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政终极目标:24小时在线政府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至少从七年前开始,在两会数千名代表委员身后,就增加了一个新的群体:网民。

  他们与生活中的各种角色交相辉映,但却用同一种交流工具——互联网,来关注着这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每年三月上旬前后,各大网站也会充分调动网民们的积极性,不仅“我有问题问两会”,甚至还会有“网络提案”等内容在人民网等政府网站公开征集网友签名“提案”。

  2011年,这股网络问政两会之风,正以更加充满建设性的热情在互联网上延伸。

  七年了,我们关心网络参与两会的昨天和今天,也更在意那些网络提案和网友浩如烟海的问题的明天

  网民相约两会七年间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郭一娜发自北京 围观改变中国,网络给力两会。

  这几乎已经成了一个雷打不动的约定:每当两会前后,互联网上为两会建言献策就会格外火爆。2011年自然也不例外——全国两会召开前,300位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微博、征民意,一些地方两会的代表委员也将网络当作征询公众意见的重要窗口。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2008年,胡锦涛主席在与网友在线聊天时,就曾说过,“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此后连续三年的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都与网友进行了直接交流。而各大门户网站组织的“网友问两会”相关栏目,则至少已经运作了七年之久。

  总理三度直面网民

  “昨天我浏览了一下新华网,网民们知道我今天开记者招待会,竟然给我提出了几百个问题。他们对国事的挂心,深深感动了我。”2005年两会后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如此开篇,让许多网友欣喜,“原来总理和我们是网友”。

  而从2009年至今,每年的二月底,温家宝都会出现在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无数网民掏心窝子般真诚地聊天。

  刘燕在三年中两次担任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的主持人。“做这项工作压力不小。我们整个团队都希望尽量全面地把网民们的问题在这个机会向总理提出来。”每年直播前,刘燕所在的新华网发展论坛团队都会搜集各大网站的网友留言,提前掌握网民们关注的焦点。

  回答问题时,总理的手上虽没有稿子,但确是有备而来。“每次回答的问题都那么翔实,引用很多数据和例子。可以看出,总理平时就对网民们的关注点了然于胸。”刘燕说。

  对于网民来说,显然更想抓住来之不易的在线访谈机会,各种有关民生方面的问题都会相当直接而尖锐地提出。

  2011年两会前,最热的问题之一要数控制物价。“总理,去年物价上涨很快,几乎什么东西都涨,就是工资不涨,给人感觉是钱越来越不经花了,老百姓压力真得很大……新年前后,您连续多次谈物价问题,说‘今年我们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是稳定物价。’政府如何做好这件头等大事?”有网民尖锐地问道。

  “物价上涨快了影响群众的生活,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党和政府一直把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作为经济生活发展的一件大事。我是个每天要看物价指标的人,我熟悉粮食、油料、肉类、禽蛋、蔬菜的价格……我确实知道粮油的价格基本稳定,猪肉的价格一直维持在十三块钱左右一斤,鸡蛋的价格从上涨到五块钱降到四块七毛钱,19种蔬菜的平均价格有18种都有所回落……请大家相信,一个每天关注物价、每天了解行情的人,是不会允许物价上涨过快而得不到遏制的。”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温家宝用10分钟系统解释了物价上涨的原因,以及今后政府将采取的包括控制货币流动性、发展生产在内的四个重要措施。

  看完网络直播的一位北京市退休职工说,当天菜市场的鸡蛋价格就是四块七,和总理说的一点不差。

  而仅今年2月27日这次在线交流,温家宝就回答了包括房价、农民工子弟上学、大学生就业、户籍改革等百姓关注的20多个问题。在回答一些问题时,刘燕注意到,“总理有时微微皱起眉头,说到动情处时,嘴唇还在微微颤抖”。

  两会加温“微博问政”

  两会前夕,不仅是总理,众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开始利用微博等网络手段广征民意,丰富提案。其中,人大代表李东生(微博)的微博显得格外热闹。

  “两会即将召开,我作为人大代表将在人大会议提出改善民生的议案或建议……在此我愿意开放微博平台,听取各位博友的声音。”2月11日,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在微博上如是写道。

  2月28日,在看到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后,李东生在微博上又表示,自己“将结合网友反馈的数据,科学计算个税的合理起征点,并提交两会审议”。这条微博被转发1000多条,评论400多条。很多网友都在跟帖上晒工资,希望提高个税起征点。

  与李东生相比,政协委员韩红(微博)则将目光投向了“打拐行动”。而事情的起因,则是春节前开始的“微博打拐”解救乞讨儿童热潮,不少乞讨儿童被父母操纵或被“出租”行乞的现象,牵动了韩红的神经。为此,大年初四(2月6日)的晚上,韩红就在微博上表示,自己的相关提案准备工作已经开始,提案指导人就是在网上掀起打拐风潮的于建嵘(微博)老师。韩红还在微博上誓言要和人贩子“死磕”。

  将网友的行动和建议,直接化为提案呈送到全国两会,也成为2011年网络参与两会的显著特点。

  目前,仅新浪微博就有128位全国人大代表、172位全国政协委员开博。新浪微博副总经理曹增辉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从去年不到50位代表委员开微博到今年的300位,“越来越多的代表委员们主动开博。因为他们发现,微博这种新的形势,可以收集来自网民的声音,及时和百姓互动,丰富提案内容。”

  网民持续关注反腐败和民生

  事实上,微博只是网民参与两会的众多网络平台之一。

  早在2005年,各大网站征集网民两会关注点的调查和论坛互动就已经开始,后来更是延伸为“我有问题问两会”、“我有问题问总理”、“我对两会有话说”等更加集中的品牌栏目,而且几乎年年推出,“各网必备”。

  而新华网则从2007年起就开设了两会调查页面,收到的网友留言数量亦逐年上升。本报记者对新华网公布的调查数据进行梳理发现,5年来,反腐败问题始终高居关注度前五名,此外,房价、收入分配不均、医疗改革等也位居前列。

  在关注这些话题的同时,网民的发言态度、帖子含金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央视网络新闻社区中心副总监李沁告诉记者,他们每年都会选取一些网民的建议,交给上两会的记者。“我们选取的标准一要有建设性、代表性,二是本身在网络上的人气就很高。在实际管理和审核当中,我们感觉到网民提出的建议很多都戳中要害,提出很多有建设性的办法。大家观点综合在一起,就是对政府的最好的建议了。”

  各地网络问政如火如荼

  中央领导的示范效应,全国两会与网络的互动经验,成为地方政府部门引入网络问政的助推器。

  不仅人民网为各省市区领导开设了留言板,由地方一二把手直面网民问题,很多省份也主动与当地新闻网站互动,在地方两会和平时日常工作中广泛倾听来自网民的声音。据统计,目前中国累计已有41位省委书记、省长,对网友留言作出公开回复,已经有山西、安徽、河南等16个省区市专门下发文件,制度化办理网友留言,成立了专门办理网友留言部门。

  今年2月23日,广东省委办公厅举办了“第五次网友集中反映问题交办会暨网上在线接访会”,8个涉及民生问题较多的省直单位负责人和广东省信访局局长一起通过网上信访平台接访群众,共同办理网友反映的问题。在交办会上,共交办了乞讨儿童救助、大学生就业等6个专项问题和网友集中反映的企业职工权益保护方面的3个问题,分别交由广东省民政厅、广东省公安厅等12个单位办理,限定在三个月内办结或作出说明。

  这个“交办会”始于2009年6月底,将网友“拍砖”的帖子,经过整理、分析、筛选后,通过全程网络直播的方式转交相关职能部门办理,网友可以在线即时、同步观看并跟帖留言。

  除了传统的“网络来网络去”,一些地方还主张网民“走下网络与官员对话”。

  从去年开始,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常年活跃在民间的“网友观察团”就在各类社会、经济专家陪同下,去往湖南14个州市100多个乡县实地观察,向各部门官员传达“网民”的声音。

  张家界网民朱子键是一名铁道职工,今年在网上报名后,被选为“网友观察团”的一员。2月16日,朱子键和其他30多名观察团团友一起,在众多专家学者的陪同下,到湘西州考察了当地的工业园和卷烟厂,并向州委书记何泽中讲述了当面交流。“我们都是自费去考察的。我之所以参加考察团,是觉得自己对政府的执政不是很了解。可能自己只看到了一个点,想知道政府执政时是怎么点面结合,综合考虑问题的。”朱子键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实习记者韩琨对此文亦有贡献)

我的问题去了哪里?

  ——网友“微型提案”去向追踪

  从2006年两会后,广东省官员及相关部门便养成及时上网“认领问题”的习惯,平时他们都会来问政平台来看一看,找一找,主动认领问题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杨梅菊 实习记者陶虹发自北京 两会离你有多远?大多数人的答案,也许只是一串被量化后的公里数。但从你坐在电脑前敲下一篇帖子或留言并点击发送的那一刻起,这距离便成为一次必须寻求答案的发问。而无论这发问的对象是总理、部委、某官员、还是某地政府,一个值得探讨的关键都在于:这个“微型提案”离它要到达的地方有多远?一个电话,一封函件,还是最终兜兜转转杳无音讯?

  从人民网“E政广场”到奥一网“网络问政平台”,从强国论坛“我有问题问总理”到央视“鲁健两会观察”,甚至是陕西省的某贫困县的政府网站,都将成为解答这一问题的现实样本。

  带着问题上两会,围追堵截

  两会又至,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鲁健开始了他忙忙碌碌的一周——去年开辟的《鲁健两会观察》,依然是他主要的经营阵地。

  这个起源于《中国焦点》之“我有问题问总理”的栏目,绝非两会的应景之作——自该栏目及其网络板块推出以来,鲁健带着众多网友的问题,一头扎进两会,围追堵截各部委领导和政府官员,力争为每个问题都“讨个说法”。

  “去年我在采访各部委以及十几个省、部长的时候,就已经把网友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都问了。”鲁健举了个例子:去年统计局公布数字显示20多个大中城市房价上涨了1.5%,这个数据公布后引起很大质疑。鲁健在第一时间将这个疑问带到两会现场,提问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后者则第一时间给予了回复,并坦率说到统计工作还需要一些调整。“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回应。”在鲁健看来,这种主动出击、将网友问题带上两会会场的做法,就目前而言,是他和栏目组同事们能做到的最好一步。

  事实上,正如《我有问题问总理》栏目最初策划杨继红曾谈到的那样,“我有问题问总理”,不如说是“我有问题问两会”或者是“我有问题问政府”。在收到网友提问之后,节目组将问题分为三部分:三分之一做成节目播出,在节目里由政府官员回答;另外三分之一分类整理后,由两会记者带上会;最后的三分之一则通过合作伙伴,把互动结果再反馈回网上。

  “我的理解是,问两会的含义其实就是问政,而问政最终还是要化解到各部委的具体分管工作当中。这其实就体现了提问的意义所在,因为不可能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在两会上以提案的形式反映出来,但我觉得可以把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我,还有我们的同事,都在会上采访。所以我觉得,所有网友提出的问题、建议,其实都已经化解到节目里了,我觉得这本身就是特别好的参与。”

  两会的价值就在于,能给你提供一个密集与官员面对面的机会。某次两会,有一天赶巧,鲁健在政协会议召开前巧遇卫生部长陈竺,后者在天安门广场一出现,便被鲁健一回头看到,于是迅速打开设备开始采访,一路走一路聊,直到人民大会堂东门的楼梯底下。“陈竺一路跟我说了很多,我问的都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

  依据问题做节目,见缝插针

  除了将问题带上两会,鲁健和他的同事更是会利用自己平时采访能够接触到省部级官员的机会,“只要有机会,我肯定都会替他们问到”。

  至于今年两会,除了力求网友有问官员必答,鲁健也有了新的计划——除了固有的提问,同时推出“我有良策”的版块,也就是说网友们可以针对某一位接受采访的官员及领域,提一些建设性意见。“例如增加人均收入方面,有可能提高个税的起征点,但是起征点提高到多少合适?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收入水平,怎么能够把起征点定得合理?再例如,如何破解幼儿园入园难的问题?”

  但是,数十万网友的提问,单凭鲁健和他的5个同事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完成后期的追问,而至于针对问题作出具体、系统的分类,也“由于是几个网站一起合作,没能协调开”。而仅仅去年,针对两会和温总理的问题就有十几万,“和人大合作把这些问题与提案议案一起分到各部委,确实是挺困难,去年倒是想过,但是我觉得这个事不能急”。鲁健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他是这么想的:海量的问题,不一定每一份都必须编订成册送达指定部门,而网络本身具有公共平台的性能,问题只要放在那里,也能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广东样本,官员主动认领问题

  与全国两会相比,广东省的网络问政,为众多网友的“微型提案”找到了一个值得借鉴的出口。

  2005年底2006年初,深圳热线合资并改版为奥一网,注入南方报业新闻基因。恰逢年初地方两会,在网络互动基本空白的情况下,民众、读者有话无处说,而普通网站的热线栏目也根本没起到传递作用。“为何不利用奥一网和南方都市报的报网互动,开辟专版,将网友问题通过筛选提炼,直接递给相关领导呢?”奥一网总编蓝云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想做一些互动,多跟读者、网友联系沟通,这就是他们做“网络问政平台”的初衷。

  最初的体现方式只是“有话问省长/市长”的栏目,比如,开省两会的时候就推出“有话问省长”,深圳市两会后又做了“有话问市长”。开始只是单纯地搜集网友问题并通过专业记者递交,直到2008年底,所有栏目得以集中,形成目前的“网络问政平台”,2009年改版后形成全国第一个系统化的网络问政平台。如今,这个平台已是五个“一体”,网友不但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发帖,还可以通过手机、手机报、手机网发帖,甚至能通过电话留言。

  据蓝云透露,从2006年两会之后,广东省官员以及相关部门便养成及时上网“认领问题”的习惯,“平时他们都会来我们问政平台来看一看,找一找,主动认领问题”。

  最初发现有官员上奥一网“网络问政平台”,还是2007年,有工作人员第一次发现跟帖中出现政府官员的实名回复。“比如最早深圳福田区、罗湖区的区委、区政府看到网友的问题跟他们相关,就实名跟帖,做解释沟通。这些东西我们一开始看到也不相信,曾怀疑是网友恶作剧,后来打电话一核实,原来是真的。”蓝云说。

  而除了实名跟帖外,有的部门也习惯每两三个月将网友问题通过工作人员整理归纳,一口气回答二三十个,然后通过网站统一发布,或者传真给奥一网发布。

  三分之一直达省委书记案头

  据统计,5年间仅网友递给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有效问题,便达到十多万条。而这些问题从网友点击提交到真正抵达汪洋书记的案头,基本流程亦并不繁琐——

  网友如果有问题,无论是否奥一网用户,只要留下真实姓名,帖子通过人工审核(有价值,符合法律,符合真实性,符合人性道德原则),就会被放出来。放出来之后,如果是有价值的帖子,奥一网工作人员随时推荐给省委办公厅的相关部门,“我们会根据帖子的轻重缓急,及时打电话推荐,或者以每周写工作总结的形式向上报送”;同时,广东省委办公厅设有专门的网络信息资源处,该处直属省委办公厅,每天有专门人员上网关注,很多时候问政帖子刚刚放出,他的电话或者MSN、QQ就来了,一部分问题便是通过网络信息资源处,传递给汪洋书记亲自或通过工作人员交办。

  蓝云告诉本报记者,汪洋书记“肯定上过网络问政平台中跟自己相关的互动栏目,应该也上过人民网、南方网跟他本人相关的互动平台”。这个推测并非没有依据:有一次跟网友见面,其中一个网友昨天刚发的帖子,第二天汪洋见到他,就能够准确说出帖子的名字与主要内容。

  此外,到目前为止,广东二十几个省局机关、十多个地市都已经在奥一网注册了网络发言人,如广东省工商局网络发言人,他的工作日并非只有3月15日前后,而是一年365天,只要看到与自己相关的问题,他都会上网回复网友,或将问题予以交办。

  为了保证问题处理的及时和透明,广东省委办公厅已经牵头举办五次网民集中反映问题交办会(今年2月23日举办了第五次)。所谓交办会,即从各个网站上网友和汪洋书记互动帖中,抽取二三十个问题,通过省委办公厅的名义,向省局机关、地市交办。交办中,每一个问题都会给出处理期限,30天、40天或者15天不等,到期必须给出一个妥当的处理。而截至目前,第四次交办问题绝大部分都已经得到妥当办结。值得一提的是,整个交办过程持续网络现场直播,所有问题来自网民真实提问,由省委办公厅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徐少华督促办理——由此,众网友眼里,徐少华有另外一个更为亲切的称呼:督办人。

  而根据奥一网的统计数据,5年来,网友有效提问的总量30多万条,其中近三分之一直接给到汪洋书记。当然,这一方面跟汪洋书记在网友间的号召力、人格魅力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网络问政有一个体制化的保证,只要问题言之有理,基本都会得到妥善地解决,而一个良性的互动渠道就此形成。

  此外,据蓝云介绍,奥一网众多的提问帖子,往往也会成为南方报人们的新闻线索,一个短短的问题催生一篇沉实有力的优秀报道,从而对现实产生强大的推动力——这无疑也是网友提问的另一好去处。

  提问完全落实任重道远

  奥一网总编蓝云坦言,奥一网网络问政平台之所以能够走在前列,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它已经被纳入政府工作轨道并成为一个常态化、体制化的存在。“各个政府部门,尤其是党政领导会持之不懈地会抓下去,它不会三分钟热度,也不是两会期间做个秀,或者书记、省长、市长跟网友表个态,不是这样的,有一个团队,有一个常态化的机制跟进。”

  然而反之亦然,当人们越来越期望运转有序的网络问政平台越来越多时,却也不得不考虑这一关键性因素实现的困难程度——当政府、相关部门缺少与之对接的环节和关口,网络问政的流程极有可能中断在由网络真正抵达核心部门的途中。

  正如某论坛负责人所感到的困惑那样:我有问题是一回事,这些问题如何转交至当事单位是一回事,而递交后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则更是另外一回事。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大多数开设“两会提案”或“我有问题问两会”的网站和论坛,并不具备一条递交或者转达意见的流畅渠道,许多问题往往止于提问,而无法真正得到答案。

  而在蓝云看来,网络问政能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复制,尽管要跟各个地市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但网络问政的核心不会改变——首先政府官员通过网络跟民众进行平等的沟通对话交流,另外一个就是,民间智慧通过网络问政平台进行集纳,上升为群众的集体意见,甚至有可能转化成政府执政的重要参考,“这是两点基本的原则”。

两个问题的行进轨迹

  虽然一个是在网络上,一个是在现实中,但两个问题都在政府与民间的互动中得到了解决

  一次座谈会后的生活改变

  她向总理提出的建议,消除了困扰很多残疾人的一块心病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郭一娜发自北京 她摇着轮椅从卧室出来,一脸灿烂的笑容。这两年,有一件事让她心中感受到无比的温暖,因为生活中的一大块心病,在总理的直接关照下解决了。

  她叫李楠,现任北京市朝阳区残联肢残人协会副主席。8年前曾因车祸导致脊髓损伤截瘫。坐在轮椅上的她,曾为每个月高昂的一次性卫生用品费用发愁不已。

  去年1月31日,温家宝总理来到朝阳区麦子店街道枣营北里社区服务中心,与包括李楠在内的13名群众代表进行座谈,就正在起草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改进政府工作,听取大家的意见。

  此前一天晚上6点多,正端着碗筷的李楠接到区政府打来的电话,请她一会儿去参加一个关于给政府工作提建议的筹备会。到了会场,多人被分成了几个小组,在不同的房间讨论。大家这才知道,明天将有领导来和大家座谈。

  “平时也没系统想过。这对我来说可是一次头脑风暴。”在大家发言的空档,李楠迅速在纸上写下了想反映的问题。“脊髓损伤截瘫的病人,大小便失禁,需要一次性卫生用品,每个月要支出2000多元。而我的残伤津贴也就2000多元。只能靠父母的退休费生活。”李楠建议政府修订工伤人员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关心残疾人就业和心理健康问题。这也构成了李楠第二天发言的基本框架。

  准备会开到晚上9点多。回到家,李楠躺在床上又完善了一遍思路。

  第二天一大早,区政府用无障碍车把李楠接到了会场。在一个半小时的等待时间里,李楠又在纸上默写了几遍自己的发言。也正是在这时,与会群众才知道总理将出席。

  座谈会预计9点开始,8点半刚过,总理就到场了,还挨个和与会者握手寒暄。看到李楠坐在轮椅上,总理上前询问了她的名字、单位还有致残的原因。“你很精神啊!”总理的话顿时让李楠放松了不少。

  谁先来说?总理话音未落,李楠就第一个举了手。面对总理,李楠条理清晰地将自己和所在群体面临的困难、解决问题的建议一口气说了出来。其间,总理一直在认真地倾听,还时不时用红蓝铅笔记录着。

  李楠话音刚落,总理很快就提炼出了她的发言提纲,还就李楠提到的工伤和残疾人就业问题作了简单的解答,并让当时在场的人保部部长专门就工伤问题作了详细回复。

  问题被总理带走,是不是就能得到解决?

  让李楠没想到的是,一周后,人保局工商保险司的工作人员就来到她家,就座谈会上提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作了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李楠守在电视机前。当听到温总理说“大力加强残疾人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时,她非常激动。

  此后,好消息不断传来。北京市人保局专门打电话给李楠,从6月1日起,一次性尿垫等4种用品将纳入北京市工伤职工保险报销范围,实行定额报销。

  去年8月,李楠是新政策的第一批受益者。根据规定,困扰她多年的每月2000余元的一次性卫生用品费得到了全额报销。“我可以不再依靠父母的退休费了。”

  李楠一直打算写信给总理,向他报告这一系列的好消息和自己生活的改变。经过几易稿件,这封信从5000字压缩到2700字,于今年1月中旬由中国残联副理事长转交给了温总理。

  网上灌水的意外收获

  因为他的一个帖子,直接推动了整个丰城市城乡客运一体化的进程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郭一娜 实习记者李亚婷发自北京 回想起一年多来的网络问政历程,网友“红旗飘飘”概括了三点体会:震撼、感动、日渐开明的网络环境。

  “红旗飘飘”姓聂,是南昌市一所私立高中的语文老师,老家在江西省丰城市石江乡。自从2004年开始在这所学校工作,每年年底聂老师都要先从南昌市坐车到丰城市,再从丰城市赶回石江乡。平日里从丰城市到石江乡大巴车的车费是10到15元,而一到年底,车费就会翻番,涨到25到30元。

  2010年也不例外,大年三十前一个星期,聂老师坐上回石江乡的大巴。30块钱的车费、破旧又狭窄的车、60公里的路走走停停花了两个小时,这些让聂老师有了“需要向上面反映一下”的想法,但是至于“反映给谁”,聂老师并不知道。

  当年春节后,聂老师选择了一个最常见的“发牢骚”方法:将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发在了丰城政府网、丰城在线等论坛上。

  开学后一周,聂老师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是丰城市委“民生通道”的工作人员,谈话内容更让聂老师吃惊。对方说他的意见市委相关领导非常重视,将会派人到石江乡进行调研。

  再回到论坛找到自己的帖子时,聂老师发现有很多跟帖,其中还包括石江乡的一些乡领导。这让聂老师吓了一跳。从此“高价客运”也成了他工作之余关注的一个重点。虽然此后丰城市相关部门一直没有跟聂老师联系,但他却时时关注网上的相关内容并回答一些网友发帖询问的问题。

  去年四月下旬,聂老师陆续发现了一些变化。到六月份,全市32个乡镇开通城乡一体化公交车,通达率达83%;境内所有城乡客运公交票价一律按“全程3元、中途上下客2元”,票价下调平均幅度达70%。官方数据显示,丰城市政府财政补贴1600万元,投放客车总计137辆。

  2011年的小年,聂老师坐上了从丰城市开往石江乡的3元大巴车。让他没想到的是,原来破旧狭窄的小公共汽车如今全都成了焕然一新的大公共。年前,他还参加了由市委市政府举行的“网民座谈会”。会上,网友们的建议、市委书记及其他领导认真、严谨的回答让聂老师至今印象深刻。会后,“民生通道”的相关领导表示记得“红旗飘飘”这个网名,并鼓励他继续给政府多提意见,这让聂老师感动了好一阵。

  在石江乡,很多人都知道聂老师,因为他的一个帖子直接推动了整个丰城市城乡客运一体化的进程。这在当地人看来也许还有些“玄”,而聂老师更愿意把功劳归于网络问政平台。

  聂老师的感触在于重新认识了网络这个平台。原来在网上发帖时,一直使用“红旗飘飘”这个网名,对于自己的真实姓名、工作地点、联系方式等从不在网上泄露。在他看来,之所以选择网络这种方式,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网络的虚拟性和保护性。如果不是“丰城在线”的版主是聂老师的一个至交好友,也许“民生通道”的工作人员也不会这么快找到他。

  如今,聂老师对网络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他认为这个平台“越来越透明”,“只要是合理的建议和意见就要相信有人会帮我们解决”。

  专家访谈

  网络问政终极目标:24小时在线政府

  【访谈对象】闵大洪 北京网络媒体协会会长

  【主持人】陈雪莲 本报记者

  电子政府不能只是8小时内帮老百姓办事,8小时外就不管了,而是24小时都应该提供服务

  为有真知灼见的人搭建平台

  《国际先驱导报》:今年两会召开前,温家宝总理和网友在线交流,你怎么看待“网络民意直通车”在今天的意义?

  闵大洪:这已经是温总理第三次在新华网和中国政府网跟网友交流了。这三次交流都在两会之前进行,相当于拉开了两会的序幕。这三次交流意义重大,总理可以在两会前直接听到来自民众方方面面的问题。网友的提问很多,当然总理只能集中回答大家普遍关注、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温总理第一次说“感到有点紧张”,第二次说“感到十分珍惜”,而这一次说的是“感到责任重大”。我认为这说明中国改革进入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我们面临的挑战也非常多,尤其在今年这个背景下。

  Q:从专业角度,网络问政与传统方式相比,有什么优势或弊端?

  A:对于一般民众来讲,网络的表达方式更直接、便捷。同时,领导、政府也可以更直接地听取民意,这种方式相当于在政府与民众之间搭建了便捷的平台。但仅仅是网络问政肯定是不够的,因为网络表达也有自身的弊端。以微博为例,一条微博最多只有140个字,这显然是不够用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网络表达往往比较简短、碎片化,而且只能针对一些具体的事情。我们也需要一些其他手段,使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大事,并且在某些领域能提出真知灼见的人,提出更完整的意见和建议,所以互联网也应该为这样一群人搭建平台。这几年网络问政形式也很多,人民网有一个“问政广场”的栏目,其实就起到了这个作用。这些网民在社会各个领域比较成熟,他们就好比是代表委员,通过议案的方式提出一些建议。这是近几年对互联网应用得不错的方式。

  中国已走过“网络问政初级阶段”

  Q:虽然大家提出很多问题和建议,但其中能得到解决或被采纳的毕竟还是少数,这是否说明网络问政的方式“力道不足”?

  A:总的来说这种方式是值得肯定的。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这样看待:某一次代表大会只能集中解决若干重大的问题,不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在两会之前,代表们能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到这个社会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会议期间他们能更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地提出一些提案是很有帮助的。这可以看做是一种新的调研方式。举个例子,“于建嵘微博打拐”能救的孩子也是屈指可数的,按报道来讲也就是六七个。但他通过这种方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也引起了很多代表委员甚至总理的关注,所以他们都提出要在这次会议上解决这个问题,最后能形成政策性的保护机制,那么受惠的就不仅仅是这几个孩子了。所以,网络问政的方式不会仅仅停留在网友拍照、上传,而最终目的是真正从政策、机制、法律上来解决问题。

  Q:有人认为网络问政只是一个“时髦词汇”,让网络问政进入真正为老百姓解决问题的阶段,是不是还很远?

  A:我觉得用“时髦词汇”形容网络问政和问政并不准确。对领导来说,互联网对他们也是一个挑战。互联网上的手段很多,不管用什么手段,他们的宗旨应该是为人民服务,为老百姓办实事,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能体现出来,例如在工作表中规定一年中为老百姓做的十件实事。近年来,中国新闻奖已经连续多年来把品牌专栏颁给地方网站,比如湖南红网、烟台胶东的“网上民生”以及奥一网的“网络问政”栏目。现在很多中央到地方的新闻网站都开辟了网络问政类平台,作用就是要让政府和民众沟通,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这几年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经验和模式了。如果现在还说是一个初级阶段不太符合实际,不过这的确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现在离理想的状态还有距离

  Q:虽然已经走过了初级阶段,但网络问政在个别一些地方,也存在沦为形式主义的行为,如地方政府网站更新慢、无反馈等,你怎么看?

  A:外国实现的就是24小时在线政府,而我们的一些地方政府,亲自去办个事情可能都会几个月办不下来,尤其是县级政府网站更新慢,虽然公布了电子邮件但从来不会回复给你,网站长期不具有服务的功能,这是整个政府机制的问题。有的地方政府的门户网站做得很好,个别的做得不好,长期不更新,没有回音,但也是个别的情况。

  Q:网络问政达到一个比较理想阶段,是一个怎样的情形?国外有什么案例吗?

  A:这些理论或者实践,我们其实已经做了多年了。我之前的文章也提到最好的状态就是做到“24小时在线政府”。国外也是这么做的。英文都是一个词,但我们国内叫“电子政务”,国外就叫“电子政府”,就是说不能只是8小时内帮老百姓办事,8小时外就不管了,而是24小时都应该提供服务。我们现在离理想的状态还有距离。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互联网,而是整个机制的转变。这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网络只是一个窗口,服务的渠道之一。如果在这方面做得好,(就)反映出实际的运作机制和功能做到家了。

  Q:从网民角度,在网络上参与政治生活,应该如何提供更多的建设性意见呢?

  A:网民有的不仅仅是情绪,也有很多真知灼见的,他们确实有很多实际问题要反映出来,但领导不可能针对你一个人的问题来解决,例如你是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你是小白领买不起房子,领导人注意的是宏观普遍的问题,例如房价等,网民谈得更多的是自己的个人问题。

  但是,现在很多新闻网站自己在创造新的模式。例如论坛可能往往带有情绪化表达的三言两语,但人民网的“议政广场”栏目真的是给很多真正关心国家大事的人提供了建言献策的平台,这些年我们其实提供了一些好的方式,引导网民提供更有智慧的建设性意见。

  Q:在你看来,这种网络问政方式在将来的政治生活中是否将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A:这个是肯定的。这些年来,中央领导以及各级领导都在利用网络了解民意。网络可以利用的方式很多,例如在线访谈、留言板、开博客、微博。也有较传统的方式,比如电子邮件、电话、写信和开调研会,还有直接请网民来办公室。某些东西不要看得太绝对,很多方式都可以达到问政的目的,但网络肯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实习记者陈丹青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