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制改革仍在爬坡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更新时间:2012-04-14

耿雁冰 师同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用‘产业’的代替‘工业’,写工业的内容太少了。”3月8日上午,在政协经济35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第一句发言,就没有离开他的老本行。

  刚从工信部部长位子上卸任的李毅中,是今年全国政协会议的新委员,他的角色也从政府工作的执行者变为建言者。

  从中石化总经理、国资委副主任,到国家安监总局局长、工信部部长……一连串的要职,标志着李毅中不平凡的履历,而与此伴随的,是对中国工业化成就和代价的不寻常体察。这一切几乎决定了这样一个人,一旦置身于议论国家政治的最高殿堂,他一定有话要说。

  会上说得多,会外也意犹未尽。在小组讨论的短暂休息时间,围绕汽车产业发展、新能源行业前景、大部制改革,李毅中在本报记者面前侃侃而谈。

  大部制改革不能半途而废

  《21世纪》:你在工信部期间,正是大部门制改革试点的三年,三年过去,现在你对大部制改革的成败有什么评价?

  李毅中:在本届政府的国务院行政体制改革方案中,工信部是几个试点部门之一。工信部三定方案的制定基本符合国务院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在落实中,也得到相关部门的理解支持,当然它有一个磨合的过程,还有一些职能职责没有到位。

  《21世纪》:还有哪些任务没有完成?

  李毅中:还有好多问题没解决。首先是工信部三定方案所规定的职责还有一些没有到位。比如工信部关于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职责,在国家规划和年度计划内对工业和电信业、通讯业的项目进行审批和核准,这套制度是工信部的重要职责,至今没有落实。还有企业技术进步、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等等,这几个方面的职责本来规定是工信部的,现在还需要和相关部门去协调来做好这个工作。

  第二是作为完整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职责职能,有些还需要进一步的明确。比如煤电油运都是工业运行的要素和命脉,但是工业的煤电油运的运营调控权、保障运行的组织,都不在工信部,地方的经委,原来叫经贸委,现在叫经信委、工信委,都具有煤电油运的组织和调控的权力,这样就出现了地方部门和中央部门的职责不一致的地方。

  我们希望地方职责逐步到位,同时逐步赋予工信部在工业经济运行方面更完整的权限,这样让发改委有更多的精力去考虑长远的规划。

  第三个是工信部内部结构调整、融合和全国系统的建设。人员结构还有一些不合理,缺乏综合性的人才,缺乏工业专业化人才。还缺乏研究院、设计院之类的支撑力量,要大力依靠行业协会,现有的研究设计单位也要转股转型。

  总之,大部制改革仍然在爬坡,千万不能半途而废。

  能源汽车补贴非长久之计

  《21世纪》:你认为现在的补贴政策能否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李毅中:国家的钱应该更多地去补贴低收入群体,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补贴不是长久之计,不能靠国家补贴去吸引个人购买电动车,按照现在的成本,电动汽车是进入不了市场的。发展电动车,离不开汽车制造业,不可能专门搞电动汽车的制造业,它的整车设计还要以传统制造业为基础,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要有市场敏感,要建立技术标准,为发展新能源汽车创造条件。

  还有商业化,比如充电和电池的工业化。汽车加油站全国有8万多个,这是几十年积累的网络。要形成全国性的充电网络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实现的。

  《21世纪》:各种刺激汽车消费的补贴政策取消后,你认为汽车业创建自主品牌的压力会不会增大?

  李毅中:应对金融危机时,我们最典型的政策就是汽车、摩托下乡,还有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由减半,这些政策今年都已经淡出了。它对应对危机、拉动经济发展、保增长起到很大作用。同时也符合汽车调整结构,这个政策功不可没。

  商务部在鼓励电动车、新能源车,鼓励汽车节能减排上又有新的政策,还要相继出台汽车以旧换新等有关政策。拉动汽车消费这个宗旨没变,但具体政策有变化,对于汽车行业发展节能车、新能源车、低排量车和自主品牌的车来说,无疑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研发费用占GDP比重“十一五”指标是2%,现在是1.75%没有完成,但是确实做了很大的努力。不同行业是不一样的。全国指标是2%,有的高科技、高技术行业,像电讯行业,2%远远不够,要到10%以上,才能使技术、装备不断更新,否则今天你先进,明天就落后。

  传统制造业的转型、研发投资,主体应该是企业,而不是政府,要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企业就包括各种所有制企业。而政府能做的,第一是规划,第二是政策,第三是标准,第四是做行业指导。政府不能代替企业。

耿雁冰 师同

  《21世纪》: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李毅中:首先是将重点放在汽车制造的节能上,比如每百公里耗油我规定不同指标,达到以后可以奖励,尾气的排放要达到国家标准,要达到欧洲三类、四类、五类标准等等。

  还有就是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开发。汽车工业发展很快,但还有技术和设备需要进口,如果要采取国家专利还要付专利费等等。所以从提高汽车行业的经济效益、质量角度,必须搞自主知识产权品牌。

  小排量、低油耗,电动车和插电式的混合动力车,都是我们研发的主导方向,从具体执行上要有具体发展。至于燃料电池车,还处于研发阶段,短时间内还很难达到工业化。

  调低经济增长目标不影响能源行业

  《21世纪》:“十二五”规划调低经济增长目标,会不会对能源行业产生影响?

  李毅中:能源是重要的基础工业,我国还处于工业的加速发展中,要减少的是单位GDP的能耗,但是能源消耗总量肯定是要增加的,对能源的需求旺盛,从事能源工业的人不必担忧。不会出现经济增速度放缓了,能源就过剩了。

  相反我们要通过传统化石能源的合理开发应用,对新能源的研发、研制和发展在“十二五”规划里面都有了,目前新能源占比8.3%左右,到今年要超过到11%。

  但是毕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相当长时间内化石能源还是占比例很大,所以无论是化石能源还是新能源在中国都有十分广阔的市场需求。同时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清洁能源,要合理开发、节能降耗、减少排放。

  《21世纪》:“十二五”规划提到非化石能源占到一次性能源的比重要提高到11.6%,你觉得这种非化石能源主要依赖于哪些新能源?

  李毅中:就是大家现在比较熟悉的第一水电,第二核电,第三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现在主要是这些。其他海洋资源的开发,现在还处于研究中。

  《21世纪》:现在很多资本都在进入新能源,有人说新能源领域存在过热,你怎么看?

  李毅中:有个概念要搞清楚,新能源没有过剩,太阳能是无限的,人类利用太阳能也是无限的,问题是我们发展风电、太阳能装备的时候,要根据市场需求有序地发展,不要一哄而起,不要搞低水平的重复。说太阳能过剩了,搞了半天新能源占比才8%,远远不够。

  拿多晶硅来说,要解决高耗能、高污染问题,还要解决国内应用的问题。据我所知国内生产的太阳能薄膜数量不少,但是97%出口了,国内不能应用说明是有很多问题。比如风电、太阳能和季节、日照有关系,如何保证上网供电的平稳,电网还要进行改造。

  《21世纪》:国内煤化工行业还很薄弱,如何看待煤变油技术的发展?

  李毅中:煤化工也不能一拥而上,新的煤变油项目要严格控制,煤主要成分是碳,没有氢,油是碳氢化合物,所以煤要变成油必须往里面加氢。天然的氢很少,就要用油炼制氢,电解水制氢还很遥远,那么用油作为原料制成氢,把氢再加到碳里,制成油,同时产生二氧化碳排放,这种东西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但是在石油紧缺的条件下,它不失为一个手段,所以作为技术储备,作为示范是可以的。南非搞了那么多年,也是在二战的时候德国没有油,被迫搞煤制油,现在世界上煤制油也不能大规模无限的发展。

  《21世纪》:从国家层面看未来对于煤化工还是会有比较高的门槛?

  李毅中:煤化工要有技术标准,因为它是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属于高危行业。另外从市场容量看,搞那么多甲醇市场没需求,通过市场定价,产品不可能卖到好价格,最后赔本,经济上支撑不了,更不要说还有技术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都要科学论证,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