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紫甘蓝
笔者按:
在中国的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总数99%,但其整体的IT部署合理程度以及信息化程度都非常低,目前中小企业对于IT采购存在巨大需求。
当前,中小企业信息化面临着资金短缺,信息化水平低,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 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成本的上升,迫使中小企业需要通过提升管理来改变企业的生存状况。但对于中小企业老板来讲,更多侧重于企业的业务发展以及管理,对于信息化手段显得较为陌生,同时由于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让让中小企业老板不知所措,造了国内中小企业信息化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
为了帮助中小企业解决IT采购以及选型的难题,IT168记者采访数位小型企业、中型企业、大型企业的IT主管以及CIO,以他们企业信息建设为蓝本,供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IT采购提供参考,本期邀请嘉宾是国家气象局信息中心副总工沈文海。
国家气象局信息中心副总工 沈文海
记者:请为我们先介绍一下您所在的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的规模,有多少台电脑终端等等?
沈文海: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是中国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承担着国家级气象基础信息、计算机、骨干网络和通信资源的运行、管理、维护、建设及服务等重要任务,与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同时还承担着世界气象组织(WMO)亚洲区域通信枢纽、世界数据中心中国气象学科中心和国家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的职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前身是国家气象中心气象信息中心,2004年7月12日,经中编办批准为“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开始独立运作,2005年3月17日,更名为“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我们的规模现在从人数看大概是二百四十到二百六十之间,因为有些新生还没有报到,而且有的老同志正在退休。
电脑终端一人至少一台台式机,笔记本基本上是一人一台的。
记者:您的企业有多少台服务器,多少交换机和路由器,是否有防火墙(数量),存储设备的数量和容量是多少,办公设备(打印机、一体机、传真机等)有多少,上述这些设备都采购的那些品牌的产品?
沈文海:IT设备的基本部署是这样,服务器数量很多主要是高性能计算机一个结点就是一个服务器,上百个结点。
核心交换机是思科的,核心交换机新的旧的加起来至少是六台,边缘的交换机大概有三十台左右,企业级的交换机大概是六台,部门级的交换机至少或者企业级初级的交换机大概有十二台到十五台之间。
记者:大部分的设备都是选思科的产品,为什么会选择它?
沈文海:我们前一阶段专业负责这个项目实施的一些技术人员对思科比较熟悉,他们对思科产品有信心,其它品牌说实在也是有信心的,但是关键是具体负责实施的人员他们有没有信心。所以我们也没有办法影响他们,也不好影响他们,企业中防火墙的数量是五台左右。
而存储设备我们最大的是高端磁盘阵列大约是在80T左右,中低端的盘阵大概有300T,最大的带库是1PB,办公设备打印机比较多六十台左右,传真机大概十台左右。
记者:在选购服务器产品时,您一般关注产品的哪些特性?从您所从事的这个行业角度考虑,对服务器的各方面性能功能上有哪些需求?
沈文海:第一、是稳定性和可靠性。其实其他的品牌也不能说不稳定,我们的现在用的惠普的那也是稳定的,运行大概七年基本上没有坏过,当然不是所有设备没有坏过但是服务器确实没有坏过。我们服务器绝大多数是IBM,数据库两台服务器是是惠普的。
扩容计划是这样,我们一般都不太考虑,因为几年之后产品基本上落伍了,所以扩容曾经最开始考虑过,但是后来觉得扩容没有什么太大意义,不太考虑。
服务器的利用率,高性能计算机的服务器利用率是相当高的,现在利用率基本上是在百分之八十左右。服务器利用率已经很高了,现在业务的数据预报模式还是其次,关键是科研数据预报模式非常多,那么能否可以承载业务需求,业务需求可以承载,但是如果把业务和科研都放上去就开始变得紧。数值预报使资源耗太多,特别科研经常是属于调试状态。
记者:目前您部署的服务器产品日常工作状态下的利用率如何?是否能承载业务需求?有没有扩容的计划?未来可能出现的瓶颈在哪?
沈文海:如果说真正有瓶颈,最大的一个瓶颈就是高性能计算资源,第二、就是存储资源,这两个瓶颈比较大。第三、资料的管理和服务这也是一个很大的瓶颈。主要体现在第一是资料?资料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第一、是服务能力,第二、是产品的种类和质量,第三、就是数据观测资料本身的质量。
这三个层次,服务能力主要是一个用户感受正在逐步的改变,通过编一些程序或者是编一些应用系统,然后通过经常的跟用户交流,改善用户的感受,资料的种类实际上这是一个科学问题。
还有就是数据质量,不应该是我们信息部门的责任,应该是其它部门的责任。但是其它部门控制不了,因为它观测完了以后,毕竟数据服务是我们职责,数据质量问题就是信息部门的问题,我们现在就是在数据质量方面下大力气做。
记者:目前公司的网络架构是怎样的?是否有内外网的划分?员工上网行为如何管理?是否有流量管理产品?
沈文海:国家气象局信息中心网络架构确实有内外网划分,而且是分成核心网和边缘接入网。核心网其实就是两台核心交换机了然后边缘接入网,比如按业务来分,天气预报业务,这个边缘接入交换机,这个交换机接了所有的气象业务,比如高性能计算机这个边缘接入是所有高性能计算机,以这样一种边缘接入,专业的这种边缘接入方式构架的。还有分内外网,外网专门有一个边缘接入,有防护墙诸如此类的。
记者:企业是否有专门的网络管理人员或部门?目前 部署的网络设备有哪些?品牌型号和使用时间?目前运行状况如何?出现故障或问题一般如何解决?
沈文海:有。目前部署的网络设备基本上都是思科,90%以上都是思科。
记者:企业的网络安全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您的企业目前安全设备的部署情况是怎样的?是否有专门的安全管理员,有没有相关措施去监控员工规范行为?关于内网安全是如何做的?
沈文海:安全非常的重视。我们现在没有一个岗位或者已经设了相关的岗位叫网络安全,但是好像不是专职的,这个是采取内部岗位设置问题。
记者:目前企业从办公打印这部分来看,有哪些企业业务需求?办公设备主要分布在哪些部门?目前使用办公产品型号类型?日常打印的文件类型有哪些?后期采购耗材的方式是什么?
沈文海:这块不是太关注,现在网络打印机很少,不像有的部门是一层楼就一个打印机,像世界气象组织欧洲气象中心他们也是一个工作区就一个打印机,专门的有人来维护,我们现在基本上都是这样打印机。
而我们复印是集中复印,我们这里没有复印机但是中心那边是有复印机,性能非常高,双面单面什么都可以的,一旦坏了以后赶紧的修好,要不然耽误了,复印机很少,打印机每个办公室都有的。
记者:你们企业如何看待SaaS和云、BI?你们有没有这些方面的应用,对SaaS和云、BI有哪些期望?你们企业如何对BI进行选型的?BI应用再你们企业的难点和易点都有哪些?
沈文海:SaaS在气象行业上来说,现在似乎距离真正在气象行业的落地似乎还有一定的距离。SaaS实际上我们说的技术一点,实际上就是软件复用。SaaS实际上是一些软件工程,在执行过程当中出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一种解决方案。这两年我们气象行业有很多大的项目,应用软件建设现在越来越重视了,所有的应用软件开发,只要经费超过一百万必须得招标,其实五十万以上就必须招标,一招标你没辙,很可能是外部单位来,完全就按照软件工程这一套新分析,再需求、再设计、再编码、再测试、验收,完了以后维护一般来说都不会很令人满意的。
问题是气象应用,跟一些其它的应用软件开发有很大差别,它是不断变化的,就我们室数据库的前处理软件,因为不断的有新的观测资料要上来,这些资料的解码,质量控制什么的,都是每套资料的解码和质量控制专门编一套系统,处理软件对它进行处理。
所以,这个软件公司即便把处理软件编好,如果下一个观测数据上来以后,还得要重新加一套内容出来,同时观测数据出现一些原来软件所没有的,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的时候,要对这个软件进行相关的调整,所以我们很多应用软件包括通讯,数据库,应用服务这些软件,它是不断变化的,这个时候软件工程就有它的问题,它是一种集团化做完就走了。
这个时候SaaS我觉得是为它提供一定可能,把每个软件都给它分装好,然后尽可能的做到完善,这样之后有了新的情况之后,组合一下新的功能模块来应对信息系统,但SaaS如何来把它分装,如何界定大小,这些到现在没有一个定论,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样怎么样落地很难说。所以我觉得SaaS至少在气象行业来说,目前还没有真正的一个落地开花,生根结果的一种可能性。
云,说实在我认为是这样,计算云,我觉得在气象行业可能不是一个特别看得见,摸得着一个东西,倒是桌面云很有必要,因为我们现在办公系统的规范化管理和系统安全规范化管理,用桌面云是一个很好办法,确实做到降低管理成本。
如果现在我就要实施这几种云当中的一个,我觉得桌面云是最有可能的,因为我已经看到实施的案例,而且效果不错,我是觉得桌面云有可能的先落地。所以这三个排列,桌面云第一,SaaS第二,BI第三,在这里落地的可能性更高一些。
记者:目前企业的安防布局大致是怎样的?监控系统模拟还是数字还是混合?由谁运行管理?监控摄像头多少路?
沈文海:安防有,主要是机房的安防、消防,然后就是消防、门禁,主要是这几块。有全部都有摄象头,而且几个关键的地方都有,二十四小时专门有专人监控。
因为属于我们机房管理,最开始我们安防都是在机房里面铺设的,到后来几个新大楼建设以后,他们也在一些关键点上设这个安防,一些机房里面,因为有些大楼虽然没有专门的这种正规的机房,但是网络设备机房还是有的一些大的网络终端或者放几台服务器功能还是有的。 也不能二十四小时派人到这里值班,这工作环境差,安装几个摄象头接入线就可以,楼宇安防不归我们管但是信息系统安防归我们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