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上海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展望
来源:中国信息界 更新时间:2012-04-14

作者:陆小敏 

  摘 要:“十二五”时期是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及深化应用的背景下,呈现出信息化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城市管理深度融合的趋势,“信息社会”将是未来发展的一大主流形态,如何把握“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发展方向和主旋律,认清上海信息化发展的现实基础与面临的挑战,发挥信息化在推动上海城市发展中的战略作用,值得关注和研究。

  关键词:十二五 上海 信息化 发展趋势 展望

  1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形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1信息化的渗透作用日益显著,信息化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信息化发展进程加快。信息化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促进支撑带动作用日益显著,“信息社会”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形态,“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1.2信息化对经济社会的推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十二五”是我国实现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新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如何依托信息化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提升城市服务能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问题将更加突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信息化对振兴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化与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的广泛融合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1.3信息技术自身的突破发展将带动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崛起

  随着信息化与经济社会融合的日益密切,信息关键技术的持续创新将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升级的核心支撑。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说明,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不但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改造升级,进而推动产业能级的不断提升,也会衍生出一批新兴的产业,更会激发出大量全新的商业模式,使一大批新的服务业态不断崛起与壮大。

  2未来信息化发展趋势

  “芯片与传感技术”、“光纤与无线通讯技术”、“超算与云计算技术”将成为下一代信息技术的主要标志,建设“智能化、宽带化、移动化、泛在化”的信息网络是未来信息网络发展的趋势,建设以“感知、高速互联、智能应用”为特征的智能城市是推动未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

  2.1“芯片与传感技术”、“光纤与无线通讯技术”、“超算与云计算技术”将成为下一代信息技术的主要标志

  芯片与传感技术将快速发展。芯片技术方面,适应未来丰富多样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移动终端芯片的研发和生产将是芯片的重点发展方向;适应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的需求,装备终端的不断变化给控制芯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央处理芯片将不断升级,以适应日益庞大的信息资源对数据处理速度的要求。传感技术方面,智能化、微型化、低能耗、无线传输将成为新型传感器的发展方向。具体而言,智能传感技术、微电子传感技术、环保传感技术、高温高压环境下传感技术、工业过程监控传感技术等将在研发和产业转化上获得快速发展。

  光纤与无线通讯技术不断创新,推动信息传输能力不断升级。光纤通信领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电信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快向超高速和超大容量方向发展,新一代光纤及光接入技术将掀起蓬勃发展的新高潮,对信息产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无线通信领域,将向着传送宽带化、应用个性化、接入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各种无线接入技术应用领域和范围将不断扩大,无线技术与传感网的结合应用将成为物联网发展的推动力。

  超算与云计算技术将推动社会服务模式的创新。随着计算技术、虚拟技术的不断更新,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中心将得到快速发展。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服务模式,将借助网络为用户提供资源配置、远程应用和维护管理等服务,超级计算能力则将在海量数据应用与高速处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云计算将更加重视标准、性能和安全问题,有望成为关键业务应用与服务的平台。

  2.2城市基础信息网络“智能化、宽带化、移动化、泛在化”的发展趋势,将掀起“城市光网”、“无线宽带”、“三网融合”新一轮建设高潮

  “十二五”时期,以“城市光网”为核心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无线宽带”为引领的智能化、宽带化、移动化、泛在化信息网络建设和以“三网融合”为典型的融合体制创新将不断提升城市网络能级。

  城市光纤网是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内容,也是实施宽带战略的必然选择。“十二五”时期,随着“光进铜退”工程的加快,“城市光网”建设将获重大突破,全国信息高速公路服务能级将不断提升,“百兆到户、千兆到楼、T级出口”的网络能力,将满足电子商务、视频点播以及高清晰度电视等对高带宽业务的需求。

  无线网络是移动通信和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近几年,随着3G(第三代移动通信)、WiMAX(全球微波互联接入)、Wi-Fi(无线保真)等无线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网络带宽将不断扩展,加快无线宽带多媒体业务及移动宽带应用的创新发展。

  三网融合(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将取得实质性进展。“十二五”时期,“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将逐步开展,双向进入模式将在更大范围推广实施,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加快融合,家庭所享受的信息内容服务将日益丰富多样化,信息服务成本将不断降低。

 2.3建设以“感知、互联、智能应用”为特征的智能城市是推动未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

  物联网的兴起以及“物联网”、“移动通讯网”和“互联网”将形成“新三网融合”,“感知、互联、智能”将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易方式的转变。

  物联网将渗透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通过传感器等技术手段,将网络进一步发展为物与物沟通、人与物沟通的工具,将超越“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极大的变革和影响。届时,“物联网”将在城市监控、智能交通、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公共安全、工业监测、社会服务、智能家居等各个领域发挥作用,促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新三网融合”将推动社会活动的发展。可感知的物品通过互联网络实现在手持智能终端下的控制,展现给人们一种以“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为特征的无所不在的智能网络社会,人们能够以更多的途径和更快的速度获得信息,对政府管理、环境保护、社会公德等各个社会治理领域,能更有效地监督政府政务,加强社会公德约束,提高社会综合治理水平,改善人民生活环境。

  “智能城市”将不断提升城市能级。智能化资源管理将使城市的水、电、煤等基础资源的管理更加动态化、智能化。智能化交通使得城市对交通基础设施的管控更为合理,对提高人们出行的交通效率更为有效。智能应急将推动气象、灾害等领域的预警机制不断创新突破,综合性的城市安全应急能力不断提高,城市安全应急联动机制日益完善,将更有效地保障城市的安全与稳定。

  3上海信息化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十一五”时期,上海在信息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成绩明显,随着“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经济中心”核心功能的建设,以信息化促进上海转变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发展方式,建设国际大都市群,将是上海“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上海信息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目前上海拥有全国约1/3的国际出口带宽,成为国内首个拥有T级别出口带宽能力的城市和亚太地区主要信息通信枢纽之一。到2009年底,“城市光网”建设实现75万户覆盖能力,3G+WiFi无线宽带通信网已覆盖全市范围;本地互联网用户达到1250万人,宽带接入用户470.32万户,有线电视用户达到557.99万户,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用户达到50万户。

  在国民经济信息化方面。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推进汽车、船舶、装备等传统制造行业能级的提升,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各方社会资源的优势,形成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合力;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2009年,银行卡累计发卡10009.93万张,银行卡交易总额9517.10亿元,增长37.6%;电子商务交易额3252.21亿元,同比增长16.8%;口岸税费电子支付金额达1048.48亿元。

  在社会信息化方面。95%以上的高校建立了校园网,“教学通”、“管理通”、“培训通”、“社区通”走向实用化;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和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试点取得成效,卫生应急、医疗业务、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等数据库基本框架建成;市、区、街道三级信息网络,促进了民政救助、劳动保障、社保卡办理、医疗保障、计划生育等信息的共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扩大了文化信息资源供给。

  在政务信息化方面。基本建成电子政务基础网络框架;政府采购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工作全面启动,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监管、企业信用监管等信息系统的建设取得成效;实有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应用系统、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等逐步实现了跨部门的数据交换;以“中国上海”为标志的政府网站群,实现了政务信息公开、网上互动交流、在线办事与服务等功能。

  在城市管理信息化方面。公交行业监管信息系统覆盖全市700条公交线路和9000辆公交车,轨道交通信息化实现对线路车辆动态监管,有效改善交通供给状况;上海应急联动中心实现了公安110、消防119和交警122联署办公,覆盖包括医疗、电力、水务、交通、司法、煤气等17个社会联动单位。

  3.2信息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对信息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城市信息化的需求面临新的变化与挑战。

  一是,信息化建设将从“部门级项目”建设,转变为“城市级公共基础平台”建设。例如,政府创新投资管理系统,有科技投资、工业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等多个条线和多个投资渠道,从公共服务出发,则应形成一个城市级的创新基金公共服务平台。再例如,就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宽带城域网建设而言,信息化的需求已不满足于单个基础运营商的城域网建设,而更要求运营商从社会需求出发,进行多种城域网间的互联互通和多种网络技术间的融合,以提供老百姓如同使用水和电一样方便快捷的信息通信服务。

  二是,信息化系统建设将从“项目建设”,转变为全生命周期发展的“系统性体系建设”。以药品管理为例,从监管对象出发,涉及药品、药企和药店;从药品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出发,涉及研制、生产、流通、使用四个阶段;就基础管理系统而言,有全国统一的药品注册管理、药企资质管理、药店资质管理;就业务管理系统而言,有药品研制管理系统、药品生产管理系统、药品流通监管系统、药品价格管理系统、药品使用监管系统和从业人员管理系统等全过程体系管理。

  三是,信息化应用将从组织内部的“以业务为导向”,转变为社会性的“以服务为导向”。重点领域将更多的聚焦在“社会化应用”及“公共服务”等领域;以面向公民的服务为例,以往涉及公民的出生、居住、婚育、医疗、教育、就业、迁移、养老、社会保障、安全等方方面面的政府管理职能,被更多的要求政府提供人性化的服务,由此推动以组织内部需求所建立的信息化系统由“单一性管理”功能向“综合性服务”功能转变。

 4“十二五”时期上海信息化发展展望

  “十二五”时期,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信息化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将信息化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城市建设和管理等多个领域的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创造智慧性国际化大都市。

  4.1完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服务能级

  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信息化深化应用发展的基础,需要以完善全市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推动各类信息通信网络优化升级,提高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级为重点,全面建设城市宽带立体的高速信息公路城域网。

  加强城市信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关注多元化多种接入方式融合的城域网宽带通信能力的提升。改善本地多种网络互联服务的环境,积极推进面向公众“网络接入”、“信息传输”以及“服务提供”的均等化,促进城市网络服务总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一是,建设无线城市,实现无所不在的无线宽带连续覆盖和无缝应用;二是,加快推进光纤到户,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全面覆盖的宽带光纤网络,提升网络服务能级;三是,积极推进三网融合,推动IPV6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满足网络宽带化、智能化、个性化要求,促进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加强信息化功能型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专业级的云服务中心。配合上海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建设,推动专业领域云中心的建设,提供一站式外包服务,以满足金融、航运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提高超级计算中心服务能级,不断完善高性能计算公共服务平台,推进超级计算在气象、基因、药物、工程等领域的应用。

  4.2提升信息化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信息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十二五”时期,应支持宽带化、移动化、泛在化、智能化在经济领域的创新和应用,以信息化推动城市经济向高效益、集约化、低碳化方向发展。

  提高传统产业中信息化贡献率,提升先进制造业产业能级。以重点行业为主体,骨干企业为依托,优化生产为着力点,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渗透,逐步提高工业产品信息化含量。支持信息技术在造船、钢铁、电气成套设备制造、石化化工等战略性产业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倍增作用,走节能低碳、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信息传感技术、信息传输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信息化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创新集成及推广应用;推动信息化对新兴产业的融合渗透作用,加快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的产业化进程;加大信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信息技术人才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推进信息技术与服务业的创新与融合,加快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的创新。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中的新兴行业,特别是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数字文化等信息服务业,增强对城市综合服务的带动作用;完善公共平台服务体系,鼓励提供第三方“外包”式服务;促进电子商务应用技能与网络消费理念的普及,加快新型商业模式的创新,引领和带动传统产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4.3推动信息化与社会发展的融合,创建便捷、宜居的城市生活

  从服务公众的角度出发,建立符合居民习惯,方便快捷的公众服务体系,整合业务流程,提供符合公众需求的社会服务。

  建设“数字社会”的城市服务网络,推动城市生活向保障化、便捷化方向发展。突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宗旨的信息化建设,重点关注面向民生的文化教育、劳动就业、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各个领域。构建全民学习网络平台,推进教育领域信息化,鼓励全民化、个性化的社会多媒体远程教育、培训的开展和普及;提高卫生医疗领域信息应用,推广以市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卫生信息化应用,以信息化支持医疗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增强防疫监控、应急处置和救治能力;加快网络文化创新,改善公众文化生活,培育一批优秀的民族网络文化产品,加快发展海派文化数字内容产业,促进公众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健康化和丰富化。

  以“数字生活”推动人们食品行为方式、家居生活管理方式、出行交通方式、消费方式等向智能化、低碳化方向发展。以传感器网络、数字音视频、云计算等领域的系统性应用为驱动,加大“数字生活”产品的产业化和应用示范,以“无处不在的网络”创造更加智能和便捷的数字生活;提升市民卡的综合应用功能,整合社会保障卡、交通卡、银行借记卡于一体,使“市民卡”应用于乘车、看病、缴纳水电费、商业消费等多个领域,提升市民卡综合服务功能。

  4.4加快信息化与城市公共管理的融合,建立智慧城市基本架构

  以上海城市发展要求和趋势为基础,结合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城市公共服务流程,以信息化构建综合智能交通、公共安全、应急响应等城市管理体系,营造和谐社会,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标准化和动态化。

  继续拓展城市“网格化管理”。从特大型城市建设与管理需求出发,稳步拓展城市网格化管理覆盖面和功能机制,扩大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平台在城建、规划、市政、绿化等多个专业领域的深化应用,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和效率。

  加快推进交通信息资源的整合应用,加快形成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城市智能交通体系。实现包括公交、轨道交通、铁路、航空、航运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与系统联动,推动集交通信息采集、发布、交通诱导、车辆控制、电子收费于一体的综合交通管理平台,通过实时高效的交通指挥调度与引导,提高公众出行的便捷度,并逐步形成长三角区域智能交通一体化。

  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城市基础资源的智能化监管。逐步实现水、电、煤、气等设施与物联技术的结合,实现基础资源的清洁生产、高效输送、动态监测和配送的智能化、集约化管理目标,提高城市能源利用率;加强环境监测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发展理念,从数字环保向智能环保转变,以信息化手段促进环境监管方式的转变和环境治理效果,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动智能城市、低碳城市的建设进程。

  4.5强化政府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推进跨部门联动平台建设

  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整合“一号一网一门式”的前端服务。整合各类热线服务,重点推进特服号码一体化,形成统一的市民综合服务呼叫平台,以“123”整合城市综合服务与居民服务的日常事务呼叫门户,以“110”整合城市公共安全与人身安全的紧急事务呼叫门户,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的便利化程度。

  以提高效率为目标,打造电子政务和公共服务的云中心。加快推进政府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重点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的业务协同应用平台建设,建设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云中心和城市公共服务云中心,降低电子政务投资成本,实现政府资源的集中、共享和开发利用,提高电子政务系统效益,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级。

  作者简介:

  陆小敏,上海市信息中心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上海市注册咨询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战略、信息化应用、电子政务、计量模型与决策支撑。