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电子商务需构建诚信生态缺失尴尬
来源:通信信息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作者:姜奇平

  本报记者 戴鑫

  上周一,阿里巴巴B2B公司宣布,公司CEO卫哲、COO李旭晖引咎辞职。

  一周有余的时间,有关阿里巴巴人事变动的喧嚣已渐渐归于平静。但马云此番“斩马谡”的用意及意义为何,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究竟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及挑战,一系列的问题仍待解答。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

  马云并非“项庄舞剑”

  阿里巴巴此前发布的公告显示,2009年和2010年,分别有1219名和1107名签约的中国供应商涉及诈骗全球买家,占中国金牌供应商会员总数约1.1%及0.8%。马云表示,卫哲、李旭晖或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并没有参与任何不诚信供应商的诈骗活动,但是“为捍卫阿里巴巴的价值观”,所有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同事均要承担责任。

  有评论认为,阿里巴巴与雅虎的控股权之争闹得沸沸扬扬时,马云亟需在管理团队和全体员工中建立起不容置疑的权威和真正的影响力。此外,更有评论称,马云此举意在掩饰阿里巴巴GS(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供应商)用户增长乏力的现实,试图为此寻找一个合理的解释,以达到掩盖真实情况的目的。

  如此看来,马云“斩卫哲”可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但姜奇平表示,从大背景来说,诚信问题仍然是整个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一件事件的处理,恰恰表明阿里巴巴是把诚信当作发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来抓。并且,在构建信用社会的进程中,阿里巴巴的勇气意义非常。此外,此番曝出的欺诈问题,还存在内部人员配合的情况,制度问题所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业绩本身,整肃在所难免。

  至于马云此举是否意在掩盖GS用户增长乏力的现实,姜奇平表示,现阶段,马云与阿里巴巴最主要的任务在于如何打造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至于盈利应属下一阶段的问题。总体而言,阿里巴巴此次人事变动并非“项庄舞剑”,而是电子商务长远发展与价值观的高度上,做出的实在之举。

  欺诈源自“网下土壤”

  谈及诚信问题,无论是网民还是业界人士,都容易将网上与网下分割开看。诚然,无论是清理逾千名涉嫌欺诈的“中国供应商”客户,还是卫哲引咎辞职,诚信作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块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需要看到的是,网上诚信与网下诚信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一面。

  姜奇平表示,实际上,网上欺诈难题很大程度上源自网下。就电子商务本身来说,从实行电子商务方面的实名制,到对交易行为的监控,在建立诚信环境方面,已经有了一系列的措施。但网上欺诈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网下欺诈的蔓延。

  目前,我国在网下尚未完全实现“信用社会”,这便使网上欺诈有了生长的土壤。对电子商务而言,行业内的严防死守固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铲除滋生欺诈的土壤。此外,构建信用社会同样需要解决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就国外情况来看,卫哲等高管离职,让阿里巴巴的股价应声下跌,也从某一程度上反映出市场对该事件的态度。

  反观国内,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演进,属于文化层面的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观念,也越来越为企业家及社会大众所认知、认同。但要看到的是,在当下的中国商业社会中,企业对商业伦理的恪守,可谓知易行难。

  由此可见,整个社会要提高对诚信的重要性的认识。当诚信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时,猜测马云此举初衷的声音才会不断出现。

  “诚信生态”亟待建立

  互联网本身具有强大的辐射能力,任何不良行为在该平台上都能被迅速放大。当然,互联网同样能够成为建设社会诚信体系的“领跑者”。商务部刚刚公布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规范》(征求意见稿),就是为建设网上诚信体系所作的努力。

  加强行业监管、信用认证、失信惩罚等方式构建诚信机制,并出台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在整个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中,只有相关管理部门与第三方机构的持续发力,方能令不诚信者无处遁形,也是对诚实守信最好的鼓励。

  姜奇平认为,无论是电子商务还是传统产业,建立“诚信生态”才是治本之策。解决诚信问题除依靠法律来实现外,还需要建立社会机制、需要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的建设又需要投入社会资本(即建立信任关系),但我们缺乏的恰恰就是社会资本。无论是商务部“新规范”,还是马云及阿里巴巴,能够解决的都是网上诚信问题。面对网下不断涌入的欺诈,则需要良好的诚信机制,方清除滋生欺诈的土壤。

  当然,作为电子商务中的主体,诚信危机的出现,首先要求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应当加强应战力度,加强技术防范和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其次,对消费者而言,更需要加强防范意识。从网下购物转向网上购物,变的是消费方式,不变的应是防范意识、维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