政务进行全面规划,对于电子政务的建设体制、运行机制尚未建立,还存在不少的误区和盲区。各行业、各部门各搞一套,重复投资的现象还较严重。
三是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管理很不完善,不能适应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不能反映电子政务建设的特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须有新型的管理体系与其相适应。
四是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电子政务建设需要法律和法规来保障,这一点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在电子政务法制建设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五是与政府的业务工作分离。无论是办公自动化,还是政府上网,都是政府业务工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离开了业务部门的参与,也就无所谓“电子政务”了。要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必须将信息化工作与政府的业务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先要将政府部门的业务工作计算机化、网络化。
六是网络安全问题。政府上网的信息,各机关之间互相传递的信息,如何保证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七是信息化专业人才不足,先进适用软件还十分缺乏。虽然在以往的信息化建设中培养,锻炼了一些人才,但总体上讲,我市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才不仅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也不甚合理,素质更亟待提高。目前尤其缺少既熟悉信息技术同时又了解、熟悉业务的复合型技术骨干。规范化、制度化、普遍的信息技术培训制度还没有建立,许多在岗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较低。
五、关于鹤山市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思路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办发[2002]17号文《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2005-2020年)》《鹤山市信息产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结合我市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进展情况,要推进我市电子政务建设,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不断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信息技术服务能力。
继续完善基础传输网的建设,打造一个能承载各种业务的基础传输网,以光纤尽量靠近用户为原则,加大用户光纤网的覆盖面,覆盖至政府机关、企业、商业楼宇和住宅小区。 根据业务需求和技术条件,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因地制宜地采用各种接入技术和手段,加快宽带接入网的建设速度和改造,采用支持多种协议、大容量、高速率的设备进行扩容、组网。促进多种业务应用融合进宽带网,促进视频、数据、话音等多种业务的综合接入,在本地接入领域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开放接入网的建设和经营。
加大移动通信的规划和投入,积极做好3G建设和运营的前期准备工作,全员3G业务知识普及,跟踪和研究我国3G发展进程,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发挥应有的行业主导和带动作用。做好无线数据业务开发与行业应用,继续加大力度发展新业务,提供全方位的增值应用,不断完善求职易、车主服务、成长计划、农信通、集团个性化彩铃等多种业务,实施移动信息化“八项工程”、无址化办公、可视宽带服务及多媒体,以领先的业务持续提升业务水平。
继续全面推进我市广播电视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提升我市广播电视技术档次和水平。大力发展数字化的高清晰电视,采取模拟与数字同时并存,逐步过渡到数字化的办法。在内容上和社会需求上保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电视传媒的优势,为人民群众带来丰富多彩的节目;利用有线广播电视,为用户提供多媒体业务等增值业务,开发各类信息增值业务;不断提高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和提高广播电视的服务质量和节目质量,使之真正成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全面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
1、加大电子政务应用推进力度。统一领导、统筹规划,抓好电子政务项目建设。重点完善电子政务专网平台的建设,整合网络资源,逐步扩大专网平台的覆盖面,形成对外与互联网逻辑隔离,下联各镇、各有关单位的安全、保密性强网络应用平台。加快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完善市政府电子政务专网平台的开发利用,市级、镇局级机关内部办公初步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重点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开展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包括宏观经济管理、社会保障、卫生信息、工商管理、企业信用、网上审批、应急指挥、信息安全等系统。
2、加强电子政务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实施科技强警战略,统一政法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领导、规划和标准。建设政法部门科学决策、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作战、高效运行的信息化平台,确保全市政法机关网络联通、资源共享、安全运行、管理规范,推进政法工作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整体提升政法机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能力。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加快建设办公业务资源、宏观经济管理、应急指挥、工商管理、企业信用、人口资源、卫生信息、人才培训、城镇规划与建设以及“金”字系列等重点业务信息系统。
3、开展“一站式”电子政务。加快政务信息公开的步伐,建立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加强《鹤山信息网》建设,凡应公开的政务信息均应在互联网上公开,凡适宜在网上进行审批的事项均应通过互联网进行审批。整合、完善各镇、各部门户网站,把政府面向社会公众的业务,尤其是行政许可事项,逐步通过互联网提供跨部门的“一站式”电子化服务。扩大网上办事的业务范围,重点开展政务公开、行政许可、劳动与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环境保护、防伪打假;申报、办证、年审、查询等网上服务。
4、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以监管的及时到位和协同办公为目的,以数据建设为核心,以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为突破口,做好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库和资源库中涉及到基础性、公益性的数据建设。建立职能协调、并联运行的工作机制,实现政府对市场的联合监管。加强社会应急联动系统建设,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社会预警体系与应总管理机制。
5、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
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加强领导和协调工作,强化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组织好政府信息、产业信息、企业信息、市场信息等重点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调有关部门组建科技、教育、金融、财税、贸易、医疗、工业、农业、旅游、文化等各种类型的应用信息系统与资源数据库,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通过电子商务的应用,推动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通过促进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加速企业信息化进程,把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作为改进企业管理、推进传统企业技术改造、节约能源、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的重要手段。加大对信息化宣传的力度,进一步使全社会树立信息观念,把信息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加以高度重视,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
推进科技和教育信息化。推进科技和教育信息化。加快提高科技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程度,实施我市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建立网上虚拟产学研合作开发组织。建设面向全社会的科技开发与技术成果推广的信息流通与交易系统。大力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建立全市教育信息系统。积极推进现代多媒体教育、网上教育和远程教育,推进全市教育网络化。到2008年,全市基本完成“校校通”工程,中小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实现教学资源和教育手段信息化。
推进农业信息化。建立和完善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加强农业自然资源、农产品市场、农业科技等数据库建设,建立经济预测和预警系统。实施农村市场信息“进村入户” “三电合一”服务工程。推进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电子商务系统,推进农产品网上交易。 推进水利信息化,建立和完善水利信息网络系统,加强水利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建立三防指挥系统网络。以市三防指挥部为中心,各区域、镇水利服务站的资源信息实现互联共享。
推进文化信息化。以建设市数字图书馆与文献服务体系为重点,加快整合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大力推动广播电视电影、新闻出版、文化遗产、体育休闲等信息化建设。 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覆盖省市县**卫生信息网络系统,重点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加速推进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预防保健、病案统计、社区卫生服务等卫生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医疗救治、卫生监督和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加快公共医学数据库和医院、卫生院信息库建设与共享,开展远程医疗和医学教育为代表的远程卫生信息服务。
推进劳动与社会保障信息化。建立涵盖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劳动就业、劳动者权益保护、民政服务等内容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系统,积极实施社会保障“一农通”工程,实现对保障人员与基金的实时监管。加快建设劳动力市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全省监测和宏观决策系统,为公众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现代化的优质服务。 推进人口资源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全市人口、资源、环境综合数据库以及面向社会服务的信息系统,实现自然生态保护、人口管理、国土规划管理、环保监测和污染治理的网络化与智能化.建立全市灾难预警系统和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实现震情、水情和旱情监测网络化。
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结合城镇化建设,统一规划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及其服务支撑体系,实现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建设市镇村**地名数据库,逐步开展网上地名查询、电子地名图等地名信息化服务。
(三)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电子政务带动企业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的生产过程、运营模式,促进企业向现代化、规范化管理方向发展。要着力从政策上引导、从环境上支持,发挥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在改造传统产业方面的作用,实现企业的技术、管理、产品等方面的创新。
一是加快《广东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实施方案》的落实,按不同类型的企业选择一批在应用CAD、CAM、CAPP方面有基础的企业,开展管理信息系统(MIS)、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技术的应用示范,实现企业管理的网络化、现代化。通过试点企业的经验推广,以点带面推动我市企业信息化进程。
二是推行电子商务,促进物流发展,改进传统营销方式。在企业内部信息资源整合和企业间实现信息采集、交流和共享的基础上,以信息流向物流递进,以信息平台向交易平台升级,利用现有的各种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以及各种有特色的网上专业市场,引导企业在网上进行产品宣传和产品交易。
(四)积极发展有我市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政务的发展,必然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因此,要充分发挥我市的投资优势,发展和培育信息产业,使其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现有基础上壮大电子产品制造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智,通过更加优惠政策,在经济开发区设立信息化产业园。制订和落实有关鼓励本地软件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大扶持本地有发展潜力的软件企业;要进一步强化行业协会的作用,扶持软件企业参加国内外标准化体系的评级认证,使软件企业从根本上向正规化发展。 (五)加强领导,努力营造电子政务建设良好氛围。
我市电子政务工作十分繁重,要加快发展,必须从我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各项措施落实力度,使我市电子政务建设上新台阶。
1、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
  一是各镇、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把电子政务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机制。政府和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并明确一名负责同志具体分管。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考核。
二是要强化全市一盘棋思想,信息化建设要强化全局观念,坚持整体推进。各地、各部门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在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通力协作,避免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最大程度地发挥有限资源的效益。
三是要营造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氛围。要创造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法制环境,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快研究。制定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新规定,形成较为完善的地方性信息化规范发展框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和制裁信息化建设、经营、服务中的各种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四是要创造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网络安全环境。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安全责任体系、信息安全评估体系和信息安全技术支撑体系,不断提高信息安全防御能力。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与公众的信息化意识。加快电子政务进程,有赖于全社会信息化意识的提高。各镇、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认真抓好宣传和普及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调动全社会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大力普及信息化知识,强化全民信息化意识,打牢信息化发展的社会基础。各镇、市直各部门、企事业要组织开展对公务员和各类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及网络教育,并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列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要特别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电子政务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信息技术知识及其应用技能的培训,加深对信息化趋势、特征、作用和影响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自觉性,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3、想方设法,多方面筹措资金。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高科技、高投入、高效益的系统工程,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要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相适应的新的投资融资方式,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融资体系。市政府要加大对电子政务资金的投入,设立市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每年在市财政中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作信息化建设。对全市性重点信息化项目进行引导和扶持,支持经济薄弱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各单位要根据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计划切实保证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要加强与金融部门的联系,增加对信息化建设的信贷支持,全力引导企业增加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加快我市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
4、建立激励机制, 加快人才培养。 信息化的发展关键靠人才。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的新形势, 我们必须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完成。市计划、财政、税务、物价、科技、组织、人事等部门要加大对信息化建设扶持政策的研究,形成合力。 一要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特别要重视加强对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委派他们在关键岗位上承担重任,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努力创造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条件和环境。 二要强化人才激励机制,积极尝试建立科技人员技术入股、智力持股等制度,鼓励科技人员从事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工作,努力营造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环境,特别是激励具有掌握信息技术、精通现代管理与经营等复合型人才的脱颖而出的机制,为我市信息化的推进提供智力与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三要加强人才培养与在职培训,市信息技术培训中心要不断扩大自己的培训能力,尽快扩大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规模,针对我市的具体实际,组织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以培养和造就不同层次的信息化人才。要通过发展事业、优化环境、改革体制、提高待遇、融洽感情、加快培养等多种形式,迅速壮大我市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的人才队伍。
5、建设电子政务要与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 电子政务建设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大举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转变政府职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电子政务建设不只是信息技术在政务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也不只是简单地将现有职能和业务流程电子化或网络化,而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大创新,它本质上是一次改革。要通过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优化政务流程,克服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更好地发展先进的生产力,要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按照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推动这项工作。
6、全面规划,分步实施,不搞重复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各镇、各部门、企事业单位要确保信息化建设与市信息化规划相衔接,要符合国家和省的总体要求和部署,不能各行其是,保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在《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对电子政务的网络建设作了明确的规定。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环节是统一网络、统一标准,它关系到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全局,也是关系到全市信息化建设能否顺利实施的问题。市政府将严格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要求,制订实施意见,重点做好对我市政务网络的建设和整合,不要各自为政,自搞一套独立的信息系统,凡有条件的都要联合建设,资源共享。任何部门不能在统一平台外独立建网,另搞一套。 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优势,利用好已经具备的条件,既要积极推进,又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分步实施,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由于各镇、各单位的基础不同,特点不同,信息化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坚持先试点后推广,做到边建设边见效。
7、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 信息技术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但是其生命力在于应用,如果脱离了实际应用,信息技术就会变成泡沫。各单位的信息化规划,必须贴近管理和经营的实际需要,遵循 “建设-应用-提高-再应用-再提高”的过程,逐步发挥信息化的实效。要避免盲目求新,片面追求所谓的“一步到位”;要避免脱离实际需要单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要避免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重投入、轻维护,导致投资浪费的现象发生。
8、坚持政府导向与市场作用相结合。 电子政务建设,一定要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市场能做的事,政府就不要去做。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在规划、投资、项目管理、需求分析、重大建设任务的协调等方面,为信息化的推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另一方面,由政府包下来的做法是不切实际的,也不符合市场机制的要求。各单位在信息化建设中,探索政府导向与市场作用结合,取得了一些经验。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既要总结和推广各地成功的经验,也要不断尝试用新的方法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使电子政务建设要与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取向的改革密切结合起来,把政府导向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密切结合起来,这样做,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形成规范的制度,也有利于拉动产业的发展。 

主要参考资料

1、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办发[2002]17号文《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

2、《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2005-2020年)》

3、《政府信息化建设探索》(广东省信息产业厅厅长 徐志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